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轮斜辗镜天长":夜空圆月斜转,月下的溪水波明如镜,映入长天。
# 镜天:明净如镜的天空。这里指水在月光照射下波明如镜映长天。唐杜牧《长安秋望》诗:“楼倚霜树外,镜天无一毫。”,辗:轧,这里有转动的意思。,冰轮:圆月。因月圆如轮,光寒如冰,故称。唐朱庆馀《夜月》诗:“昨夜忽已过,冰轮始觉亏。”
"江练隐寒光":仿佛被辗成一匹白练,隐映着一片寒光。
# 寒光:清冷的月光。,江练:谓江水澄澈、平静如同洁白的绸子。这里指月光下的江水如同一条白练一般。
"危阑醉倚人如画":酒醉的我倚在高楼的栏杆旁,欣赏这人如画般的风景。
# 危阑:高楼上的栏杆。危,高。
"隔烟村、":隔着水雾的渔村、
# 烟村:指烟雾缭绕的村落。
"何处鸣榔":不知什么时候传来渔舟捕鱼时木板敲击船舷发出的根根声。
# 鸣榔:榔(láng),一作“鸣根”。指敲击船舷发出根根的声音,使鱼惊而入网。或为歌声之节。
"乌鹊倦栖":乌鹊倦而栖息于林木,
# 乌鹊:指乌鸦和喜鹊。
"鱼龙惊起":鱼儿惊而从水中跃起,
# 鱼龙:偏义复词,指鱼。
"星斗挂垂杨":唯见满天的繁星静静无声地挂在柳树梢头。
# 星斗:泛指天上的星星。清黄遵宪《避乱大埔三河虚》诗:“星斗无光夜色寒,一军惊拥将登坛。”
"芦花千顶水微茫":广阔的水面迷茫一片,隐约可见水边芦苇的灰白花絮,
# 微茫:隐秘暗昧,隐约模糊。五代前蜀韦庄《江城子》词:“角声呜咽,星斗渐微茫。”,千顶:这里概言水面之广。,芦花:芦絮。夏秋之季芦苇花轴上密生的穗状花序,灰白色。隋江总《赠贺左丞萧舍人》诗:“芦花霜外白.枫叶水前丹。”
"秋色满江乡":秋色笼罩着渺无涯际的江南水乡。
# 江乡:多江河的地方。多指江南水乡。唐孟浩然《晚春卧病寄张八》诗:“念我生平好,江乡远从政。”
"楼台恍似游仙梦":在楼台上欣赏着这秋江月夜的清丽景象,恍若梦游仙境,
# 游仙梦:指脱离尘俗、游心于仙境的梦。北宋沈遘《七言斋居寄杨祖二阁老》诗:“萧洒城南尺五天,尽凉高枕梦游仙。”,恍似:好像似,仿佛像。南宋白玉蟾《荷花》诗:“恍似瑶池初宴罢,万妃醉脸沁铅华。”
"又疑是、":还像是、
# 疑是:像是。
"洛浦潇湘":置身于洛水之滨、湘江之畔。
# 潇湘:指湖南的潇水和湘江,二水合流后北注洞庭湖。南朝齐谢朓《新亭诸别范零陵》诗:“洞庭张乐地,潇湘帝子游。”,洛浦:洛水之滨。东汉张衡《思玄赋》:“载太华之玉女兮,召洛浦之宓妃。”
"风露浩然":夜风清露广大壮阔,
# 浩然:广阔、盛大的样子。唐李白《日出入行》诗:“囊括大块,浩然与溟津同科。”,风露:风和露。唐王昌龄《东溪玩月》诗:“光连虚象白,气与风露寒。”
"山河影转":山河的空间随着月影推移的时间而变化,
# 转:变化,改变。北宋晏殊《中秋月》诗:“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
"今古照凄凉":明月普照下,想到古往今来世事沧桑,联想到南北分疆,江山易主,心境感到无比悲怆凄凉。
# 凄凉:悲凉,凄怆。唐李白《留别曹南群官之江南》诗:“怀归路绵邈,览古情凄凉。”,今古:古往今来。
南宋思想家、文学家,永康学派的代表人物
陈亮(1143~1194),南宋思想家、文学家。原名汝能,字同甫,号龙川,人称龙川先生,婺州永康(今属浙江)人。绍熙进士。光宗时授签书建康府判官,未赴任而卒。陈亮是浙东事功学派的永康学派主要代表,倡导经世济民的“事功之学”,提出“盈宇宙者无非物,日用之问无非事”。他与朱熹友善,两人多次进行“王霸义利之辩”。才气超迈,喜谈兵,屡次上书力主抗金,反对和议。所作政论气势纵横,笔锋犀利;词作感情激越,风格豪放。著有《龙川文集》《龙川词》。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婉约词。借助对自然景物的细腻刻画铺陈秋江月色的空明意境,表现出胸中郁积的沧桑之叹。
2. 写作手法
