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gāo
yáng
tái
·
·
西
chūn
gǎn

朝代:宋作者:张炎浏览量:3
jiē
cháo
yīng
píng
juǎn
duàn
qiáo
xié
guī
chuán
néng
fān
yóu
kàn
huā
yòu
shì
míng
nián
dōng
fēng
qiě
bàn
qiáng
wēi
zhù
dào
qiáng
wēi
chūn
kān
lián
gèng
rán
wàn
绿
西
líng
huāng
yān
dāng
nián
yàn
zhī
chù
dàn
tái
shēn
wéi
cǎo
àn
xié
chuān
jiàn
shuō
xīn
chóu
jīn
dào
ōu
biān
xīn
zài
shēng
mèng
yǎn
chóng
mén
qiǎn
zuì
xián
mián
kāi
lián
jiàn
fēi
huā
tīng
juān

译文

茂密的碧叶上黄莺在筑巢,湖面微波轻卷着落叶柳絮,暮色苍茫断桥下驰回归船。春日苦短还能够畅游几次,想再看花开又要等到明年。东风啊请暂伴蔷薇少住,待到蔷薇花开、春光已少得可怜。更让人感到凄凉的是。万绿丛中的西泠桥畔,如今只留下一抹荒寒的暮烟。当年栖息在朱门大宅的燕子如今不知飞向何边,只见豪门旧居长满苔藓,游赏胜地也荒草连天。听说这深深的新愁,如今让那些清闲的白鸥也愁得白发翩翩。我再也无心去重温笙歌旧梦,只把紧掩重门、喝点闷酒独自闲眠。请不要拉开窗帘。怕见落花纷飞,怕听声声啼鹃。

逐句剖析

"接叶巢莺":茂密的碧叶上黄莺在筑巢,

# 接叶巢莺:语出杜甫《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诗:“接叶暗巢莺。”

"平波卷絮":湖面微波轻卷着落叶柳絮,

"断桥斜日归船":暮色苍茫断桥下驰回归船。

# 断桥:西湖孤山侧桥名。

"能几番游":春日苦短还能够畅游几次,

"看花又是明年":想再看花开又要等到明年。

"东风且伴蔷薇住":东风啊请暂伴蔷薇少住,

"到蔷薇、":待到蔷薇花开、

"春已堪怜":春光已少得可怜。

"更凄然":更让人感到凄凉的是。

"万绿西泠":万绿丛中的西泠桥畔,

# 西泠:杭州西湖桥名。

"一抹荒烟":如今只留下一抹荒寒的暮烟。

# 一抹:一片。

"当年燕子知何处":当年栖息在朱门大宅的燕子如今不知飞向何边,

"但苔深韦曲":只见豪门旧居长满苔藓,

# 韦曲:唐时长安城南皇子陂西韦氏、杜氏累世贵族,所居之地名韦曲、杜曲。

"草暗斜川":游赏胜地也荒草连天。

# 斜川:在江西庐山侧星子、都昌二县间,陶潜有游斜川诗,词中借指元初宋遗民隐居之处。

"见说新愁":听说这深深的新愁,

# 见说:“见说”二句:沙鸥色白,因说系愁深而白,如人之白头。辛弃疾《菩萨蛮·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词:“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

"如今也到鸥边":如今让那些清闲的白鸥也愁得白发翩翩。

"无心再续笙歌梦":我再也无心去重温笙歌旧梦,

"掩重门、":只把紧掩重门、

"浅醉闲眠":喝点闷酒独自闲眠。

"莫开帘":请不要拉开窗帘。

"怕见飞花":怕见落花纷飞,

"怕听啼鹃":怕听声声啼鹃。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高阳台・西湖春感》是宋代词人张炎的一首词。上片描绘西湖暮春之景,接叶巢莺、平波卷絮、断桥归船,勾勒出春光将逝的凄凉画面,发出“看花又是明年”的叹惋;下片借景抒怀,以“苔深韦曲”“草暗斜川”暗喻故国荒芜,“新愁到鸥边”将个人愁绪与时代沧桑交织,最终以“怕见飞花,怕听啼鹃”收束,尽显遗民之痛与身世之悲。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宋元间词人、词论家

