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uāng
tiān
xiǎo
jiǎo
·
·
rén
yǐng
chuāng
shā

朝代:宋作者:蒋捷浏览量:3
rén
yǐng
chuāng
shā
shì
shuí
lái
zhé
huā
zhé
cóng
zhé
zhī
zhé
xiàng
shuí
jiā
yán
zhī
zuì
jiā
zhé
shí
gāo
zhé
xiē
shuō
zhé
huā
rén
dào
chā
xiàng
bìn
biān
xié

译文

人影映上窗纱,是谁前来折花呢?要是想折就让他折去吧,知道他折下花后,要送去哪一家呢?屋檐的边缘,那屋檐边的花枝最好。折的时候折高一点。告诉那个折花的人:要把花插在鬓发旁边,并且要斜着插。

逐句剖析

"人影窗纱":人影映上窗纱,

# 人影窗纱:倒装句,谓纱窗映现出一个人影。影,这里活用作动词,映照影子的意思。

"是谁来折花":是谁前来折花呢?

"折则从他折去":要是想折就让他折去吧,

# 从:听随,听任。

"知折去、":知道他折下花后,

"向谁家":要送去哪一家呢?

# 向:到。

"檐牙":屋檐的边缘,

# 檐牙:屋檐上翘起如牙的建筑物。

"枝最佳":那屋檐边的花枝最好。

"折时高折些":折的时候折高一点。

"说与折花人道":告诉那个折花的人:

"须插向、":要把花插在鬓发旁边,

"鬓边斜":并且要斜着插。

# 鬓边斜:斜插在两鬓。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霜天晓角·人影窗纱》乃宋代词人蒋捷所创作的一首词作。在宋词的广袤天地里,它别具一格。虽是小令,却宛如一篇短小精悍的散文或特写,生动描绘了一段生活场景。它突破了宋词惯常以抒发作者主观情怀为主的创作模式,转而客观地刻画人物的活动与心理,语言达到了生活化、口语化的自然境界。起始于屋外人影投射在窗纱上,简单的“有人来折花”一事,却衍生出诸多曲折与意趣:究竟是谁在折花?即便让其折去,那这花又将送予何人?下片词人的表述,言辞浅白却极为精炼:你该去折那檐边最为出色的花枝,甚至还向折花之人提议,插花时要在鬓边略带倾斜。全词借由这一段生活情景与一个生活细节,淋漓尽致地展现出词人的生活情趣以及对生活的热爱。既汲取了散文小品白描手法的简洁明快、灵动轻盈,又保留了宋词独有的疏淡韵味与“骚雅”气质。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宋元间词人

蒋捷(1245?~1305?),宋元间词人。字胜欲,号竹山,世称竹山先生,阳羡(今江苏宜兴)人。咸淳进士,宋亡后隐居不仕。蒋捷与周密、王沂孙、张炎并称“宋末四大家”。其词风多样,既有效法苏轼、辛弃疾豪放一派,也有承袭周邦彦、姜夔乃至李清照遗风者,整体风格以悲慨清峻、萧寥疏爽为主。其造语奇巧之作,在宋代词坛独标一格。作品题材广泛,有抒写亡国之痛、身世之感、日常生活等内容。代表作品有《女冠子·元夕》《贺新郎·兵后寓吴》《虞美人·听雨》《昭君怨·卖花人》《贺新郎·梦冷黄金屋》等。著有《竹山词》。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对于这首词,有人持有这样的观点:“它绝对不可能仅仅只是简单地描述‘折花’这件事”,而是另有深意、有所寄托。基于此观点进一步推测:“这首词或许创作于南宋恭帝被掳掠至北方,宋端宗于福州、潮州等地建立小朝廷的时期。”所写内容是“当时人们传言有官府前来邀请词人出山做官一事”,而这首词便是词人针对这种传言所做出的回应。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生活词,词描绘了词人透过窗纱看到有人折花的生活场景,从猜测折花人去向,到关注花的最佳位置并提醒折花人如何插花,展现了生活中的一个小插曲,表达出词人悠闲的心境以及对生活细节的喜爱。

