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欲共高人语":青山有意要同高雅之人交谈,
# 高人:高雅的人。
"联翩万马来无数":像万马奔腾一样接连而来。
# 联翩:接连不断的样子。
"烟雨却低回":却在烟雨中徘徊,
# 低回:徘徊不进的样子。
"望来终不来":迟迟不能到达。
"人言头上发":人们常说头上的鬓发,
"总向愁中白":总是在愁苦中变白的。
# 愁中白:白居易《白鹭》:“人生四十未全衰,我为愁多白发垂。何故水边双白鹭,无愁头上亦垂丝?”
"拍手笑沙鸥":那么我真该拍手笑话江上的沙鸥了,
"一身都是愁":它们浑身雪白,莫非一身都是愁苦么?
南宋将领,豪放派代表词人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属山东济南)人。一生力主抗金,曾上奏疏《美芹十论》与《九议》纵论世事,但意见不被采纳。辛弃疾兼擅诗文词,而以词的成就为最高,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还与党怀英并称“辛党”。其词题材广阔,善用典故,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他的词作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词风相近。《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有《稼轩长短句》。今人邓广铭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首词的上片描绘了词人在赏心亭的所见所感,含蓄地表达了对叶丞相的倾慕之情,同时也流露出对指挥千军万马、驰骋疆场的深切渴望。词的下片则集中写“愁”,虽笔调轻快,实则折射出词人内心积郁的情感。全词将词人内心的复杂情绪展现得淋漓尽致,在写作技巧上更是匠心独运,设喻巧妙,想象奇特,并运用移情入景等艺术手法,使得词作意蕴深远,耐人寻味。
2. 写作手法
拟人:词的开篇“青山欲共高人语”运用了拟人的手法。青山被赋予人的情感,仿佛想要与“高人”(叶丞相)倾诉,这种手法表达了词人对叶丞相的倾慕和对国家大事的热切期盼。想象:“联翩万马来无数”,将连绵起伏的青山比作无数联翩而来的骏马,形象地描绘出青山的雄伟气势,使读者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那种壮阔的景象,强化了青山的动态感。反衬:以乐景衬哀情,上阕中青山如万马奔腾的壮阔之景,本应给人以振奋之感,但随后“烟雨却低回。望来终不来”的转折,使这种壮阔之景与最终的失落形成对比,以乐景衬哀情,更加强化了词人内心的惆怅与无奈。
3. 分段赏析
词的上片巧妙地运用拟人手法,以“青山欲共高人语。联翩万马来无数”开篇。词人登临赏心亭,远眺层峦叠嶂,那巍峨的青山仿佛按捺不住内心的急切,如万马奔腾般从远方疾驰而来,欲向高人倾诉深藏已久的思绪。一个“欲”字,赋予青山以人的情感,其迫切之态跃然纸上。“联翩万马来无数”寥寥数语,便勾勒出一幅群山奔涌、万马回旋的壮阔画卷,仿佛置身于沙场之中,灵山的飞动之势瞬间扑面而来。“烟雨却低回。望来终不来。”山间云雾缭绕,烟雨朦胧,那渴望倾诉的青山似乎始终无法靠近。词人虽未直言愁绪,但字里行间早已浸透了落寞与失望。他借青山、烟雨抒发了内心的情怀。辛弃疾渴望驰骋疆场,收复故土,然而现实却屡屡令他受挫。高人叶衡是他心中的希望所在,他对高人的倾慕,正体现了他对战场的热切向往与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然而,收复河山的胜利却如那徘徊的青山与烟雨般遥不可及,现实与理想的巨大落差使词人心中愁绪弥漫,豪情渐逝,徒留悲凉。词的下片,词人虽将愁绪化作揶揄沙鸥的诙谐之语,但依然聚焦于“愁”。“人言头上发。总向愁中白。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他望着那通体洁白的沙鸥,想起人们常说头发因忧愁而变白,不禁拍手笑道:你这小小的沙鸥,竟是世间最为忧愁的了。词末看似将愁情轻描淡写地化解,实则愁绪早已深入骨髓,无可解脱。此时的笔调愈是轻快,那被唤起的愁思便愈如泼墨般浓重。可以想见,词人忧国忧民,虽刚过而立之年,却已两鬓斑白。面对那看似“一身愁”却悠然自得的沙鸥,两相对比,更显词人内心的郁结难解。那近在咫尺的青山踟蹰不前,那弥漫的烟雨徘徊不去,沙鸥栖水而居,却对万般烦忧浑然不觉。真正满身愁绪的,正是词人自己。
4. 作品点评
从写作手法来看,作者巧用精妙比喻,发挥奇谲想象,将主观情感融入客观之景,这些艺术手段的运用,使作品饱含深邃意趣,韵味悠长。
# 趣语解颐。
明卓人月《古今词统》卷五
# 苏长公为游戏之圣,邢俊臣亦滑稽之雄。若稼轩之《重叠金》云:“人言头上发。总向愁中白。拍手笑沙鸥。满身都是愁。”便不成词意。
清沈雄《古今词话.词品》下卷
上一篇:宋·宋白《牡丹诗十首(其四)》
下一篇:宋·苏轼《书戴嵩画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