张炎(1248~1314?),宋末元初词人、词论家。字叔夏,号玉田,晚号乐笑翁,临安(今浙江杭州)人。张炎精通音律,擅长审音拈韵,以词擅名,属婉约一派。早年多写优游生活,宋亡后多追怀往昔、抒写哀怨,尤长于咏物词。所作《南浦·春水》《解连环·孤雁》盛行一时,世称张春水、张孤雁。其深婉雅净、清丽舒朗的风格和琢字炼句、归于醇雅的语言,于唐宋诸家后独占一体。张炎又曾从事词学研究,对词的音律、技巧、风格,皆有论述。著有词集《山中白云》及论词专著《词源》。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此词是张炎在南宋灭亡后重游西湖时所作。或言其作于德祐元年(1275)。黄畲《山中白云词笺》卷一云:“此词于宋恭帝德祐年间,作者年二十八时所作。”张惠言《批校山中白云词》陆文奎跋语云:“当淳祐、景定之际,王邸侯馆间犹歌舞升平,君王处乐而不知老之将至。至斯词则寓余情哀思,令听者泪落。想作者亦因是弃家远游,无所定止。此词殆作于其时,时叔夏年二十八耳。此后皆入元后所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也是一首咏史怀古的词。描绘了南宋灭亡后词人重游西湖,面对春暮之景,触景生情,通过西湖往昔的繁华与如今的荒芜对比,抒发了深沉的亡国之痛和对故国的思念之情,同时也流露出自身的倦怠失意与对往昔生活的怀念。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上阕描绘“接叶巢莺,平波卷絮”“断桥斜日归船”“万绿西泠,一抹荒烟”等春暮西湖景色,下阕提及“苔深”“草暗”的韦曲、斜川等地,借景表达内心的哀愁和亡国之痛。对比:“游船如旧,而心情已不再”“西泠桥是个‘烟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但现在只剩下‘一抹荒烟’”,以西湖往昔的繁华与如今的荒芜对比,突出亡国之痛。用典:“当年燕子知何处?”巧用刘禹锡《乌衣巷》典故,原典故指“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以燕子见证朝代更迭、豪门衰落。作者在词中以“燕子知何处”发问,借燕子象征往昔繁华,暗示西湖昔日盛景不再,故国沦丧的沧桑之感隐于问语中,将个人黍离之悲融入历史兴亡的慨叹。首尾呼应:开篇“接叶巢莺”以莺鸟啼鸣、絮卷平波的春景起笔,洋溢生机;结尾“怕听啼鹃”以杜鹃哀鸣、飞花凋零呼应,“巢莺”与“啼鹃”同为鸟声,却从欢悦转为凄切,“卷絮”与“飞花”同写春絮,却从灵动变为衰残,首尾景物形成“乐景—哀景”的情感反差,强化“春逝国殇”的悲凉基调。

3. 分段赏析

“接叶巢莺,平波卷絮”两句是描写西湖春深之景的开篇之笔。“接叶”细致地描绘出树叶的繁茂,“巢莺”则赋予画面动态感,生动地展现出黄莺在叶丛中筑巢、欢快啼鸣的情景。“平波”写出湖水的平静,“卷絮”将轻絮被微波卷入水中的动态表现得十分形象,一个“卷”字使画面充满了灵动之美,为全词奠定了平和舒缓的基调,描绘出一幅春深时西湖宁静而美好的画面。“能几番游?看花又是明年。”此句由景转入情,笔锋一转,感慨良辰美景虽在,却已至春暮,花儿即将凋谢,只能等待来年再赏。“能几番游”表达了时光易逝、美好难久的无奈,“看花又是明年”则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对时光匆匆的感慨和对春光消逝的惋惜之情,使“春逝”的哀感弥漫于胸。“东风且伴蔷薇住,到蔷薇、春已堪怜。”词人在此处运用拟人的手法,祈求东风能伴随着蔷薇停留,因为蔷薇花开预示着春天的即将结束。“春已堪怜”直接抒发了对春光短暂的怜惜之情,将词人对美好事物消逝的不舍和无奈推向了一个小高潮,情感更加深沉。“更凄然,万绿西泠,一抹荒烟。”笔意刚酣畅却又转为伤悲。“万绿”描绘出西湖边草木葱茏的景象,然而“一抹荒烟”却打破了这种生机,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西泠桥”本是繁华之地,如今只剩下荒芜的景象,今昔对比之强烈,直接触动着词人内心深处的亡国之痛,使情感进一步深化。“当年燕子知何处?”此句代用刘禹锡诗,进一步点明了自己的故国之思。“燕子”是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常用来象征时光的变迁和人事的兴衰。词人借问当年燕子的去处,暗示了昔日繁华的消逝和故国的不再,表达了对往昔岁月的怀念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苔深”“草暗”形容韦曲、斜川等地如今荒芜冷落之状。“苔深”和“草暗”不仅描绘出环境的荒凉,更暗示了这些曾经繁华风流之地如今已被人遗忘,无人问津,从侧面反映出时代的变迁和历史的沧桑。“见说新愁,如今也到鸥边。”词人暗用了辛弃疾的两句词,意谓连悠闲的鸥鸟也生了新愁。“鸥”本是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象征,如今却也有了“愁”,这是词人将自己的愁苦之情移情于物,以鸥鸟的“愁”来衬托自己愁苦之深,使情感更加含蓄而深沉。“无心再续笙歌梦,掩重门、浅醉闲眠。”此二句既说现在的倦怠失意,又点出自己从前的身份。“笙歌梦”代表着往昔的繁华生活和欢乐时光,“无心再续”表明词人已经对过去的繁华感到厌倦和失望。“掩重门、浅醉闲眠”则描绘出词人如今闭门不出、借酒消愁、闲散度日的生活状态,表现出一种无奈和失落。“莫开帘,怕见飞花,怕听啼鹃。”“开帘”照应“掩门”,“飞花”照应“卷絮”,“啼鹃”应“巢莺”,首尾呼应。“飞花”和“啼鹃”都是容易引发人哀愁的事物,词人害怕见到飞花、听到啼鹃,实际上是害怕勾起内心深处的亡国之痛和对往昔的回忆,进一步营造了一种悲凉的氛围,使情感达到高潮。张炎此词用鸟声结尾,使词有凄切哀苦的杜鹃啼泣之声,余音袅袅,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4. 作品点评

