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遇行藏谁肯信":未显达时的行为踪迹谁会相信,
# 行藏:指出处或行止。语本《论语·述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未遇:未得到赏识和重用,未发迹。
"如今方表名踪":如今才彰显出声名与踪迹。
"无端良匠画形容":无缘无故有良匠描绘我的容貌身形。
# 形容:形体和容貌。,良匠:泛指在某方面技艺精湛的人。,无端:谓无由产生。引申指无因由,无缘无故。
"当风轻借力":正对着风轻轻借力,
# 当风:正对着风。
"一举入高空":一下子升入高空之中。
"才得吹嘘身渐稳":刚得到风吹助身渐稳,
# 吹嘘:吹助,指风吹。
"只疑远赴蟾宫":还疑心是远赴月宫而去。
# 蟾宫:月宫,月亮。唐以来称科举及第为蟾宫折桂,因以指科举考试。
"雨余时候夕阳红":雨后的时分夕阳一片通红。
# 余:一作馀。
"几人平地上":有几人在平地上,
"看我碧霄中":看我在青空之中。
# 碧霄:青天。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借风筝写人生际遇的讽喻词,借风筝未遇风时遭人轻视、偶被绘像后乘风直上碧霄的景象,写出了作者侯蒙以物自喻的巧妙构思——既暗合自己久困科场后崭露头角的经历,又借“几人平地上,看我碧霄中”的意象,抒发了对命运转折的感慨与超越世俗眼光的自信,在通俗的叙事中暗藏对人生机遇与志向追求的深刻思考。
2. 写作手法
双关:“当风轻借力”既说风筝借着风力往上升,也指人借着机会能有所发展;“吹嘘”,既写风吹动风筝的样子,也暗暗讽刺世人对小人的吹捧;“蟾宫”,既描绘风筝飞得很高的情景,又用“蟾宫折桂”的典故指科举考中。一词多义间也暗含多重哲思。比喻:以风筝自喻人生,用“未遇风时遭讥”喻早年困顿,“借风升空”喻把握机遇,“碧霄高翔”喻超越世俗,更以“雨余夕阳”喻挫折后的希望,“匠人绘像”喻世俗偏见,把事物的运行轨迹和人生的经历遭遇,巧妙地联系在了一起。托物言志:全词以风筝为具体寄托的物象:通过描写风筝未遇风时的蛰伏、借势升空的过程、高空飞翔的状态等特性,赋予其象征意义,对应着人生中困顿、把握机遇、超越世俗等不同境遇与心境。作者将自身的人生感悟与志向,融入对风筝的描写中,使风筝在空中的运动轨迹与人生遭际相互呼应,借风筝传递出对读书人在逆境中坚守抱负、顺势而为的人生信念,使事物的特性与内心的情志实现了自然融合。
3. 分段赏析
上片赏析:“未遇行藏谁肯信,如今方表名踪”以沉郁的笔法写人生困境——未得志时的言行遭人不信,直到被匠人偶然画在风筝上,才以这种看似荒诞的方式“显名”。这里的“名踪”有两层意思:既是风筝升空后的飞行轨迹,也是作者被戏谑后意外得到的关注。“无端良匠画形容”用“无端”点出命运的偶然,匠人不经意的描绘,正像世俗对人才的随意评判。而“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笔锋转变,表面写风筝借风力升空的现象,实际也关联着科举时代“有人提携”的社会规则——“轻借力”的“轻”字,既写风势柔和,又透出机遇到来时的意外与从容,把被嘲讽的尴尬转化为“顺势而为”的智慧。下片赏析:“才得吹嘘身渐稳”用“吹嘘”暗指世俗追捧的虚浮,风筝因风势渐稳,如同小人靠外力得到社会认可的投机;“只疑远赴蟾宫”借“蟾宫折桂”的科举寓意,把风筝升高具体化为对功名的追求,“疑”字既写风筝高入云端的视觉感受,也体现作者对“一步登天”式成功的理性思考。“雨余时候夕阳红”以雨后晚霞的绚烂,暗喻飞黄腾达的虚浮光彩,明艳的色彩与“雨余”的湿润形成对比,暗示成功背后的偶然与脆弱。结句“几人平地上,看我碧霄中”以俯仰视角的对比收尾:平地上众人的仰望,既是对成功者的羡慕,也反映了世俗的价值观;而“我”在高空的孤高,暗含超越平凡的精神独立—全词借风筝的飞行轨迹,解析了“困窘-机遇-腾达-反思”的人生过程,在玩笑中藏着锋芒,用简洁描写体现深层含义。
4. 作品点评
这是一首彰显士人胸襟的词作。词中以自然界的风雨喻指词人经历的人生波折,而“雨余夕阳”的景象则暗含他对未来的信念——即便历经坎坷,属于自己的机遇终会到来,字里行间透着大器晚成的笃定。侯蒙的巧妙之处在于,面对他人将其画像绘于风筝的嘲弄,他未动怒也未迎合,而是借着玩笑的由头,以风筝自喻写下此词。既没有破坏当时的轻松氛围,又借“当风借力”“碧霄中”等意象,既回应了旁人的调侃,也含蓄表达了自己的志向,这种借题发挥的手法,足见其处事的智慧与词章的巧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