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èng
ān
èr
shēng

朝代:宋作者:曾巩浏览量:3
zhào
jùn
shì
zhī
tóng
nián
yǒu
shǔ
shū
zhì
jīng
shī
wèi
chēng
shǔ
zhī
shì
yuē
shēng
ān
shēng
zhě
ér
shēng
xié
wén
shù
shí
wàn
yán
ān
shēng
xié
wén
shù
qiān
yán
wén
chéng
hóng
zhuàng
juàn
wěi
shàn
fǎn
chí
chěng
qióng
jìn
shì
ér
cái
zhī
fàng
zòng
ruò
zhě
èr
shēng
wèi
kuí
zhī
shì
ér
jūn
wèi
shàn
zhī
rén
zhě
qǐng
zhī
shēng
jiāng
líng
cān
jūn
jiāng
xíng
qǐng
yán
wéi
zèng
yuē
:“
:“
zhī
zhī
shēng
zhī
xīn
nǎi
jiāng
yán
xiāng
qiú
wài
?”
?”
shēng
yuē
:“
:“
shēng
ān
shēng
zhī
xué
wén
zhī
rén
jiē
xiào
wéi
kuò
jīn
qiú
zhī
yán
gài
jiāng
jiě
huò
rén
。”
。”
wén
zhī
ér
xiào
shì
zhī
kuò
shú
yǒu
shèn
zhī
xìn
ér
zhī
shì
zhī
zhì
dào
ér
zhī
tóng
suǒ
kùn
jīn
ér
zhī
shì
zhī
kuò
shú
yǒu
shèn
jīn
shēng
zhī
wén
jìn
zhī
xiǎo
zhě
ěr
huàn
wéi
xiào
zhī
rén
ruò
zhī
shǐ
使
shēng
chí
yán
ér
guī
qiě
zhòng
zuì
yōng
zhǐ
xiào
rán
ruò
zhī
shēng
jiāng
yán
zāi
wèi
zhī
wéi
shàn
huàn
ruò
wèi
wéi
shàn
yǒu
shì
wéi
yǒu
tóng
dào
shēng
jiě
rén
zhī
huò
shì
yān
néng
ér
zhī
suì
shū
zèng
èr
shēng
bìng
shì
jūn
wéi

译文

赵郡的苏轼,是我同年中考的朋友。他从四川写信到京师给我,称道四川的两位叫黎生和安生的年青人。不久,黎生携带了他的几十万字的文章,安生也携带了他的几千字的文章,屈尊来拜访我。我读了他们的文章,的确是宽广雄壮、意味深长,善于照应,气势奔放,充分表达了事实和道理;而他们的才力豪放纵逸,好似没有尽头。二生固然可以算得是魁首、奇特和崛起的读书人,苏君因此也可以说是善于知晓人才的人了。不久,黎生补任江陵府的司法参军,即将远行的时候,请我以言相赠。我说:“我知道你,已经在内心深处留下你的印象了,还需要在形式上用语言加以表达吗?”黎生说:“我和安生都学习这种骈文,同乡都讥笑我们,认为不切合实际。现在请求您赠言,是想解除同乡邻里的看法。”我听了这些话,连自己都克制不住笑了。世间不切合实际的人,还有比我更严重的吗?只知道相信古人,却不知道符合世俗;只知道记住圣贤之道,却不知道与世俗同流合污;这就是我现在还遭受困厄的缘故,而且自己还不知道啊。世间不切合实际的人,还有比我更严重的吗?如今您的不切实际,仅仅是由于文章不接近世俗,这不过是不切合实际中的小事罢了,担忧同乡讥笑;像我的不切合实际可就大了,假使你拿着我的文章归去,将要重重的得罪他人,哪里还只是被讥笑?那么像我这样的人,对于你们将要说些什么呢?如果说我的不切合实际算好,那么它的后患就是这样;如果说它不好,那么就可以符合世俗,必定违背古人,就要随同世俗,必定背离圣贤之道了。你还是不要急于解除同乡的疑惑,那么这样,必定能够选择而取其正确的途径。于是,我书写这些话来赠送给两位,并给苏君看看,认为我们的话怎么样呢。

逐句剖析

"赵郡苏轼":赵郡的苏轼,

# 赵郡苏轼:赵郡:即赵州,治所在今河北赵县。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四川眉山人,宋代著名文学家,因祖籍是赵郡,所以作者称赵郡苏轼。

"予之同年友也":是我同年中考的朋友。

# 同年:同年中考的人。曾巩和苏轼都是宋仁宗嘉祐二年进士。

"自蜀以书至京师遗予":他从四川写信到京师给我,

# 遗:赠予。

"称蜀之士曰黎生、安生者":称道四川的两位叫黎生和安生的年青人。

# 黎生、安生:生平不详。

"既而黎生携其文数十万言":不久,黎生携带了他的几十万字的文章,

"安生携其文亦数千言":安生也携带了他的几千字的文章,

"辱以顾予":屈尊来拜访我。

# 辱:谦词。这里是屈尊的意思。

"读其文":我读了他们的文章,

"诚闳壮隽伟":的确是宽广雄壮、意味深长,

# 隽:意味深长。,闳:宏大。

"善反复驰骋":善于照应,气势奔放,

"穷尽事理":充分表达了事实和道理;