承上启下:本词通过“危阑醉倚人如画”一句巧妙衔接上下片,既收束上片对月夜江景的宏阔描绘,又为下片抒情议论埋下伏笔。上片以“冰轮斜辗”“江练隐寒”展现月映澄江的壮丽画卷,而“危阑醉倚”则将视角从自然转向人物,以“醉倚”暗示词人沉醉于江月之境的悠然心境。此句既呼应了题面“溪堂玩月”的地点与情态,又以“隔烟村、何处鸣桹”的听觉联想,引出下片对芦花秋色、楼台仙梦的进一步铺陈,形成由景及情、由实入虚的过渡。这种结构既保持了词意的连贯性,又通过人物形象的介入,为全词注入主观情感,使写景与抒情浑然一体。多角度描写:词中综合运用视觉、听觉与动静结合的手法,构建立体化的意境。视觉上,“冰轮斜辗”以拟人化动态展现月轮流转,“芦花千顷”以全景式铺陈渲染秋江苍茫;听觉上,“何处鸣桹”以渔舟夜归的桨声打破静谧,反衬出月夜的幽深。同时,“乌鹊倦栖”“鱼龙惊起”通过动物动态的局部特写,暗示月光清冷下的生机暗涌,而“星斗挂垂杨”则以静态星辉点缀天幕,形成静中有动的画面层次。情景交融:结尾“风露浩然,山河影转,今古照凄凉”将自然景象与历史兴亡熔铸为悲怆意境。前两句以“风露”之寒、“山河”之转暗示时空流转,呼应上片“冰轮斜辗”的永恒意象;末句“今古凄凉”则借明月普照的亘古不变,反衬南宋偏安、江山易主的现实悲怆。词人由眼前秋江月色联想到“洛浦潇湘”的理想之境,再以山河影转暗喻中原沦陷,最终在“今古”的时空维度中投射家国兴亡之痛,使全词从单纯的玩月之趣升华为对历史沧桑的深沉喟叹。这种情景交融的手法,既深化了词作的思想厚度,又以景语作结,留下余韵悠长的审美空间。
3. 分段赏析
全篇结构分为三个层次,开篇上片首二句构成首章,以“冰轮斜辗”与“镜天长”的意象组合展现江天月色的壮阔画卷。前者通过“冰轮”喻指明月,配合“辗”字动态描绘,既呼应“冰轮”的清冷质感,又赋予月影流动的视觉效果,暗合江流不息之势;后者“镜天长”以澄明如镜的江面倒映长空,强化天地同辉的恢弘意境。此处化用谢朓名句“澄江静如练”,将静态江流转化为“江练”意象,配合“隐寒光”的微妙笔触,既凸显月水交融的朦胧美感,又为后文秋意埋下伏笔。中段自“危阑醉倚”至“又疑是”构成主体篇章,铺展秋夜江乡的立体图景。词人以“危阑”点明临江观景的特定视角,通过“醉倚”的双关语义——既实写凭栏之态,又暗含陶然心境——构建出双重叙事空间。继而“隔烟村”数句形成视听交响:渔舟桹声在烟霭中若隐若现,乌鹊倦栖、鱼龙惊跃与北斗垂杨构成动静相宜的视觉群像。这种多维度铺陈不仅拓展了画面层次,更通过“倦”“惊”等主观化描写,赋予自然景物以情感温度。下片换头以“芦花千顷”拓展时空维度,将视野从近景收至浩渺秋江。“千顷”极言水域广袤,“水微茫”则融合月色晕染与芦絮飘飞的双重效果,营造出苍茫氤氲的意境。继而“楼台”句呼应开篇观景视角,将现实场景与神话想象交织:洛浦宓妃的仙踪与湘水神女的传说,既点染江乡人文底蕴,又暗合词人“天人合一”的审美观照。结篇三句陡转悲怆,完成意境升华。“风露渐变”与“山河影转”形成时空双重变奏,前者暗示夜深寒重,后者暗藏江山易主的隐喻。最终“今古照凄凉”以亘古明月反照现实:词人将个人壮志难酬的郁结(其抗金主张遭主和派压制),与历史上的南北分裂之痛熔铸一体。这种跨越时空的悲怆,既源于半壁江山的现实创痛,更源自对华夏文明传承断裂的深切忧思。全词至此突破传统咏月格局,将自然审美升华为家国忧患的历史沉思,在明月意象中注入深沉的文化血脉与时代创伤。
4. 作品点评
《一丛花·溪堂玩月作》全词虽以山水风光为表,却通过历史沧桑的隐喻寄托,使其具备了超越单纯写景的思想深度与艺术价值。全篇虽呈现气象万千的时空转换,但凭借“玩月”意象的隐性串联及词人情感脉络的统一调度,在画面起伏跌宕间仍保持着层次分明、脉络清晰的创作架构,展现出词人驾驭宏大主题与精微技艺的独特功力。
# 水光月影,渔人呜榔;星斗高挂,秋色满江。楼台临水,危栏醉倚,恍如游仙梦境。只可惜山河影不全,不由人不倍感凄凉。说到底,除非我国家山河齐整人团圆,诗人找不到真正的快乐。
不详巴蜀书社编审、贵州大学教授何锐《宋词注评》
上一篇:宋·释重顯《颂一百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