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lín
jiāng
xiān
·
·
wèi
xíng
cáng
shuí
kěn
xìn

朝代:宋作者:侯蒙浏览量:3
wèi
xíng
cáng
shuí
kěn
xìn
jīn
fāng
biǎo
míng
zōng
duān
liáng
jiàng
huà
xíng
róng
dāng
fēng
qīng
jiè
gāo
kōng
cái
chuī
shēn
jiàn
wěn
zhǐ
yuǎn
chán
gōng
shí
hòu
yáng
hóng
rén
píng
shàng
kàn
xiāo
zhōng

译文

未显达时的行为踪迹谁会相信,如今才彰显出声名与踪迹。无缘无故有良匠描绘我的容貌身形。正对着风轻轻借力,一下子升入高空之中。刚得到风吹助身渐稳,还疑心是远赴月宫而去。雨后的时分夕阳一片通红。有几人在平地上,看我在青空之中。

逐句剖析

"未遇行藏谁肯信":未显达时的行为踪迹谁会相信,

# 行藏:指出处或行止。语本《论语·述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未遇:未得到赏识和重用,未发迹。

"如今方表名踪":如今才彰显出声名与踪迹。

"无端良匠画形容":无缘无故有良匠描绘我的容貌身形。

# 形容:形体和容貌。,良匠:泛指在某方面技艺精湛的人。,无端:谓无由产生。引申指无因由,无缘无故。

"当风轻借力":正对着风轻轻借力,

# 当风:正对着风。

"一举入高空":一下子升入高空之中。

"才得吹嘘身渐稳":刚得到风吹助身渐稳,

# 吹嘘:吹助,指风吹。

"只疑远赴蟾宫":还疑心是远赴月宫而去。

# 蟾宫:月宫,月亮。唐以来称科举及第为蟾宫折桂,因以指科举考试。

"雨余时候夕阳红":雨后的时分夕阳一片通红。

# 余:一作馀。

"几人平地上":有几人在平地上,

"看我碧霄中":看我在青空之中。

# 碧霄:青天。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临江仙・未遇行藏谁肯信》是宋代词人侯蒙创作的一首词,一首政治讽喻词。此词以风筝为题材,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面描绘风筝未遇风时不被关注,偶被匠人绘形后借风势升空,在风中渐稳似赴月宫,众人于雨后夕阳下仰望其在碧霄的情景。实际以风筝自喻,写自己未显达时不被信任,如今借机遇崭露头角的经历,既展现对个人志向的追求,也暗含对世俗眼光的调侃。全词在通俗语言中蕴含对人生际遇的思考,形象鲜明,情趣生动,托物言志的手法运用巧妙,将个人情感与人生哲理自然融合。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据宋人洪迈《夷坚志》记载,侯蒙早年困于科场长达数载,直至三十一岁才获中举人。因容貌异于常人,他时常成为乡邻戏谑的对象——曾有好事者将其肖像绘于风筝之上,趁风引线送入云霄,借“风筝登天”的意象暗讽其仕途妄想。当这幅含讥带讽的“涂鸦风筝”飘到侯蒙面前时,他非但未动怒,反而触景生情,提笔在风筝上题下此词,以幽默自嘲的笔触反将讥诮化为壮志,成就了一段“以词回讽、借物明志”的文坛轶事。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借风筝写人生际遇的讽喻词,借风筝未遇风时遭人轻视、偶被绘像后乘风直上碧霄的景象,写出了作者侯蒙以物自喻的巧妙构思——既暗合自己久困科场后崭露头角的经历,又借“几人平地上,看我碧霄中”的意象,抒发了对命运转折的感慨与超越世俗眼光的自信,在通俗的叙事中暗藏对人生机遇与志向追求的深刻思考。

2. 写作手法

双关:“当风轻借力”既说风筝借着风力往上升,也指人借着机会能有所发展;“吹嘘”,既写风吹动风筝的样子,也暗暗讽刺世人对小人的吹捧;“蟾宫”,既描绘风筝飞得很高的情景,又用“蟾宫折桂”的典故指科举考中。一词多义间也暗含多重哲思。比喻:以风筝自喻人生,用“未遇风时遭讥”喻早年困顿,“借风升空”喻把握机遇,“碧霄高翔”喻超越世俗,更以“雨余夕阳”喻挫折后的希望,“匠人绘像”喻世俗偏见,把事物的运行轨迹和人生的经历遭遇,巧妙地联系在了一起。托物言志:全词以风筝为具体寄托的物象:通过描写风筝未遇风时的蛰伏、借势升空的过程、高空飞翔的状态等特性,赋予其象征意义,对应着人生中困顿、把握机遇、超越世俗等不同境遇与心境。作者将自身的人生感悟与志向,融入对风筝的描写中,使风筝在空中的运动轨迹与人生遭际相互呼应,借风筝传递出对读书人在逆境中坚守抱负、顺势而为的人生信念,使事物的特性与内心的情志实现了自然融合。

3. 分段赏析

上片赏析:“未遇行藏谁肯信,如今方表名踪”以沉郁的笔法写人生困境——未得志时的言行遭人不信,直到被匠人偶然画在风筝上,才以这种看似荒诞的方式“显名”。这里的“名踪”有两层意思:既是风筝升空后的飞行轨迹,也是作者被戏谑后意外得到的关注。“无端良匠画形容”用“无端”点出命运的偶然,匠人不经意的描绘,正像世俗对人才的随意评判。而“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笔锋转变,表面写风筝借风力升空的现象,实际也关联着科举时代“有人提携”的社会规则——“轻借力”的“轻”字,既写风势柔和,又透出机遇到来时的意外与从容,把被嘲讽的尴尬转化为“顺势而为”的智慧。下片赏析:“才得吹嘘身渐稳”用“吹嘘”暗指世俗追捧的虚浮,风筝因风势渐稳,如同小人靠外力得到社会认可的投机;“只疑远赴蟾宫”借“蟾宫折桂”的科举寓意,把风筝升高具体化为对功名的追求,“疑”字既写风筝高入云端的视觉感受,也体现作者对“一步登天”式成功的理性思考。“雨余时候夕阳红”以雨后晚霞的绚烂,暗喻飞黄腾达的虚浮光彩,明艳的色彩与“雨余”的湿润形成对比,暗示成功背后的偶然与脆弱。结句“几人平地上,看我碧霄中”以俯仰视角的对比收尾:平地上众人的仰望,既是对成功者的羡慕,也反映了世俗的价值观;而“我”在高空的孤高,暗含超越平凡的精神独立—全词借风筝的飞行轨迹,解析了“困窘-机遇-腾达-反思”的人生过程,在玩笑中藏着锋芒,用简洁描写体现深层含义。

4. 作品点评

这是一首彰显士人胸襟的词作。词中以自然界的风雨喻指词人经历的人生波折,而“雨余夕阳”的景象则暗含他对未来的信念——即便历经坎坷,属于自己的机遇终会到来,字里行间透着大器晚成的笃定。侯蒙的巧妙之处在于,面对他人将其画像绘于风筝的嘲弄,他未动怒也未迎合,而是借着玩笑的由头,以风筝自喻写下此词。既没有破坏当时的轻松氛围,又借“当风借力”“碧霄中”等意象,既回应了旁人的调侃,也含蓄表达了自己的志向,这种借题发挥的手法,足见其处事的智慧与词章的巧思。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李若水《归家》

下一篇:宋·李若水《归家》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