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截竹为觱篥":从南山截段竹筒做成觱篥,
# 觱篥:亦作:“筚篥”、“悲篥”,又名“笳管”。簧管古乐器,似唢呐,以竹为主,上开八孔(前七后一),管口插有芦制的哨子。汉代由西域传入,今已失传。
"此乐本自龟兹出":这种乐器本来是出自龟兹。
# 龟兹:古西域城国名,在今新疆库车、沙雅一带。
"流传汉地曲转奇":流传到汉地曲调变得新奇,
# 曲转奇:曲调变得更加新奇、精妙。
"凉州胡人为我吹":凉州胡人安万善为我奏吹。
# 凉州:在今甘肃一带。
"傍邻闻者多叹息":座旁的听者个个感慨叹息,
# 傍:靠近、临近,意同“邻”。
"远客思乡皆泪垂":思乡的游客人人悲伤落泪。
# 远客:漂泊在外的旅人。
"世人解听不解赏":世人只晓听曲不懂得欣赏,
# 解:助动词,能、会。苏轼《六月二十日夜渡海》:“苦雨终风也解晴。”
"长飙风中自来往":乐人就像独行于暴风之中。
# 自:用在谓语前,表示事实本来如此,或虽有外因,本身依然如故。可译为“本来,自然”。《史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飙:暴风,这里用如形容词。
"枯桑老柏寒飕飗":又像风吹枯桑老柏沙沙响,
# 飕飗:拟声词,风声。
"九雏鸣凤乱啾啾":还像九只雏凤鸣叫啾啾啼。
# 九雏鸣凤:典出古乐府“凤凰鸣啾啾,一母将九雏”,形容琴声细杂清越。
"龙吟虎啸一时发":好似龙吟虎啸同时都爆发,
"万籁百泉相与秋":又如万籁齐响秋天百泉汇。
# 相与:共同、一起。陶渊明《移居二首》:“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百泉:百道流泉之声音。,万籁:自然界的各种天然音响。
"忽然更作渔阳掺":忽然变调成低沉悲壮的渔阳掺,
# 渔阳掺:渔阳一带的民间鼓曲名,这里借代悲壮、凄凉的之声。,更:变更,改变。这里是变调。
"黄云萧条白日暗":顿使白日转昏暗乌云翻飞。
# 萧条:寂寥、冷落。,黄云:日暮之云。李白《乌夜啼》:“黄云城边乌欲栖,归飞哑哑枝上啼。”
"变调如闻杨柳春":再变如同杨柳枝热闹欢快,
# 杨柳:指古曲名《折杨柳》,曲调轻快热闹。
"上林繁花照眼新":仿佛看到上林苑繁花似锦。
# 新:清新。,上林:即上林苑,古宫苑名,有两处:一为秦都咸阳时置,故址在今陕西西安市西;一为东汉时置,故址在今河南洛阳市东。
"岁夜高堂列明烛":除夕夜高堂上明烛放光芒,
# 岁夜:除夕。
"美酒一杯声一曲":喝杯美酒再欣赏一曲觱篥。
# 声:动词,听。谭嗣同《仁学》:“目不得而色,耳不得而声,口鼻不得而臭味。”
盛唐诗人
李颀(?~753?),唐代诗人,家居河南颍阳(今河南登封西)。开元进士,曾任新乡县尉,后长期隐居嵩山、少室山一带的“东川别业”。交游广泛,与盛唐时一些著名诗人,都有诗作往还。其所作边塞诗,风格豪壮奔放、慷慨深沉,七言歌行尤具特色。寄赠友人之作,刻画人物形貌神情颇为生动。笃信道教,相关作品亦多。代表作品有《送魏万之京》。有《李颀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古体诗,也是一首音乐诗。开篇以追溯乐器来源,拉开音乐叙事帷幕;接着讲述其在汉地流传“曲转奇”,借安万善吹奏,通过“旁邻叹息、远客垂泪”,凸显乐声感染力;随后用多样比喻摹写乐声变化,如寒风掠林、凤雏清啼等;末了以除夕守岁情境,抒发韶光易逝之叹,借“美酒一杯声一曲”,将对音乐的欣赏与人生感慨相融,展现独特听乐感悟与复杂心绪。
2. 写作手法
