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月昏昏漏未央":一钩残月挂在天空,月色昏昏,漏声滴答,黑夜正长,
# 未央:未尽。,漏:漏壶,古代计时器。,缺月:不圆的月亮。
"一灯明灭照秋床":油灯忽明忽暗,寂寂地照着我的床。
# 明灭:忽明忽暗。
"病身最觉风露早":体弱多病总是最早感觉到风霜的寒意,
"归梦不知山水长":梦中回到了家乡,不觉远隔千山万水,道路漫漫。
"坐感岁时歌慷慨":披衣而坐,心中感慨情不自禁地慷慨悲歌,
# 岁时:时光。
"起看天地色凄凉":起身下床,俯仰窗外天地,只觉一片孤寂凄凉。
# 起:起来。
"鸣蝉更乱行人耳":那凄切的鸣蝉声传入耳中,让人心烦意乱,
# 行人:诗人自指。
"正抱疏桐叶半黄":它紧抱着萧疏的梧桐树,树上的叶子已经半黄。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封于舒、荆,又谥文,故世称临川先生、王荆公、王文公。神宗时,王安石两度为相,推行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由于保守派强烈反对,推行迭遭阻碍。王安石的散文雄健峭拔,名列“唐宋八大家”。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诗歌代表作品有《泊船瓜洲》《登飞来峰》《书湖阴先生壁》《元日》等。散文代表作品有《伤仲永》《祭欧阳文忠公文》。文集今有《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后人辑有《周官新义》《诗义钩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行旅诗。描绘了诗人在熙宁四年南下江宁途中,夜宿葛溪驿时的秋夜景象,如缺月、昏灯、风露、鸣蝉、疏桐等,营造出一种凄凉孤寂的氛围,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以及因仕途受挫、身体抱恙而产生的对时光流逝、人生境遇的感慨与忧愁。借旅途秋夜之景,写出了诗人复杂的内心情感。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借“缺月昏昏”“一灯明灭”“风露早”“天地色凄凉”“疏桐叶半黄”等秋夜之景,传递出内心的孤寂、思乡与忧愁,使情感表达委婉深沉。虚实结合:实写秋夜驿站的环境,如缺月、孤灯等;虚写“归梦不知山水长”,借归梦体现思乡,虚实相生,加深情感层次。
3. 分段赏析
前两句“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描绘出秋夜驿站中,缺月黯淡,漏声未绝,一盏孤灯在秋床上闪烁明灭的场景,借昏暗之景营造出凄凉孤寂的氛围,奠定全诗基调。“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从身体感受与梦境着笔,诗人病弱之躯更觉风露侵体,而归乡之梦却无视山水阻隔,通过身体的现实感受与梦境的虚幻形成对比,强化了思乡之情与旅途艰辛。“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由感怀岁月引发激昂高歌,起身又目睹天地的凄凉景象,情与景相互交融,将诗人对时光流逝、仕途不顺的感慨推向高潮。最后两句“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以聒噪的蝉鸣扰乱诗人心绪,再加上抱于疏桐、叶已半黄之景,以景衬情,进一步渲染出诗人内心的烦乱与忧愁,将羁旅愁思抒发得淋漓尽致。整首诗通过层层递进的描写,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展现了诗人复杂的情感世界。
4. 作品点评
《葛溪驿》作为王安石律诗的代表作品之一,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其语言凝练,寥寥数语便勾勒出秋夜驿站的凄凉之景,如“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为抒情奠定基调。借景抒情手法运用娴熟,将羁旅之愁、思乡之情与对人生的感慨融入秋夜景色之中,情景交融,浑然一体。此诗体现了王安石诗歌沉郁的风格特点,展现出他在仕途挫折之际内心的复杂情感,反映了诗人在特定人生境遇下的深刻感悟,为研究王安石的思想与创作提供了重要的文本依据。
# “老健深稳,意境自殊不凡。三、四句细腻,后四句神力圆足。”
清纪昀
# “读临川诗,常令人寻绎于语言之外,当其绝诣,实自可兴可观,不惟于古人无愧而已。”
清诗论家贺裳《载酒园诗话》
上一篇:宋·杨万里《池冰二首(其二)》
下一篇:宋·朱敦儒《采桑子·彭浪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