2. 写作手法

白描:全词用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一幅有人折花的生活场景。如“人影窗纱,是谁来折花”,直接描述窗纱上出现人影,有人来折花这一情景,没有过多的修饰,简单几笔就呈现出画面感;“折则从他折去,知折去、向谁家”,直白地写出任由他人折花,只是好奇花会被折去送往何处,将词人的心理活动朴素地表达出来;“檐牙。枝最佳。折时高折些”,对折花的位置和方式进行简单描述,突出屋檐边的花枝最好,要折就折高处的,语言简洁明了;“说与折花人道,须插向、鬓边斜”,直接告诉折花人,花要插在鬓边斜着才好看,生动地表现出词人对折花人的一种叮嘱和关心,同样是用简洁的语言描绘出这一画面和情境,通过白描手法,营造出一种闲适、自然的氛围。

3. 分段赏析

从词的含义来分析,这首词的主角大概率是一位女性。开篇“人影窗纱”,表明她看到了窗纱上投射出的人影。“是谁来折花?”她心中暗自思忖,到底是谁前来折花呢?她并未怀疑此人会有其他举动,第一反应便是来折花,由此可见她对花的喜爱之情极为深切。既然如此钟情于花,特别是自家的花,照理说她应护花,不愿旁人攀折。然而她转念一想,尽管不清楚来者何人,但既然来折花,想必也是爱花之人,正如“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所说,那便“折则从他折去”吧。况且“知折去、向谁家?”倘若花能送到同样爱花、惜花的人家,不也算是花得其所、花遇其人了吗。上片主要描绘了她察觉到折花人时内心的一系列思想活动。下片承接上文,叙述的是她向折花人交代折花与插花的具体方式。此时,女主人直接开口说道:“檐牙,枝最佳。折时高折些。”她告知折花人,靠近屋檐边缘的花枝是最好的,折花的时候要把手伸得更高些。从这番话语不难看出,女主人对家中的花枝了如指掌;同时,她生怕其他花枝受损,对花的怜爱之情溢于言表。等到折花人折完花准备离开之际,女主人又对其说道:“须插向,鬓边斜。”意思是这些娇艳的花最适合美人佩戴,唯有“花面交相映”,才能达到相得益彰的效果。只是佩戴的时候,要斜着插在鬓边,如此才更显别具一格的韵味。女主人这般细致地交代插法,说明她自己想必向来都是这般插花,且对这种插法极为欣赏。这首词生动展现了女性爱花、爱美的思想与表现,结构层次分明:从最初“见影”,到中间“猜想”,再到最后“发言”;女主人与折花人的关系也从对立状态(一方防着折花,一方想要折花)转变为统一(女主人同意折花人折花,并悉心告知何处花好、如何折花以及怎样插花)。值得留意的是,在这首简短的词中,先后使用了7个“折”字。实际上,这是词人有意为之。在中国诗歌创作领域,运用“反复”这一修辞手法以增强语言的复沓美感,是极为常见的现象。仅以词为例,像王观《卜算子》下片“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便是有力证明,短短四句就用了三个“春”字。

4. 作品点评

这是一首韵味十足的小令。词人借对日常生活里一桩小事的细腻描绘,展现出自身近乎童心的意趣。恰似辛弃疾在《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下片所写:“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中闲看。”这两首作品,既有令人惊叹的相似点,又存在趣味迥异之处。二者皆彰显出作者童心未泯、热爱生活的情趣,然而前者只是纯粹的旁观者,而此小令的作者却是积极的参与者。单从富有人情味这一点来讲,此小令更贴近生活,所以更具吸引力,能够深深引人入胜。整首小令通篇采用通俗的语言与白描手法,这更是让作品呈现出超乎寻常的生动活泼之感。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蒋竹山词,有全集所遗而升庵《词林万选》所拾者,最为工丽。如……《霜天晓角》云:“人影窗纱,是谁来折花?折则从他折去,知折去、向谁家。檐牙,枝最佳,折时高折些。说与折花人道:须插向、鬓边斜。”

清李调元《雨村词话》卷二

# 此词妙在淡而浓.俚而雅.雅而老.又在柳、秦、张、圈之上。

明潘游龙《古今诗馀醉》卷一三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陈亮《虞美人·春愁》

下一篇:宋·李清照《小重山·春到长门春草青》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