"揉破黄金万点轻":万点桂花如揉破的黄金灿烂夺目,
# 揉破黄金万点轻:形容桂花色彩的星星点点。轻:四印斋本《漱玉词》作“明”,注“一作‘轻’”。 按上半阕末句已押“明”字,此句不应重押,应该是“轻”字是。
"剪成碧玉叶层层":绿叶如碧玉剪成般重重叠叠。
# 剪成碧玉叶层层:桂叶层层有如用碧玉载制而成。“剪成”化用唐贺知章《咏柳》诗意。
"风度精神如彦辅":它的风度精神如晋代名士乐广一样神姿朗彻,
# 彦辅:《晋书·刘隗传》载刘纳语:“王夷甫太鲜明,乐彦辅我所敬。”
"太鲜明":个性鲜明。
# 太鲜明:《花草粹编》卷四作“大鲜明”。在古代“大”通“太”、“泰”。《说文释例》日:“古代只作‘大’,不作‘太’,亦不作‘泰’……”比如《易》之“大极”、《春秋》之“大子”,后人皆读为“太”。在此词中,作者或缘此古例,故“太”、“大”相通。此句是此词的难点之一,也是现存整个《漱玉词》的难点之一,或因此故,竟有不少选注本、乃至辑注本不予收录,即使收录,则极少为此句作注,而关于此句的罕见之注释或析文,又不无可议之点:比如“太”字不宜训为“过分”,而宜作“很”、“极”讲,意谓桂花的“风度精神”与乐彦辅极为相像。鲜明:此处宜训作分明确定之义。“鲜”字,《世说新语·品藻》作“解”、《晋书·刘魄传》作“鲜”,宜从《晋书》。
"梅蕊重重何俗甚":梅花只注重外形,它那重重叠叠的花瓣儿,就像一个只会打扮的女子使人感到很俗气,
# 何俗甚:俗不可耐。
"丁香千结苦粗生":丁香花簇簇拥结在一起显得太小气,一点也不舒展。
# 苦粗: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卷二谓:“苦粗生,犹云太粗生,亦甚辞。”苦粗:当作不舒展、低俗而不可爱的意思。苦:有嫌弃之意。,丁香千结:语出毛文锡《更漏子》词,“庭下丁香千结”。 苦粗:当作不舒展、低俗而不可爱的意思。
"熏透愁人千里梦":桂花的浓香把我从怀念故人和过去的梦中熏醒,
# 熏透:即被桂花香熏醒。透:醒。
"却无情":不让我怀念过去,这是不是太无情。
宋代婉约派代表词人
李清照(1084~1155?),宋代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山东济南市章丘区西北)人。金兵入据中原后,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李清照诗、文、书、画皆擅,尤精于词,是婉约词派代表人物。她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其词被称为“易安体”。所作词,前期多写闺中生活、自然风光和相思离别,风格活泼清新、婉转。后期词风转为伤时怀乡、凄凉深婉。她善用白描,能将内心活动形象化,语言优美精巧却不刻意雕琢。李清照的诗存世不多,但题材比词更广,咏历史,谈世事,论文艺等。代表作品有《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声声慢・寻寻觅觅》《咏史》《夏日绝句》等。后人辑有《漱玉词》。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宋词,也是一首咏花词。词作描绘桂花的形态与神韵,并将其与梅、丁香对比,借花的形、态、性,抒发词人内心复杂深沉的感慨。
2. 写作手法
