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òng
bǎi

朝代:宋作者:释重顯浏览量:4
wén
jiàn
jué
zhī
fēi
shān
zài
jìng
zhōng
guān
shuāng
tiān
yuè
luò
jiāng
bàn
shuí
gòng
chéng
tán
zhào
yǐng
hán

译文

听觉视觉知觉并非绝对唯一的存在,山河大地的真实面貌并非如镜中影像般可以直观观察。寒霜弥漫的天空,月亮已然西沉,长夜即将过半,在这清澈的深潭中谁能与我一同映照这清冷孤寂的身影。

逐句剖析

"闻见觉知非一一":听觉视觉知觉并非绝对唯一的存在,

# 一:元刊本作二。

"山河不在镜中观":山河大地的真实面貌并非如镜中影像般可以直观观察。

"霜天月落夜将半":寒霜弥漫的天空,月亮已然西沉,长夜即将过半,

"谁共澄潭照影寒":在这清澈的深潭中谁能与我一同映照这清冷孤寂的身影。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颂一百则(其四十一)》是宋代释重显创作的一首禅诗。诗歌前两句“闻见觉知非一一,山河不在镜中观。”以哲理切入,指出人的感官感知并非能完全对应事物的本真,山河外物也并非如镜中影像般固定不变,暗含对“执着于表象”的超越。后两句“霜天月落夜将半,谁共澄潭照影寒”转向景物描写:秋夜霜天、月落将半,澄澈的潭水中寒影空寂,无人共赏。全诗将哲理思考融入清冷的自然意境,语言简练凝练,通过“霜天”“月落”“澄潭”等意象,营造出空明幽远的氛围,既传递了对事物本质的哲思,又以景结情,余韵悠长,体现了禅诗“即景说理”的特色。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闻见觉知非一一,”“闻见觉知”指人通过感官(耳闻、目睹、体感、心知)对外部世界的感知,“非一一”意为并非一一对应或完全契合。诗人开篇即点出感官的局限性——人所感知到的,并非事物本身的全貌,暗示表象与真实存在差异。“山河不在镜中观。”紧承上文,“镜中观”比喻通过间接、虚幻的方式观察。此句意为真实的山河不会因镜中虚像而被定义或局限,进一步强调真实的存在不依赖外在的观察方式。前两句形成逻辑递进,从“感知不实”到“真实不倚”,共同指向对“表象与本质”关系的哲思。后两句转向具体景物描写,“霜天月落夜将半,”以“霜天”点明秋夜的清寒,“月落”写月光渐隐的动态,“夜将半”强调时间的流逝。三个意象叠加,勾勒出一幅空寂、冷寂的秋夜图景,为后句的情感抒发铺垫氛围。“谁共澄潭照影寒。”中,“澄潭”指清澈的水潭,“照影寒”既写潭水映照出的月影之清冷,也暗含观者内心的孤寂。“谁共”以问句收束,将秋夜的清冷与无人共赏的怅惘结合,余韵悠长。结合前两句的哲思,此句或可理解为:真实的世界无需依赖他者的见证,亦如山河无需镜中观照;而“谁共”的追问,或许是对“感知”与“共在”关系的进一步叩问——即使无人共赏,真实依然存在。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苏辙《风雪》

下一篇:宋·陈亮《一丛花·溪堂玩月作》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