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jiāng
shàng

朝代:宋作者:王安石浏览量:3
jiāng
běi
qiū
yīn
bàn
kāi
wǎn
yún
hán
què
huí
qīng
shān
liáo
rào
jiàn
qiān
fān
yǐn
yìng
lái

译文

大江北面,秋天浓重的云幕一半已被秋风撕开,含着浓浓雨意的云,缓慢地移动着。两岸青山曲折重叠,似要阻挡江水去路,船转了个弯,两岸青山曲折重叠,似要阻挡江水去路,忽然间,却看见无数船帆在朦胧中隐隐显现,驶了过来。

逐句剖析

"江北秋阴一半开":大江北面,秋天浓重的云幕一半已被秋风撕开,

"晚云含雨却低回":含着浓浓雨意的云,缓慢地移动着。

# 低回:这里指浓厚的乌云缓慢移动。回,一作“徊”。

"青山缭绕疑无路":两岸青山曲折重叠,似要阻挡江水去路,船转了个弯,两岸青山曲折重叠,似要阻挡江水去路,

# 缭绕:回环旋转。

"忽见千帆隐映来":忽然间,却看见无数船帆在朦胧中隐隐显现,驶了过来。

# 隐映:隐隐地显现出。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江上》由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创作。这是一首山水行旅诗,描绘江北秋阴半开,晚云含雨低回,青山缭绕似无路,却见千帆隐映来的景象。写作手法上,借景抒情,赋予自然景象以深刻内涵。前两句勾勒秋江暮云图,营造幽远淡雅氛围;后两句从山与帆的变化中揭示哲理。全诗悠远淡雅,情趣横生,将主观思想融入山水,展现诗人对人生境遇的思考,具有独特艺术魅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封于舒、荆,又谥文,故世称临川先生、王荆公、王文公。神宗时,王安石两度为相,推行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由于保守派强烈反对,推行迭遭阻碍。王安石的散文雄健峭拔,名列“唐宋八大家”。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诗歌代表作品有《泊船瓜洲》《登飞来峰》《书湖阴先生壁》《元日》等。散文代表作品有《伤仲永》《祭欧阳文忠公文》。文集今有《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后人辑有《周官新义》《诗义钩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王安石变法失利后,辞去相位退居金陵。一日,他在游览长江时,面对眼前的江景,回想起自己仕途的起伏,有感而发创作了《江上》。变法的失败让他经历诸多挫折,借由对江上景色的描绘,抒发内心复杂情感。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山水诗。诗歌描绘了江北秋阴半开、晚云含雨低回、青山缭绕以及千帆隐映的景象,借江上景色,表达诗人对人生境遇的感怀,蕴含着在困境中仍怀希望的哲理。

2. 写作手法

象征:“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青山缭绕象征人生困境,千帆隐映则象征希望,借景表达对人生的思考。动静结合:“晚云含雨却低徊”,“低徊”写含雨暮云缓慢移动,是动景;“江北秋阴一半开”是静景,动静相衬,使画面更生动。

3. 分段赏析

前两句“江北秋阴一半开,晚云含雨却低回”,描绘了一幅秋江暮云图。“江北秋阴一半开”,写江北的天空,雨过天晴后阴云半开,露出一抹带着晚霞辉光的蓝天,给人悠远的感觉,仿佛能看到天地间广阔的空间。“晚云含雨却低回”,诗人把黄昏时的云霞写活了,“低回”本是形容人的徘徊沉思,这里用来表现含雨的暮云低垂且缓慢移动,静中有动,充满情趣。这两句诗营造出一种幽远淡雅、朦胧含蓄的氛围,就像米家山水画作,不是明快清晰的,而是半明半暗、神光离合,阴沉的秋空未完全开朗,向晚的云霞带着雨意,悠然静穆,奠定了整首诗空明幽淡的基调。后两句“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视角从云转到江边的青山。诗人看到青山曲折环绕,像是要挡住前行的道路,让人产生疑惑和迷茫,仿佛陷入困境。然而,就在这时,远处忽然出现点点若隐若现的帆影,这又给人带来希望,告诉诗人前途依然广阔,道路无穷无尽。这两句不仅有优美的景色,还蕴含着诗人的思考和感悟,在寻常的山水景物中揭示了深刻的哲理,即困境中往往蕴含着希望,只要不放弃,就可能迎来新的转机。后来陆游的“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正是受此启发。这里青山的回环曲折与帆影的时隐时现,构成了淡远的画面,与前两句的秋江暮云图浑然一体,共同展现出诗人借山水变化所体验到的人生哲学,富有辩证法的思理。整首诗通过对江上景物的描写,展现了诗人萧散恬淡的心境,同时也给读者带来无尽的思考和启发。

4. 作品点评

《江上》是王安石山水诗的代表作,以简淡笔墨融合诗画意境与哲理思辨,展现了宋诗“以景寓理”的独特魅力。诗中“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一句,以山水转折暗喻人生绝处逢生之悟,语言含蓄隽永,画面空灵悠远,被誉为“得米芾山水画之神韵”。此诗不仅拓展了山水诗的深度,更以辩证哲思影响了后世文人,陆游名句“柳暗花明又一村”即脱胎于此,足见其文学价值与历史地位。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张炎《高阳台·西湖春感》

下一篇:宋·无名氏《蓦山溪·填河鹊喜》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