这是一首写春暮时景的咏物词,写春天的景色等是实写,写内心的亡国之痛则是虚写。以景示情,以情带景,堪称“郁之至,厚之至”。读耐人寻味,耐人咀嚼。张炎是一个婉约派的词人,追念故国之思不是直接倾泻而出,而采取不直言的手法。借“怕见飞花、怕听啼鹃”委婉的方式来表达。此词章法谨严,有自然流动之势,只是词文过于蕴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思想的软弱性。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亡国之音哀以思。

清梁启超《艺衡馆词选》引麦孺博

# 乐笑翁奇对,“接叶巢莺,平波卷絮”。

元陆辅之《词旨》卷上

# 今观张王两家情韵,极为相近,如玉田《高阳台》“接叶巢莺”与碧山《高阳台》之“浅萼梅酸”,尤同鼻息。

清刘熙载《艺概》卷四

# 《高阳台》淡淡写来,泠泠自转,此境大不易到。

清许昂霄《词综偶评》

# 陆辅之《词旨》摘乐笑翁警句十余条,阅《山中白云词》,警句殆不止此。因为之补:能几番游,看花又是明年。

清吴衡照《莲子居词话》卷一

# 《高阳台》(《西湖春感》)情景兼到,一片身世之感。东风二语,虽是激迫之词,然音节却婉约。惹甚闲愁,不如掩门一醉高卧也。

清陈廷焯《云韶集》卷九

# 玉田《高阳台》“西湖春感”一章,凄凉幽怨,郁之至,厚之至,与碧山自出一手。乐笑翁集中亦不多觏。

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二

# “能几翻”句,运掉虚浑。“东风”二句,是措注,惟玉田能之,为他家所无。换头见章法,玉田云“最是过变不可断了曲意”是也。

清谭献《词辨》

# 运掉虚浑,玉田云:“最是过遍,不可断了曲意。”

清谭献《复堂词话》

# 篇中“帘”字噤口韵,似亦少疵。

清杨希闵《词轨》卷六

# 词贵愈转愈深,稼轩云:“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带将愁去。”玉田云:“东风且伴蔷薇住,到蔷薇,春已堪怜。”下句即从上句转出,而意更深远。

清沈祥龙《论词随笔》

# “自怜诗酒瘦,难应接许多春色”,“能几番游,看花又是明年”,此等语亦算警句耶!乃值如许笔力。

近代王国维《人间词话》

# 夏闰庵云:“此词深婉之至,虚实兼到,集中压卷之作。”起二句写春景,工炼而雅。“看花”二句,已表出春感。“东风”二句,以才人遘末造,即饮香名,已伤迟暮,与残春之蔷薇何异。“凄然”三句与“燕子”四句皆极写临流凭吊之怀。“新愁”二句,怅王孙之路泣,何等蕴藉。“笙歌”以下五句,梦断朝班,心甘退谷,本欲以闲眠浅醉,送此余生,鹃啼花落,徒恼人怀耳。

近代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

# 警句:“见说新愁,如今也到鸥边。”“莫开帘。怕听飞花,怕听啼鹃。”

元陆辅之《词旨》卷下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欧阳修《游龙门分题十五首(其七·自菩提步月归广化寺)》

下一篇:宋·王安石《江上》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