"而其材力之放纵":而他们的才力豪放纵逸,

"若不可极者也":好似没有尽头。

"二生固可谓魁奇特起之士":二生固然可以算得是魁首、奇特和崛起的读书人,

"而苏君固可谓善知人者也":苏君因此也可以说是善于知晓人才的人了。

"顷之":不久,

# 顷之:不久。

"黎生补江陵府司法参军":黎生补任江陵府的司法参军,

# 司法参军:官名,掌刑法。,补:充任。

"将行":即将远行的时候,

"请予言以为赠":请我以言相赠。

"予曰":我说:“

"予之知生":我知道你,

"既得之于心矣":已经在内心深处留下你的印象了,

"乃将以言相求于外邪":还需要在形式上用语言加以表达吗?”

"黎生曰":黎生说:“

"生与安生之学于斯文":我和安生都学习这种骈文,

"里之人皆笑以为迂阔":同乡都讥笑我们,认为不切合实际。

# 迂阔:迂远而不切实际。

"今求子之言":现在请求您赠言,

"盖将解惑于里人":是想解除同乡邻里的看法。”

"予闻之":我听了这些话,

"自顾而笑":连自己都克制不住笑了。

"夫世之迂阔":世间不切合实际的人,

"孰有甚于予乎":还有比我更严重的吗?

"知信乎古":只知道相信古人,

"而不知合乎世":却不知道符合世俗;

"知志乎道":只知道记住圣贤之道,

# 道:指圣人之道,即儒家学说。

"而不知同乎俗":却不知道与世俗同流合污;

"此予所以困于今而不自知也":这就是我现在还遭受困厄的缘故,而且自己还不知道啊。

"世之迂阔":世间不切合实际的人,

"孰有甚于予乎":还有比我更严重的吗?

"今生之迂":如今您的不切实际,

"特以文不近俗":仅仅是由于文章不接近世俗,

"迂之小者耳":这不过是不切合实际中的小事罢了,

"患为笑于里之人":担忧同乡讥笑;

"若予之迂大矣":像我的不切合实际可就大了,

"使生持吾言而归":假使你拿着我的文章归去,

"且重得罪":将要重重的得罪他人,

"庸讵止于笑乎":哪里还只是被讥笑?

# 庸讵:岂,难道,怎么。

"然则若予之于生":那么像我这样的人,

"将何言哉":对于你们将要说些什么呢?

"谓予之迂为善":如果说我的不切合实际算好,

"则其患若此":那么它的后患就是这样;

"谓为不善":如果说它不好,

"则有以合乎世":那么就可以符合世俗,

"必违乎古":必定违背古人,

"有以同乎俗":就要随同世俗,

"必离乎道矣":必定背离圣贤之道了。

"生其无急于解里人之惑":你还是不要急于解除同乡的疑惑,

"则于是焉":那么这样,

"必能择而取之":必定能够选择而取其正确的途径。

# 择而取之:指在古文、道与时文,世俗之间的选择。

"遂书以赠二生":于是,我书写这些话来赠送给两位,

"并示苏君以为何如也":并给苏君看看,认为我们的话怎么样呢。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赠黎安二生序》是北宋文学家曾巩所写的一篇赠序。这是曾巩撰写给同年好友苏轼推荐的两位青年即黎生和安生的赠序。这篇文章层层递进,意蕴深远。开篇便对黎生、安生二人的文章造诣与个人品性予以高度赞赏;继而借黎生之口,抛出“迂滞疏阔”的争议——即文章见解被指不合时宜、脱离实际;最后,作者直面这一问题,深入剖析古与今、道与俗的内在矛盾,并以自身经历为引,激励二生坚守“信乎古”和“志乎道”的信念,不为世俗所左右。此序作者态度鲜明,说理精辟,层次清晰,侃侃而谈,文笔酣畅。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曾巩(1019~1083),北宋文学家。字子固,建昌军南丰(今属江西)人,后居临川(今江西抚州市西)。世称南丰先生,南宋理宗时追谥文定。嘉祐进士,曾经奉召编校史馆书籍,官至中书舍人。曾巩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后世将其与欧阳修并称为“欧曾”。他的散文平易舒缓,长于叙事说理,讲究章法结构。其诗风古朴典雅,清新自然,较多使用赋的表现手法,比兴略少,也有一些诗反映社会现实。代表作品有《边将》《唐论》《李白诗集后序》《墨池记》《秋日感事示介甫》等。著有《元丰类稿》。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赠黎安二生序》作于北宋治平四年(1067年),是曾巩应友人黎生之请而撰写的赠别之作。黎生、安生二人由苏轼书信引荐结识曾巩,当时他们研习的骈文正是古文运动批判的文体。怀着“以文会友”之心,二人从四川携文章奔赴京师,向曾巩请教交流。不久后,黎生获任江陵府司法参军,启程赴任前,曾巩应黎生、安生所托,写下这篇流传后世的名篇。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赠序,也是一篇议论性散文。文中作者就黎生提出的古文写作遭时人非议讥笑一事阐述己见,委婉告诫黎、安二生勿因畏惧他人嘲笑而迎合世俗、放弃原则,热忱鼓励他们勇于坚持自己的道路,体现了作者对文学创作与现实关系的思考及对友人的鼓励期许。

