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hū
qíng

朝代:宋作者:王安石浏览量:3
míng
xiá
àn
dàn
hóng
gōu
jiàn
xuě
huā
róng
qián
shān
wèi
fàng
xiǎo
hán
sàn
yóu
suǒ
bái
yún
sān
liǎng
fēng

译文

天边有一抹明亮的云霞,呈现出黯淡的红色,已经看到屋顶瓦沟里的雪花开始融化了。前方的山峦还没有让清晨的寒气消散,仍然有几朵白云缭绕在两三座山峰之间,仿佛将山峰锁住了一般。

逐句剖析

"一抹明霞黯淡红":天边有一抹明亮的云霞,呈现出黯淡的红色,

"瓦沟已见雪花融":已经看到屋顶瓦沟里的雪花开始融化了。

"前山未放晓寒散":前方的山峦还没有让清晨的寒气消散,

"犹锁白云三两峰":仍然有几朵白云缭绕在两三座山峰之间,仿佛将山峰锁住了一般。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初晴》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学成就颇高,诗歌风格多样。这首诗描绘了雪后初晴的景象,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景色的变化之美,体现了诗人对生活中细微景致的敏锐观察力,也反映出他在诗歌创作上善于捕捉瞬间之美的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封于舒、荆,又谥文,故世称临川先生、王荆公、王文公。神宗时,王安石两度为相,推行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由于保守派强烈反对,推行迭遭阻碍。王安石的散文雄健峭拔,名列“唐宋八大家”。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诗歌代表作品有《泊船瓜洲》《登飞来峰》《书湖阴先生壁》《元日》等。散文代表作品有《伤仲永》《祭欧阳文忠公文》。文集今有《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后人辑有《周官新义》《诗义钩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远近结合:诗中既有对天空中明霞(远景)的描写,又有对瓦沟中融雪(近景)的刻画,还有对远处前山(中景)的描绘,远近结合,层次分明,使读者能够全方位地感受到初晴时的景象。动静结合:“一抹明霞黯淡红”“前山末放晓寒散”等句描绘了静态的景物,天空的霞、山间的寒气;而“瓦沟已见雪花融”中雪花的融化以及“犹锁白云三两峰”中白云的缭绕则是动态的描写。动静结合,让画面更加生动鲜活,富有生命力。拟人:“前山未放晓寒散”中“未放”将“晓寒”拟人化,赋予其人类的情感和行为,仿佛晓寒是一个眷恋山间的人,不愿轻易离去,使诗句更加生动有趣。

2. 分段赏析

《初晴》中“一抹明霞黯淡红”:首句描绘了天空中的景象。“一抹”写出了明霞的形态,似一条轻柔的丝带;“黯淡红”则点明了霞的颜色,并非鲜艳夺目,而是带着一种柔和、暗淡的红。这一句为全诗营造了一种宁静、柔和的氛围,暗示了天气刚刚放晴,阳光还未完全驱散天空中的阴霾。“瓦沟已见雪花融”:此句从天空转到了地面景物。“瓦沟”指的是屋顶上瓦与瓦之间的凹槽,诗人观察到瓦沟里的雪花已经开始融化,说明天气在逐渐变暖,雪后初晴的特征愈发明显。这一细节描写生动地展现了初晴时的变化,也让读者感受到了季节的微妙转换。“前山未放晓寒散”:这句诗将视角投向了远处的山峦。“前山”即前方的山,“未放晓寒散”意思是清晨的寒气还没有完全消散。“未放”二字赋予了“晓寒”一种仿佛有意识的状态,像是它留恋着山间,不愿轻易离去,进一步烘托出了初晴时那种清寒的氛围。“犹锁白云三两峰”:最后一句继续描写山景。“犹锁”形象地写出了白云缭绕在山峰之间,仿佛将山峰锁住了一般。“三两峰”点明了被白云环绕的山峰数量,使画面更加具体可感。这句诗以动写静,白云的缭绕给静态的山峰增添了一丝灵动之美,展现出了一幅清幽、秀丽的山水画卷。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张耒《雨霁》

下一篇:宋·宋庠《雨霁》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