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huàn
shā
·
·
chūn
qíng

朝代:宋作者:苏轼浏览量:3
dào
jiāo
é
wèi
chéng
wèi
yīng
chūn
mèng
duō
qíng
zhāo
lái
shì
绿
huán
qīng
cǎi
suǒ
shēn
qīng
cháng
chèn
yàn
hóng
chuāng
shuì
zhòng
wén
yīng
kùn
rén
tiān
jìn
qīng
míng

译文

睡梦中柔声细语吐字不清。莫非是情郎来到她的梦中。假如不是跟他梦中欢会呀,为何见她早起时发髻斜倾。秋千上她像燕子身体轻盈,红窗内她睡得甜不闻莺声。那使人困意浓浓的天气呀,已不知不觉地快要到清明。

逐句剖析

"道字娇讹苦未成":睡梦中柔声细语吐字不清。

# 道字娇讹苦未成:“道字”二句:意谓少女说话时咬字不准,还不应在闺房中做多情的春梦。讹,错误。

"未应春阁梦多情":莫非是情郎来到她的梦中。

# 多情:宋元俗语,指所钟情的人。,春阁:即春闺,女子的闺房。

"朝来何事绿鬟倾":假如不是跟他梦中欢会呀,为何见她早起时发髻斜倾。

# 朝来何事绿鬟倾:谓低头沉思不知何故。绿鬟,妇女乌黑的发髻。

"彩索身轻长趁燕":秋千上她像燕子身体轻盈,

# 趁燕:追上飞燕。这句写荡秋千。,彩索:秋千索。

"红窗睡重不闻莺":红窗内她睡得甜不闻莺声。

# 红窗睡重不闻莺:睡得很浓连莺啼声也听不见。

"困人天气近清明":那使人困意浓浓的天气呀,已不知不觉地快要到清明。

# 困人天气:指使人困倦的暮春天气。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浣溪沙·春情》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婉约词代表作之一。上片写少女朝慵初起的娇态。词的下片通过少女荡秋千和昼眠这两个生活侧面的描写,写她贪玩好睡的憨态。全词以细腻笔触描绘少女春日慵懒情态,刻画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形象。描写人物细致生动,憨态娇态栩栩如生;语言通俗自然,色彩明丽,更衬托出少女的天真烂漫。与倚翠偎红、粉腻香浓的作品相比,别有一种清新朗丽的风韵。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浣溪沙·春情》是北宋文学家苏轼所作的词。一说此词可能作于宋哲宗元祐六年四月,苏轼自杭州调任回京(汴京)途中,经扬州时所作。当时扬州作为繁华都市,以“珠帘十里卷香风”著称,苏轼目睹春日盛景,触动词兴。苏轼此时已历经仕途起伏(包括“乌台诗案”贬谪黄州),虽重返政治中心,但心境复杂。扬州的春日生机与词人饱经风霜的精神状态形成对照,他借描绘少女春情,隐喻对自然生机与人性本真的向往,暗含自我精神世界的焕发与调和。但另一说其具体的创作年份未详。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婉约词,以细腻笔触描绘少女春日慵懒情态,写出了少女怀春时玫瑰色的梦境。词的上片写少女朝慵初起的娇态。下片通过少女荡秋千和昼眠这两个生活侧面的描写,写她贪玩好睡的憨态。词中以含蓄蕴藉、轻松幽默的语言,描写一位富裕家庭怀春少女的天真活泼形象,展现了苏轼对传统婉约题材的创新与突破。

2. 写作手法

反问:“未应春阁梦多情”莫非是情郎来到她的梦中?以反问的形式,进一步强调了少女情感的复杂与微妙。借景抒情:“困人天气近清明”,既点明了时令,又以“困人天气”暗喻了少女内心的困倦与迷茫,同时也为全词增添了一抹淡淡的哀愁。侧面描写:“彩索身轻长趁燕,红窗睡重不闻莺。困人天气近清明。”通过少女荡秋千和昼眠这两个生活侧面的描写,写她贪玩好睡的憨态。

3. 分段赏析

上片写少女朝慵初起的娇态。首句“道字娇讹苦未成”,写少女梦中柔声细语,吐字不清,言不成句,表现出少女怀春时特有的羞涩与朦胧。接着“未应春阁梦多情”,以反问的形式进一步强调了少女在春闺中的多情与梦幻。以上几句将少女的春情写得若有若无,巧妙地表现了情窦初开的少女的心理特点。下片通过少女荡秋千和昼眠这两个生活侧面的描写,写她贪玩好睡的憨态。“彩索身轻长趁燕”,通过少女荡秋千的轻盈身姿,展现了她的活泼与天真。“红窗睡重不闻莺”,则以少女昼眠不闻莺啼,进一步烘托出她内心的慵懒与沉醉。末句“困人天气近清明”,既点明了时令,又以“困人天气”暗喻了少女内心的困倦与迷茫,同时也为全词增添了一抹淡淡的哀愁。

4. 作品点评

这首词传神地描写了少女春天的慵困意态,写出了少女怀春时玫瑰色的梦境。整首词新颖工巧,清绮细致,雅丽自然,以细腻笔触描绘少女春日慵懒情态,展现了苏轼对传统婉约题材的创新与突破。全词融合叙事、写景与哲理,语言清丽谐婉,意象灵动,被清代贺裳誉为“令十七八女郎歌之,岂在‘晓风残月’之下”的作品。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苏子瞻有铜琵铁板之机,然其《浣溪沙·春闺》曰:“彩索身轻长趁燕,戏窗睡重不闻莺。”如此风调,令十七八女郎歌之,岂在“晓风残月”之下?

清贺裳《皱水轩词签》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黄庭坚《次韵柳通叟寄王文通》

下一篇:宋·徐钧《谢惠连》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