2. 写作手法

首尾呼应:开篇以苏轼书信引荐黎安二生切入,点明“赵郡苏轼,予之同年友也……称蜀之士曰黎生、安生者”,交代相识缘起;结尾以“并示苏君”收束,照应了开头部分提及的由苏轼介绍和作者给黎安二生写赠序的缘起,首尾相应,环环相扣,可谓构思缜密。

3. 分段赏析

首段讲述黎、安二人来历。黎生与安生皆是蜀地人士,此前并未与曾巩有过交集。作者先细致交代好友苏轼写信引荐的缘由,“赵郡苏轼,予之同年友也。自蜀以书至京师遗予,称蜀之士曰黎生、安生者。”曾巩与苏轼同为宋仁宗嘉祐二年进士,又都是文坛上光芒相照的大家,苏君的推荐是曾巩留意黎、安二人的重要因素,并非毫无缘由地提及。不久后,黎、安二人各自带着文章前来拜见曾巩,作者阅读黎生“数十万言”、安生“数千言”的文章后,觉得二人文章实在是“闳壮隽伟,善反复驰骋,穷尽事理,而其材力之放纵,若不可极者也”,给予了极高评价。并且由文章联想到人,认为黎、安二生确实是“魁奇特起之士”,而苏轼也如同伯乐识马一般,善于举荐才子,令作者心生感慨。第二段紧接着说明赠言的原因,并以“迂阔”为核心逐步展开。但文章题目是赠“二生”,文中却只提参军黎生求取赠言,因为“黎生补江陵府司法参军,将行,请予言以为赠”,作者便说既然彼此已经心意相通,就不需要用序言来表达。于是从黎生的回答中引出安生,这实际上是一种补救的笔法,关键在于道出了文章的主旨“迂阔”。“生与安生之学于斯文,里之人皆笑以为迂阔。今求子之言,盖将解惑于里人。”至此,委婉地表达了赠言的原因,而作者听闻后感触很深,因为“笑迂阔”这句话,便从“迂”字生发情感,将自己代入其中,“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予乎?”作者将自己的迂阔概括为知晓信奉古道却不知迎合世俗,立志追求大道却不知随同流俗,看似是自嘲,实则是以自身为例,是对自己人生态度的肯定。作者因为博学知晓古今而志趣高远,显现出与世俗不同的特质;因为立志于圣人之学的大道而超脱世俗,因此难免招致世俗的诋毁,而作者仍然独善其身,径直前行,“困于今而不知”,这种“迂阔”的程度,没有人能比得上。而作者以自己“迂”的程度之深,进一步从更高层面论述“迂”的含义,让人心中领会,议论极为恰当。作者以自己虽长期被世人嘲笑,却绝不迎合世俗,以至于“困于今而不自知”的坚定态度和忘我精神为例,心平气和地劝勉对方,分析利弊,处处为“二生”细心考虑,完全没有师长训诫晚辈的架子,反而让人从他的自许自叹中受到教益和鼓舞。因此,他说“二生”的“迂”和作者的“迂阔”相比,这个“迂”程度很小,如果“使生持吾言”回到故乡,那么,“庸讵止于笑乎?”这种慨叹,实际上是以反问的语气鼓励“二生”坚持自己的道路,不必在意世俗之人的非议嘲笑。第三段一开始就与前文相呼应,从正面阐述赠言的意义,仍然以“迂”字为中心,尽情笔墨,大肆铺陈,“谓予之迂为善,则其患若此;谓为不善,则有以合乎世,必违乎古;有以同乎俗,必离乎道矣。”文中反复突出二者的矛盾:如果说作者的迂是好的,而黎、安二生担心的正是这一点,如果说它不好,那么就能迎合世俗却必然违背古代的天理,与流俗相同就必然背离圣人之道,其实作者一直在肯定自己“迂阔”的人生态度,也在告知黎安二生要坚定自己的信念,不被世俗的诋毁所困扰,才能成就所谓的为学之道。“解里人之惑”和“知古”“志道”是两种无法调和的人生态度,这只能凭借一个人的志向去取舍、追求,作者不能越权代替,因此作者在阐明二者的高远与浅近之后,留给黎安二生“择而取之”,同时也以“并示苏君”呼应开头提到的由苏轼介绍和作者给黎安二生写赠序的缘由,首尾相应,环环相扣,可谓构思严密。

4. 作品点评

此文风格虽不及韩愈、苏轼文章那般奇变恣肆,却自有独到之处,醇稳质实,广为人诵读。由此可见,曾巩能跻身唐宋八大家之列,确有其独特高妙的文学造诣。南宋理学家朱熹便十分喜爱曾巩的文章。从这篇文章中,足以窥见曾巩文章纡徐百折、含蓄深婉的特质,其笔意总能曲尽其妙,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黄庭坚《次韵梨花》

下一篇:宋·王禹偁《谪居》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