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舟去作江南客":乘舟避难江南,
# 扁舟:小舟。
"旅雁孤云":就像失群的大雁,孤独的浮云。
"万里烟尘":穿梭在连绵的烟尘之中。
"回首中原泪满巾":回首中原已泪满襟。
"碧山对晚汀洲冷":碧山对着水边的平地有丝丝凉意,
# 汀洲:水中或水边的平地。
"枫叶芦根":看着枫树叶和芦苇根。
"日落波平":太阳落山了水波平静了。
"愁损辞乡去国人":愁杀了这辞乡去国的旅人。
两宋之交词人,“词俊”
朱敦儒(1081~1159),北宋末南宋初词人。字希真,号岩壑老人,又称伊水老人、洛川先生、洛阳遗民等,洛阳(今属河南)人。早年隐居不仕,绍兴进士,曾任两浙东路提点刑狱。朱敦儒少有词名,获“词俊”之名,早年为“洛中八俊”之一。其词多写隐逸之趣,词风豪放旷逸,清新晓畅;南渡后作品又融入家国之感,慷慨悲歌,风格沉郁苍凉。代表作品有《鹧鸪天·西都作》《水龙吟·放船千里凌波去》《念奴娇·插天翠柳》等。今存词集《樵歌》。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思乡词。词中通过描绘词人背井离乡如“旅雁孤云”般的凄苦境遇,以及“万里烟尘”的中原战乱之景,还有“碧山对晚汀洲冷,枫叶芦根”的萧条秋色,营造出沉郁悲凉氛围,表达了词人辞乡去国的愁思、对中原故土的怀念,以及对国事的忧虑。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词中借“旅雁孤云”“碧山对晚汀洲冷,枫叶芦根”景,抒发自己背井离乡的凄苦、辞乡去国的愁思以及对国事的忧虑。用“旅雁孤云”的漂泊无依,自比身世,寄寓漂泊之苦;以秋景的萧瑟,烘托内心的悲凉。烘托:“扁舟去作江南客,旅雁孤云”。“扁舟”漂泊于浩渺水面,独自前行,恰似诗人漂泊江南,身世浮沉,烘托出其孤寂飘零之感;“旅雁”南飞,离群独往,“孤云”飘荡,无所依傍,借旅雁、孤云的孤单形象,烘托诗人背井离乡、孤苦无依的凄凉心境。
3. 分段赏析
上阕赏析:“扁舟去作江南客,旅雁孤云”,开篇融叙事、写景、抒情。词人以扁舟漂泊写避难江南之行,用“旅雁孤云”自比,借景喻人,生动展现自身漂泊无依的凄苦。此句亦赋亦比亦兴,起笔自然浑融。“万里烟尘,回首中原泪满巾”,从眼前景转至对中原的回望。“万里烟尘”高度概括中原沦陷后的战乱惨状,画面阔大而悲壮;“泪满巾”直抒胸臆,将对故土沦陷的悲痛、对家国命运的忧虑,毫无保留地倾泻而出,情感浓烈,极具感染力。下阕赏析:“碧山对晚汀洲冷,枫叶芦根”,描绘薄暮矶畔秋景。“碧山”“汀洲”“枫叶”“芦根”意象组合,营造出萧瑟、凄清氛围,且“冷”字一语双关,既写环境之寒,更衬词人内心之悲,是其国破家亡、颠沛流离心境的外化。“日落波平,愁损辞乡去国人”,日暮时分,江波看似平缓,却难平词人心中波澜。“日落”强化羁旅愁思,“愁损”直白点明“辞乡去国”带来的痛苦,以景结情,将愁绪渲染至极致,含不尽之意于言外。
4. 作品点评
词人善用借景抒情,以“扁舟”“旅雁”“孤云”深秋景物,营造出苍暗、凄凉的氛围,将自身凄楚情怀与对国事的忧虑融入其中,情景交融,浑然一体。该词生动反映了靖康之变后,文人在时代巨变下的漂泊心境与家国之思,其语言风格清婉沉郁,于简洁的文字中蕴含着厚重的情感,全篇情感真挚,意境深远。
# 靖康离乱,避地自江西走二广。
宋周必大《二老堂诗话》
上一篇:宋·王安石《葛溪驿》
下一篇:宋·陆游《老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