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ì
sān

朝代:宋作者:陈师道浏览量:3
yuǎn
xiāng
wàng
guī
jìn
rěn
ér
zài
yǎn
méi
lüè
xǐng
lèi
jǐn
fāng
shěn
liǎo
zhī
shì
mèng
xīn
wèi
wěn
shí
sān
guī
wài
jiā

译文

离去遥远了就互相忘记,归来临近了却难以忍受(思念之情)。儿女已经出现在眼前,却几乎认不出他们的容貌。喜悦到了极点我竟一句话也说不出来,眼泪流尽后才勉强露出一丝微笑。我明明知道这不是梦境,但心中却还是恍惚不定难以平静。这时候三个孩子已经从外家回来了。

逐句剖析

"去远即相忘":离去遥远了就互相忘记,

# 去远:离去很远。神宗元丰七年(1084),陈师道因家贫而将妻子儿女送往在四川做官的岳丈处寄养。

"归近不可忍":归来临近了却难以忍受(思念之情)。

# 不可忍:难以忍耐,形容与子女见面的急切心情。,归近:归期临近。

"儿女已在眼":儿女已经出现在眼前,

"眉目略不省":却几乎认不出他们的容貌。

# 省:识,记得。,略:全,都。

"喜极不得语":喜悦到了极点我竟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泪尽方一唒":眼泪流尽后才勉强露出一丝微笑。

# 唒:微笑。

"了知不是梦":我明明知道这不是梦境,

# 了知:确实知道。

"忽忽心未稳":但心中却还是恍惚不定难以平静。

# 心未稳:心里不踏实。,忽忽:恍惚不定貌。

"时三子已归自外家":这时候三个孩子已经从外家回来了。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示三子》为宋代诗人陈师道的作品。元祐二年(1087年),阔别四载的妻儿终于与陈师道重聚,这份来之不易的团圆,催生出这首饱含深情的诗篇。诗的开篇两句,质朴自然地追忆重逢前的心境,不事雕琢却真挚动人。中间四联,则以细腻笔触描绘重逢瞬间,将重逢时悲喜交织的复杂心绪,刻画得曲折入微、淋漓尽致。全诗通篇围绕情感铺陈,遣词造句凝练精妙,生动诠释了至亲之间的深厚情谊。其语言看似浅白平实,却蕴含着直击人心的力量,余韵悠长,千百年来始终触动着读者的心弦。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诗人,江西诗派代表人物

陈师道(1052~1101),北宋诗人。字履常、无己,号后山居士,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元祐时因苏轼等人推荐,为徐州教授,后任太学博士、秘书省正字等职。家境困窘,爱苦吟,有“闭门觅句陈无己”之称。陈师道是“苏门六君子”之一,江西诗派的代表之一,被元方回尊为江西诗派“三宗”之一。他主张诗歌“宁拙毋巧,宁朴毋华,宁粗毋弱,宁僻毋俗。陈师道为文师法曾巩,诗歌语言平淡质朴,风格奇峭清新,内容主要围绕个人生活经历和人生感慨展开。代表作品有《送内》《别三子》《示三子》《怀远》等。著有《后山居士文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元丰七年(1084年),陈师道的岳父郭概赴任成都府路提点刑狱,陈师道因母亲年事已高,无法随家眷一同前往,无奈之下,只能忍痛与妻子儿女分别。这场离别长达近四年之久,直至元祐二年(1087年),陈师道担任徐州州学教授,才终于将妻儿接至徐州团聚。正是在阖家重聚的珍贵时刻,他写下了《示三子》一诗。此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历经岁月沉淀,依然散发着动人的艺术魅力。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宋代五言诗,也是一首亲情题材诗。描绘了诗人与久别儿女重逢时,从归近难抑的急切到相见不识的怅惘,再到喜极而泣、泪尽强笑的复杂情态,体现了骨肉团聚时因岁月流逝、分离太久而生的沧桑感,以及重逢瞬间情感激荡又恍惚难安的深沉心绪,表达了亲情羁绊下人类共通的离愁别绪与团聚之慨。

2. 分段赏析

“去远即相忘,归近不可忍”:“去远”与“归近”形成强烈反差,“即相忘”并非真的忘记,而是思念至极后的麻木;“不可忍”则直白地表达出对团聚的急切渴望,为下文的重逢做足铺垫。“儿女已在眼,眉目略不省”:此句通过描写诗人认不出孩子眉眼的细节,侧面反映出分离时间之久,同时也暗示了岁月的变迁在孩子身上留下的痕迹,使重逢的场景更具真实感和感染力。“喜极不得语,泪尽方一哂”:这一句是全诗情感的高潮部分,“喜极不得语”生动地刻画了诗人内心的激动,喜悦到无法用言语表达;“泪尽方一哂”则表现出诗人在极度喜悦后的复杂情绪,泪水既是喜悦的宣泄,也是多年思念的释放,最后的微笑则带着一丝欣慰和感慨。“了知不是梦,忽忽心未稳”:诗人虽然理智上明白这不是梦境,但情感上却难以接受这种巨大的转变,“忽忽心未稳”将诗人那种恍惚、不真实的感觉表现得淋漓尽致,进一步深化了全诗的情感主题。

3. 作品点评

此诗通篇用语质朴浑厚,毫无矫饰造作之感,读来令人恻然动容。其动人之处,根本在于诗人情感的真挚——句句皆从肺腑流出,恰如“至情无文”的诠释,在艺术上达到了极高境界。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沛然至性中流出,而笔力沉挚又足以副之,虽使老杜复生不能过。

清潘德舆《养一斋诗话》

# 凡此皆语短而意长,若他人必费尽多少言语摹写,此独简洁峻峭,而悠然深味,不见其际。正得费长房缩地之法,虽寻丈间,固自有万里山河之势也。

元刘埂《隐居通议》卷八

# 至情无文,却感人肺腑。

程千帆《古诗今选》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贺铸《惜双双·皎镜平湖三十里》

下一篇:宋·宋白《牡丹诗十首(其五)》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