用典:诗中“先一变沉着,后一变热闹。沉着的以《渔阳掺》鼓来相比,恍如沙尘满天,云黄日暗;热闹的以《杨柳枝》曲来相比,恍如春日皇家的上林苑中,百花齐放”,巧用《渔阳掺》(悲壮鼓曲)、《杨柳枝》(明快曲调)典故。借前者原有的沉郁特质,摹写乐声压抑厚重;借后者春日繁花的欢快联想,表现乐声热闹生机。侧面烘托:“旁邻闻者多叹息,远客思乡皆泪垂”运用侧面烘托。不直接写乐声多动人,而是通过邻居听闻叹息、远客听之落泪的反应,从他人情感触动角度,侧面凸显觱篥声蕴含的深沉情绪,让读者借人事共情乐声感染力。
3. 分段赏析
起笔“南山截竹为觱篥,此乐本自龟兹出”,以质朴无华的笔触,简洁明快地点明乐器的原材料取自南山之竹,以及起源地为龟兹。入声韵的选用,节奏短促有力,如同板鼓开场,先声夺人,奠定了独特的叙事基调。随后笔锋一转,转用低微的四支韵,细腻叙述觱篥在汉地的流传过程:“流传汉地曲转奇,凉州胡人(安万善)为我吹”,历经辗转,乐曲在传承中愈发奇妙。当安万善吹奏时,“旁邻闻者多叹息,远客思乡皆泪垂”,以旁观者的反应侧面烘托,生动凸显出乐曲强大的感染力,让读者仿佛能透过文字,感受到那悠悠乐声中蕴含的深沉情感,触动人心。继而,以上声韵陡然提调,笔锋转向对世人赏乐的议论,言“世人解听不解赏”,多数人仅能听闻乐声,却难以真正领略其中美妙意韵,使得安万善的精彩演奏,似“长飙风中自来往”,在呼啸狂风里独自飘荡,“自”字力重千钧,加重了这份不被理解的寂寥与孤独,将氛围渲染得更为深沉。笔锋再转,用流利的十一尤韵全力摹写乐声:或如寒风吹拂枯桑与老柏,枯叶瑟瑟、柏枝颤鸣,因树木特质不同,声响自有区别,笔触极细,精准捕捉细微差异;或似凤生九子,雏鸟各发清啼,又像龙吟九霄、虎啸深林,还如百道飞泉倾泻,与秋天的各类声响交织碰撞。短短四句,从不同维度正面呈现出觱篥之声的变化多端,让读者仿若身临其境,聆听这丰富奇妙的旋律。接着,仍以生动形象的比拟续写变调,先一变而趋于沉着,以《渔阳掺》鼓相类比,恍若沙尘满天、云黄日暗,乐声似往下咽,压抑而厚重;后一变又转为热闹,以《杨柳枝》曲对照,好似春日皇家上林苑中,百花齐放、生机盎然,选用生气盎然的十一真韵,与乐声氛围适配,将变调的奇妙展现得淋漓尽致。末了,“岁夜”二字点出时间背景——正值除夕,诗人从沉浸乐声的陶醉之中,猛然回归现实世界。杨柳繁花本是青春热闹景象,可此时并非对应季节,在明烛高堂的清晰情境里,诗人不禁产生“浮生若梦,为欢几何”的深沉感慨,于是以“美酒一杯声一曲”,直白展现对音乐的由衷喜爱,呼应上文“世人解听不解赏”,凸显出诗人与“世人”的不同,懂得欣赏这乐声奥妙,也让安万善不必再承受长飙风中踽踽凉凉自来往的孤独感慨。结尾处复归短促入声韵,与开篇的板鼓呼应,首尾圆合,足见诗人谋篇布局的精巧匠心。
4. 作品点评
《听安万善吹觱篥歌》与李颀其他写音乐诗相比,独特处鲜明。除转韵频繁,核心在末两句蕴含的思想情感。诗中时间定格除夕,堂上明烛高烧,诗人守岁时,“一年将尽夜”触发韶光易逝、岁月蹉跎之叹。此情境下,排遣愁绪唯有“美酒一杯声一曲”,于“茫茫百感交集”间,这是无奈却贴合心境的选择。这般因特定时序(除夕守岁)而生的独特意境,是另外两首写音乐诗所无的。诗人仅以十四字在篇末轻提,便戛然而止,用意隐晦、用笔含蓄,将复杂心绪藏于简洁表述,这份情感的独特处理与意境营造,在前作中亦难寻踪迹,尽显此诗艺术个性。
# 谭云:与世人学舞只是舞,同一高寄之言,而“长飙风中”句形容聋聩人光景可笑(“世人解听”二句下)。
现代明钟惺、谭元春《唐诗归》
# 行间善自裁制,故不至于烦芜,而笔情所向,又多油然惬适。
现代张静《历代诗法》
# 步步踏实,绝不空衍。亦是对叠,妙乃如此(“傍邻闻者”二句下)。都是叠,甚得声韵。换韵平仄互用,吋多用二句一解,自觉音调急促。
清吴煊、胡棠注《唐贤三昧集笺注》
下一篇:唐·韦庄《女冠子·四月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