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冈下瞰大江流":我登上横冈,俯视着大江东流,
# 瞰:向下看,俯视。,横冈:指浮远堂所在的君山。一名瞰江山,突起平野,俯视长江。
"浮远堂前万里愁":我站在浮远堂前,纵目万里,满怀着无尽忧愁。
"最苦无山遮望眼":最使我痛苦的是眼前没有一座山来遮断我的视线,
"淮南极目尽神州":淮南大地,一望无边,都是中原神州。
# 神州:指全国。,极目:穷尽眼力。,淮南:指今江苏、安徽省长江以北、淮河以南之地。
南宋诗人
戴复古(1167~1247?),南宋诗人。字式之,号石屏,台州黄岩(今属浙江台州市黄岩区)人。长期浪游江湖,一生不仕。戴复古曾向陆游学诗,也受晚唐诗影响,自比于贾岛、杜甫,对时政国事时有指摘,不限于自叹身世。其诗不囿于一格,各体皆佳,为世所称许。部分作品慨叹山河破碎,关心国计民生。其词亦豪迈疏放,追迹苏、辛。代表作品有《淮村兵后》《织妇叹》《刈麦行》等。著作今存《石屏集》《石屏词》。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即景抒怀的咏史怀古诗。通过登临浮远堂的视角,以“望”与“遮”的视觉,展现了南宋遗民面对山河破碎的沉痛心境,揭示了家国沦丧诗人忧愁郁结无法排解。诗中“无山遮望眼”的反向书写,颠覆传统登临诗的审美,将地理阻隔转化为心理创伤的隐喻,表达了诗人通过不想看而更深沉地表达对中原的怀念。
2. 写作手法
卒章显志:第四句点明主题,解释了为何目睹万里之景会引发愁绪,原因在于向淮南方向眺望时,映入眼帘的皆是沦陷于敌手的中原大地。借古伤今:浮远堂得名于苏轼诗句“江远欲浮天”,原为登高揽胜之地。戴复古却在此目睹“淮南尽神州”的惨景,苏轼笔下的壮阔江景与南宋的残山剩水形成今昔对照,古迹的命名初衷与现实的屈辱形成反讽。
3. 分段赏析
前两句“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横冈如刀锋切割天地,俯视大江的视角暗喻历史长河的奔涌不息;浮远堂则化作悬空的危楼,将地理高度转化为精神海拔。诗人以“大江流”写浮远堂所在环境,“下瞰”确立视觉霸权,以说明其高,引出下面的远望;同时以水流无限来寄托自己无尽的哀思。却因“万里愁”的无边蔓延只觉得忧愁郁结无法排解,暴露出登高者对空间掌控的虚妄——那奔腾江水非但未能涤荡哀思,反而将个体悲怆汇入文明溃散的洪流,第四句点出主题,说明为什么眼见万里会引起愁是因为向淮南眺望,眼前都是沦陷的中原国土。后两句“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这首诗偏说望有山遮住视线,免得见到中原,更加深了自己的沉痛,诗人通过不想看而更深沉地表达对中原的怀念。望之则不忍,不望又不能,于是深悔这次登上供北望的高堂为多此一举了。诗人通过不想看而更深沉地表达对中原的怀念。当诗人疾呼“无山遮眼”为至苦时,实则在解剖南宋遗民的精神困境,群山本为自然屏障,在此却沦为“遮蔽记忆的帮凶”——中原故土近在咫尺却成视觉禁区,恰似被权力抹去的历史真相;诗人以拒绝遮蔽的姿态完成更残酷的凝视,“极目尽神州”将地理概念转化为心理酷刑,每一寸可见的山河皆是刺入瞳孔的刀片。
# 有气概。
近代陈衍《宋诗精华录》卷四
上一篇:宋·赵师侠《行香子·春日迟迟》
下一篇:宋·范成大《西瓜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