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guān
·
·
yuè
shí

朝代:唐作者:韦庄浏览量:2
yuè
shí
zhèng
shì
nián
jīn
bié
jūn
shí
rěn
lèi
yáng
miàn
hán
xiū
bàn
liǎn
méi
zhī
hún
duàn
kōng
yǒu
mèng
xiāng
suí
chú
què
tiān
biān
yuè
méi
rén
zhī

译文

今天是四月十七,去年这一天,正是与你离别的时候。为了忍住泪水,假装着低下脸,含羞皱着眉头。却不知分别后我魂销肠断,如今只能在梦里与你相见。我的相思之情,除了天边的月亮,又有谁知道呢。

逐句剖析

"四月十七":今天是四月十七,

"正是去年今日":去年这一天,

"别君时":正是与你离别的时候。

# 别:离别。

"忍泪佯低面":为了忍住泪水,假装着低下脸,

# 佯低面:假装着低下脸。,忍泪:忍住。

"含羞半敛眉":含羞皱着眉头。

# 敛眉:皱眉头。敛,蹙。

"不知魂已断":却不知分别后我魂销肠断,

"空有梦相随":如今只能在梦里与你相见。

# 相随:相见。

"除却天边月":我的相思之情,除了天边的月亮,

# 除:除了。

"没人知":又有谁知道呢。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女冠子·四月十七》是唐末五代词人韦庄的一首闺怨词。这首小令以“四月十七”这一特定日期切入,通过回忆去年今日的离别场景,细腻刻画了女子与情人的分别情态和别后相思。上片写实,描绘忍泪含羞的离别画面;下片转入虚写,以魂断梦随抒发刻骨思念。全词语言质朴自然,情感含蓄深沉,巧妙地运用白描和虚实相生的手法,将闺中女子无人倾诉的孤寂之情娓娓道来。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末五代诗人,花间派重要词人

韦庄(836?~910),唐末至五代前蜀诗人、词人。字端己,长安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武后时宰相韦待价之后、诗人韦应物四世孙。乾宁进士,后又在朝任左、右补阙等职。后期为仕蜀时期,官至吏部侍郎兼平章事。韦庄是花间派中成就较高的词人,与温庭筠并称“温韦”。其词多写闺情离愁和游乐生活,注重于作者感情的抒发,善用清新流畅的白描笔调,表达真挚深沉的感情。诗多忧时伤乱之作,以近体诗见长,清词丽句,情致婉曲。其长篇叙事诗《秦妇吟》与《孔雀东南飞》《木兰诗》并称“乐府三绝”。另有代表词作《菩萨蛮》《浣溪沙》。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韦庄《女冠子·四月十七》的创作背景存在不同说法。一说此词为思念宠姬而作,据宋代杨湜《古今词话》记载,韦庄曾有宠姬被蜀主王建强行夺走,因而作词追念;另一说则认为“思姬”之说证据尚不充分,难以确证。这首词以“四月十七”这一具体日期开篇,通过细腻描写女子情态,抒发了深切的思念之情,其创作动机或与作者亲身经历的情感创伤有关。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闺怨的小令词。通过“去年今日”的回忆,刻画了女子与情人分别时的情态和别后的相思之苦,以“天边月”的孤寂意象,道出了无人知晓的思念。

2. 写作手法

白描:“忍泪佯低面,含羞半敛眉”通过“佯低面”“半敛眉”等细微动作,精准刻画少女离别时的复杂情态,将克制的情感与羞涩的心理展现得淋漓尽致。情景交融:“除却天边月,没人知”将孤寂之情融入“天边月”的意象中,使无形思念具象化,达到情感与景物浑然一体的境界。

3. 分段赏析

“四月十七,正是去年今日,别君时”:开篇以具体日期切入,看似平淡的记叙却暗藏惊心动魄的情感张力。“四月十七”的重复强调,凸显这个日子已深深烙进记忆,成为生命中的疼痛坐标。“正是”二字如一声轻叹,将读者猛然拉入那个不忍回首的离别现场,未言哀伤而哀伤自现。更妙的是,诗人故意省略具体场景,仅用“别君时”三字点破,让读者自行填补画面,这种留白手法使离别之痛更具普遍感染力。“忍泪佯低面,含羞半敛眉”:白描勾勒离别瞬间的情态细节。“佯”字揭穿强自隐忍的伪装,低垂的面容下是即将决堤的泪水,一个“佯”字,写尽女子故作坚强却难掩脆弱的心境;“半敛眉”的微妙表情捕捉住东方女子特有的含蓄哀愁,眉头轻蹙,似愁非愁,似羞非羞,将欲说还休的复杂心绪凝练其中。白描手法在此达到以形传神的境界,无需赘言,离别的哀婉已跃然纸上。“不知魂已断,空有梦相随”:下阕起句便以“魂断”的强烈意象直击心灵。“不知”实为深知却不愿承认的自欺,将相思摧心肝的痛楚推向极致,这种矛盾心理更显情深难抑;“空有”二字道尽梦随的虚幻与徒劳,现实与梦境的巨大落差中,愈见情之痴绝。梦虽虚幻,却是唯一慰藉,这种无奈的选择,使相思之苦更加深沉。“除却天边月,没人知”:结句将孤独感推向巅峰。天边月成为唯一见证者,既强化了“无人知”的寂寥,又以月的永恒反衬人事无常。月本无情,却被迫承载人间相思,这种将情感寄托于无情之物的写法,比直抒胸臆更显沉痛。更耐人寻味的是,月虽“知”,却无法回应,徒增怅惘,留下绵长余韵,让读者在无声处听见最深的心碎。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直书情绪,怨而不怒,《骚》《雅》之遗也。但嫌与题义稍远,类今日之博士家言。

