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影窗纱":人影映上窗纱,
# 人影窗纱:倒装句,谓纱窗映现出一个人影。影,这里活用作动词,映照影子的意思。
"是谁来折花":是谁前来折花呢?
"折则从他折去":要是想折就让他折去吧,
# 从:听随,听任。
"知折去、":知道他折下花后,
"向谁家":要送去哪一家呢?
# 向:到。
"檐牙":屋檐的边缘,
# 檐牙:屋檐上翘起如牙的建筑物。
"枝最佳":那屋檐边的花枝最好。
"折时高折些":折的时候折高一点。
"说与折花人道":告诉那个折花的人:
"须插向、":要把花插在鬓发旁边,
"鬓边斜":并且要斜着插。
# 鬓边斜:斜插在两鬓。
宋元间词人
蒋捷(1245?~1305?),宋元间词人。字胜欲,号竹山,世称竹山先生,阳羡(今江苏宜兴)人。咸淳进士,宋亡后隐居不仕。蒋捷与周密、王沂孙、张炎并称“宋末四大家”。其词风多样,既有效法苏轼、辛弃疾豪放一派,也有承袭周邦彦、姜夔乃至李清照遗风者,整体风格以悲慨清峻、萧寥疏爽为主。其造语奇巧之作,在宋代词坛独标一格。作品题材广泛,有抒写亡国之痛、身世之感、日常生活等内容。代表作品有《女冠子·元夕》《贺新郎·兵后寓吴》《虞美人·听雨》《昭君怨·卖花人》《贺新郎·梦冷黄金屋》等。著有《竹山词》。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生活词,词描绘了词人透过窗纱看到有人折花的生活场景,从猜测折花人去向,到关注花的最佳位置并提醒折花人如何插花,展现了生活中的一个小插曲,表达出词人悠闲的心境以及对生活细节的喜爱。
2. 写作手法
白描:全词用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一幅有人折花的生活场景。如“人影窗纱,是谁来折花”,直接描述窗纱上出现人影,有人来折花这一情景,没有过多的修饰,简单几笔就呈现出画面感;“折则从他折去,知折去、向谁家”,直白地写出任由他人折花,只是好奇花会被折去送往何处,将词人的心理活动朴素地表达出来;“檐牙。枝最佳。折时高折些”,对折花的位置和方式进行简单描述,突出屋檐边的花枝最好,要折就折高处的,语言简洁明了;“说与折花人道,须插向、鬓边斜”,直接告诉折花人,花要插在鬓边斜着才好看,生动地表现出词人对折花人的一种叮嘱和关心,同样是用简洁的语言描绘出这一画面和情境,通过白描手法,营造出一种闲适、自然的氛围。
3. 分段赏析
从词的含义来分析,这首词的主角大概率是一位女性。开篇“人影窗纱”,表明她看到了窗纱上投射出的人影。“是谁来折花?”她心中暗自思忖,到底是谁前来折花呢?她并未怀疑此人会有其他举动,第一反应便是来折花,由此可见她对花的喜爱之情极为深切。既然如此钟情于花,特别是自家的花,照理说她应护花,不愿旁人攀折。然而她转念一想,尽管不清楚来者何人,但既然来折花,想必也是爱花之人,正如“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所说,那便“折则从他折去”吧。况且“知折去、向谁家?”倘若花能送到同样爱花、惜花的人家,不也算是花得其所、花遇其人了吗。上片主要描绘了她察觉到折花人时内心的一系列思想活动。下片承接上文,叙述的是她向折花人交代折花与插花的具体方式。此时,女主人直接开口说道:“檐牙,枝最佳。折时高折些。”她告知折花人,靠近屋檐边缘的花枝是最好的,折花的时候要把手伸得更高些。从这番话语不难看出,女主人对家中的花枝了如指掌;同时,她生怕其他花枝受损,对花的怜爱之情溢于言表。等到折花人折完花准备离开之际,女主人又对其说道:“须插向,鬓边斜。”意思是这些娇艳的花最适合美人佩戴,唯有“花面交相映”,才能达到相得益彰的效果。只是佩戴的时候,要斜着插在鬓边,如此才更显别具一格的韵味。女主人这般细致地交代插法,说明她自己想必向来都是这般插花,且对这种插法极为欣赏。这首词生动展现了女性爱花、爱美的思想与表现,结构层次分明:从最初“见影”,到中间“猜想”,再到最后“发言”;女主人与折花人的关系也从对立状态(一方防着折花,一方想要折花)转变为统一(女主人同意折花人折花,并悉心告知何处花好、如何折花以及怎样插花)。值得留意的是,在这首简短的词中,先后使用了7个“折”字。实际上,这是词人有意为之。在中国诗歌创作领域,运用“反复”这一修辞手法以增强语言的复沓美感,是极为常见的现象。仅以词为例,像王观《卜算子》下片“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便是有力证明,短短四句就用了三个“春”字。
4. 作品点评
这是一首韵味十足的小令。词人借对日常生活里一桩小事的细腻描绘,展现出自身近乎童心的意趣。恰似辛弃疾在《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下片所写:“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中闲看。”这两首作品,既有令人惊叹的相似点,又存在趣味迥异之处。二者皆彰显出作者童心未泯、热爱生活的情趣,然而前者只是纯粹的旁观者,而此小令的作者却是积极的参与者。单从富有人情味这一点来讲,此小令更贴近生活,所以更具吸引力,能够深深引人入胜。整首小令通篇采用通俗的语言与白描手法,这更是让作品呈现出超乎寻常的生动活泼之感。
# 蒋竹山词,有全集所遗而升庵《词林万选》所拾者,最为工丽。如……《霜天晓角》云:“人影窗纱,是谁来折花?折则从他折去,知折去、向谁家。檐牙,枝最佳,折时高折些。说与折花人道:须插向、鬓边斜。”
清李调元《雨村词话》卷二
# 此词妙在淡而浓.俚而雅.雅而老.又在柳、秦、张、圈之上。
明潘游龙《古今诗馀醉》卷一三
上一篇:宋·陈亮《虞美人·春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