对比:下片“梅蕊重重何俗甚,丁香千结苦粗生”,把梅花、丁香与桂花对比,明贬梅、丁“俗”“粗”,暗扬桂花清雅,突出桂花在词人心中的超凡地位,借对比鲜明展现主题。比拟:“揉破黄金万点轻,剪成碧玉叶层层”,把桂花的金黄花朵比拟成被“揉破”的黄金,将翠绿叶片比拟为“剪成”的碧玉,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桂花的色泽与形态,赋予桂花以珍贵、精巧之感,使其仿若人工雕琢的艺术品。借景抒情:熏透愁人千里梦,却无情”,词人借桂花馥郁香气惊扰“愁人千里梦”这一情景,抒发内心愁苦。本钟情桂花高雅,却因它扰梦而生嗔怪,实则是将身世漂泊、家国动荡之愁借对桂花的情感抒发出来,情融于景,深沉含蓄。
3. 分段赏析
上片伊始,“揉破黄金万点轻,剪成碧玉叶层层”两句,生动地铺开了一幅桂花盛开图。那桂花小巧玲珑,如揉破的黄金化作万点金花,在枝头闪耀,而层层叠叠的翠叶,则似碧玉精心裁剪而成,如此精妙之态,非月中丹桂不能有。桂花花朵娇小可爱,不以艳丽丰满示人,词人独具慧眼,紧紧抓住其金玉般的特质进行描写,“轻”字将桂花的轻柔之态表现得淋漓尽致,与黄金本有的“重”形成鲜明对比,于虚实之间尽显桂花神韵。紧接着,“风度精神如彦辅,大鲜明”笔锋一转,由花及人。彦辅,即西晋末年的乐广,他“神姿朗彻”“性冲约”“寡嗜欲”,被赞为“人之水镜”。词人生活在北宋、南宋交替的乱世,与乐广所处的西晋末年相似,乐广在乱世中“清己中立,任诚保素”,这成为了词人尊崇的做人标准。故而将桂花比作乐广,将乐广拟作桂花,二者相互映衬,“太鲜明”三字更是高度褒扬了桂花与乐广所共有的鲜明个性。下片起始,“梅蕊重重何俗甚,丁香千结苦粗生”以对句呈现。寒梅与丁香,皆为芳香植物,备受世人喜爱,李清照笔下亦曾有诸多咏梅的传世佳句。然而在此处,她却以“俗”“粗”来形容梅与丁香。这或许是因为词人当时内心愁苦,情绪影响了对事物的看法,正如心情愉悦之人所见皆美好,而愁苦之人触景生愁。同时,词人运用抑彼扬此的手法,表面上贬低梅与丁香,实则暗中赞誉丹桂的清新、高雅,以此突出主题。结尾句“熏透愁人千里梦,却无情”,直接点出“愁”字。这里的“无情”所指,从词人明贬暗誉的手法推测,应是那散发着迷人香气的桂花。词人仿佛在嗔怪桂花:我如此钟情于你的高雅脱俗,你却用浓郁的馥香惊扰了我的千里美梦,实在是太无情了。此结尾看似埋怨,实则饱含对桂花的深情,借花抒情,将词人复杂的情感表达得含蓄而深刻,韵味悠长。
4. 作品点评
这首词别具特色,上片聚焦桂花,以正面描写为主,从外在形态逐步深入内在神韵,精细描摹其质地,展现出桂花超凡脱俗、月朗风清的独特气质,着重凸显其精神之美;下片则别出心裁,巧妙运用对比,选取其他事物与桂花对照,愈发映衬出桂花的高雅格调,且这部分融入了词人强烈的主观感受,随性而发。上下两片相辅相成,词人借桂花寄托情思,使得整首词如同一篇意蕴悠长、令人回味再三的精美小调。
# 此词仅见《花草粹编》,词意浅薄,不类清照之作。且清照所作咏梅之词,情意深厚,有“此花不与群花比”之句,而此词则云“梅蕊重重何俗甚”,非清照之作明矣。兹不录。
清黄墨谷《重辑李清照集·漱玉词卷三》
# 这首词,上片是比喻,用了三个比喻,最后用人来比,显出对桂花的赞赏。这三个比喻有创造性。下片写桂花香,用梅花和丁香来比,起到过渡和陪衬作用。
近代周振甫《〈摊破洗溪沙〉赏析》
# 这首《摊破洗溪沙》也是咏桂词,同样给以超乎梅花的评价。这甚至令人对其是否系清照所作产生怀疑。(见黄墨谷《重辑李清照集》)其实,同一词人在不同的时刻,不同的场合,对同一事物给以不同乃至相反的评价,并无不可,“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也。
祝诚
上一篇:宋·王安石《宿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