明汤显祖汤显祖评《花间集》

# 此二首乃追念其宠姬之词。前首是回忆临别时情事;后首则梦中相见之情事也。明言“四月十七”者,姬人被夺之日,不能忘也。“忍泪”“含羞”,皆迫于强权,抑制情感之状。魂断、梦随,则情感萦系无已之语。次首乃从梦后忆梦中。“分明”二字,言记忆甚真也。“羞”与“喜”并在一句,“欲去”与“又依依”亦并在一句,遂使心中复杂矛盾之情均能表达,既喜又羞,既不敢留又不忍去,写来甚工细而出语却自然。此种手法,与温飞卿异曲同工。

近代刘永济《唐五代两宋词简析》

# 韦相《女冠子》“四月十七”一首,描摹情景,使人怊怅。而“昨夜夜半”一首稍为不及,以结句意尽故也。若士谓与题意稍远,实为胶柱之见。唐词不尽本题意,何足为病。

近代李冰若《花间集评注·栩庄漫记》

# 以句法看,(“别君时”)当连上“四月十七”为句;以韵脚论,仄韵换平韵,“时”与“眉”叶;就意思论,“时”字承上,“别君”启下离别光景;如这等地方,句读只可活看。单看上片,好像是一般的回忆,且确说某月某日,哪知却是梦景。径用“不知”点醒上文,句法挺秀。韦另有《女冠子》,情事相同,当是一题两作,那首结句说:“觉来知是梦,不胜悲。”就太明白了。结句以“天边月”和上“四月十七”时光相应,以“没人知”的重叠来加强上文的“不知”,思路亦细。

近代俞平伯《唐宋词选释》

# 第一首的上片写情人相别,下片写别后相思;第二首的上片写由相思而人梦,下片结句写梦醒后的悲苦。两首合起来只写一件事。前人论文有“密不容针”“疏可走马”的说法,这正可用来分别评论温庭筠、韦庄两位词家的某些小令的不同风格。

近代夏承焘《唐宋词欣赏·论韦庄词》

# 第一首的上片写情人相别,下片写别后相思。第二首的上片是因相思而入梦,下片结句写梦醒。两首写一件事,这和敦煌曲子词的两首《凤归云》相似,都是“联章体”。又:第一首的开头明记日月毫无修饰,这是民间文学的朴素的风格,在文人词中是很少见的。整首词略有作意的只是末两句:“除却天边月,没人知。”含意也是明白易懂的。

近代夏承焘《唐宋词欣赏·不同风格的温韦词》

# 《女冠子》两首,写梦中之情景,亦真切生动。词云(略)。前首记去年离别之情,后首记梦中相遇之情,皆刻画细微,如见其面,如闻其声。两结句重笔翻腾,畅发尽致,尤觉哀思洋溢,警动无比。蜀自李白以还,若韦氏者,可谓第二大词人矣。

近代唐圭璋《词学论丛·唐宋两代蜀词》

# 妙语生成,丝毫不见雕琢的痕迹,而款款深情,自然流露出来……这二首应该是同时写的,前首由作别时的情态写到别后的难堪,“空有梦相随”;后者紧接着由“梦相随”的情态写到梦觉后的难堪,“不胜悲”。线索分明,结构严谨。前首的“忍泪”两句和后首的“半羞”两句,从形象的精细刻画中来展现出无比深切的爱情,尤其具有十分动人的感染力。

近代詹安泰《詹安泰词学论稿》

# 冲口而出,不假妆砌。

明徐士俊卓人月《古今词统》卷四

# 月知不知都妙。

明沈际飞《草堂诗余别集》

# 起得洒落。“忍泪”十字,真写得出。

清陈廷焯《云韶集》

# 一往情深,不着力而自胜。

清陈廷焯《词则·闲情集》卷一

# 不知得妙,梦随乃知耳。若先知那得有梦?惟有月知,则常语矣。

清王闿运《湘绮楼词选》

# 此首上片,记去年别时之苦况。一起直叙,点明时间。“忍泪”十字,写别时状态极真切。下片,写思极入梦,无人知情,亦凄婉。

近代唐圭璋《唐宋词简释》

# 纯用白描,明晰如话,而自情深往。此类抒情之词,求之于飞卿词中,不得而见也。

现代唐圭璋《词学论丛·温韦词之比较》

# 端己词,直达而巳。如“去年今日”,全是直抒胸臆,如出水芙蓉,了无雕饰。曰“纡”曰“郁”,都是厚诬作者,硬欺读者。

近代吴世昌《词林新话》卷二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颀《听安万善吹觱篥歌》

下一篇:唐·薛涛《送友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