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ēng
gān
zhōu
·
·
guān
xuě
shì
qīng
yóu

朝代:宋作者:张炎浏览量:3
xīn
mǎo
suì
shěn
yáo
dào
tóng
běi
guī
chǔ
háng
yuè
suì
yáo
dào
lái
wèn
xiào
shù
yòu
bié
bìng
zhào
xué
zhōu
bié
lái
yáo
dào
zuò
qiū
jiāng
zhào
xué
zhōu
zuò
céng
xīn
chuán
guān
xuě
shì
qīng
yóu
hán
cuì
diāo
qiú
bàng
lín
dào
cháng
yǐn
yōu
yōu
duǎn
mèng
rán
jiāng
biǎo
lǎo
lèi
西
zhōu
chù
luò
dōu
chóu
zài
bái
yún
guī
wèn
shuí
liú
chǔ
pèi
nòng
yǐng
zhōng
zhōu
zhé
huā
zèng
yuǎn
líng
luò
shēn
qiū
xiàng
xún
cháng
qiáo
liú
shuǐ
dài
zhāo
lái
shì
jiù
shā
ōu
kōng
huái
怀
gǎn
yǒu
xié
yáng
chù
què
dēng
lóu

译文

辛卯那一年,沈尧道和我一同从北方归来,之后各自住在杭州和越州。过了一年,沈尧道前来探望我,让我不再感到孤寂冷清,我们说笑了几天,然而他又要离去。我写下这首词,同时也寄给赵学舟,分别以来,沈尧道写了《秋江》,赵学舟名为曾心传。记得在北方边关,专事去踏雪漫游,寒气冻硬了貂裘。沿着荒枯的树林古老的大道行走,到漫长的黄河边饮马暂休,这内心的情意好似河水悠悠。北游如一场短梦,梦醒后此身依然在江南漂流,禁不住老泪纵横,洒落在故都杭州。想借红叶题诗,却连一个字也无题写之处,那飘落的片片红叶已写满了忧愁。你载着一船的白云归去,试问谁将玉佩相留,顾盼水中倒影于中洲。折一枝芦花寄赠远方故友,零落的芦花呵透出一身的寒秋。向着平常的野桥流水漫步,待招来、已不是旧日熟识的沙鸥。空怀着无限的情感,在斜阳夕照的时候,我却害怕登楼。

逐句剖析

"辛卯岁":辛卯那一年,

# 辛卯岁:元世祖至正辛卯(1291)年,作者同沈尧道同游燕京(今北京)后从北归来。沈尧道,名钦,张炎词友。

"沈尧道同余北归":沈尧道和我一同从北方归来,

"各处杭越":之后各自住在杭州和越州。

"逾岁":过了一年,

# 逾岁:过了一年;到了第二年。

"尧道来问寂寞":沈尧道前来探望我,让我不再感到孤寂冷清,

"语笑数日":我们说笑了几天,

"又复别去":然而他又要离去。

"赋此曲":我写下这首词,

"并寄赵学舟别来尧道作秋江、":同时也寄给赵学舟,分别以来,沈尧道写了《秋江》,

# 赵学舟:人名,张炎词友。

"赵学舟作曾心传":赵学舟名为曾心传。

"记玉关踏雪事清游":记得在北方边关,专事去踏雪漫游,

# 记玉关踏雪事清游:指北游的生活。他们未到玉门关,这里用玉关泛指边地风光。清游,清雅游赏。

"寒气脆貂裘":寒气冻硬了貂裘。

# 貂裘:貂皮制成的衣裘。

"傍枯林古道":沿着荒枯的树林古老的大道行走,

"长河饮马":到漫长的黄河边饮马暂休,

# 长河:指黄河。汉应玚《别诗》之二:“浩浩长河水,九折东北流。”唐王维《使至塞上》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此意悠悠":这内心的情意好似河水悠悠。

"短梦依然江表":北游如一场短梦,梦醒后此身依然在江南漂流,

# 江表:江外。指长江以南的地区。,短梦:短暂的梦。

"老泪洒西州":禁不住老泪纵横,洒落在故都杭州。

# 西州:古城名,在今南京市西。此代指故国旧都。晋谢安死后,羊昙醉至西州门,恸哭而去,即此处。事见《晋书·谢安传》。后遂用为典实。

"一字无题处":想借红叶题诗,却连一个字也无题写之处,

"落叶都愁":那飘落的片片红叶已写满了忧愁。

"载取白云归去":你载着一船的白云归去,

"问谁留楚佩":试问谁将玉佩相留,

# 楚佩:《楚辞》中有湘夫人因湘君失约而捐玦遗佩于江边的描写,后因用“楚佩”作为咏深切之情谊的典故。

"弄影中洲":顾盼水中倒影于中洲。

# 中洲:即洲中。《楚辞·九歌·湘君》:“君不行兮夷犹,蹇谁留兮中洲。”王逸注:“中洲,洲中也。水中可居者曰洲。”,弄影:物动使影子也随着摇晃或移动。

"折芦花赠远":折一枝芦花寄赠远方故友,

# 赠远:赠送东西给远行的人。

"零落一身秋":零落的芦花呵透出一身的寒秋。

"向寻常野桥流水":向着平常的野桥流水漫步,

"待招来、":待招来、

"不是旧沙鸥":已不是旧日熟识的沙鸥。

# 沙鸥:栖息于沙滩、沙洲上的鸥鸟。旧沙鸥,这里指志同道合的老朋友。

"空怀感":空怀着无限的情感,

"有斜阳处":在斜阳夕照的时候,

# 斜阳:傍晚西斜的太阳。

"却怕登楼":我却害怕登楼。

# 登楼:指汉末王粲避乱客荆州,思归,作《登楼赋》之事。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八声甘州・记玉关踏雪事清游》是南宋词人张炎的词作。该词以追忆与友人踏雪北游开篇,先抒发真挚友情,后笔锋一转,寄寓家国沦亡之痛,将身世漂泊之感与深沉的国事之悲融为一体。上阕描绘昔日与友人纵马北国的洒脱,“记玉关踏雪事清游,寒气脆貂裘”尽显豪迈;下阕陡然转折,“短梦依然江表,老泪洒西州”,以梦归江南、老泪纵横之态,道尽国破家亡后的沧桑悲怆。全词先悲后壮,“词气”荡气回肠,如断雁惊风、哀猿啼月般的哀婉词句,让读者深切感受到作者复杂的情感世界。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宋元间词人、词论家

张炎(1248~1314?),宋末元初词人、词论家。字叔夏,号玉田,晚号乐笑翁,临安(今浙江杭州)人。张炎精通音律,擅长审音拈韵,以词擅名,属婉约一派。早年多写优游生活,宋亡后多追怀往昔、抒写哀怨,尤长于咏物词。所作《南浦·春水》《解连环·孤雁》盛行一时,世称张春水、张孤雁。其深婉雅净、清丽舒朗的风格和琢字炼句、归于醇雅的语言,于唐宋诸家后独占一体。张炎又曾从事词学研究,对词的音律、技巧、风格,皆有论述。著有词集《山中白云》及论词专著《词源》。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1290年,张炎与友人沈尧道受元政府征召,参与书写金字《藏经》。1291年,他们返回南方。此后,张炎居于越州,与沈尧道、赵学舟频繁以词唱和,《八声甘州·记玉关踏雪事清游》这首词便创作于这一时期。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怀旧词。词人通过回忆往昔赴北写经踏雪的清游往事,结合眼前与友人分别的情景,抒发了身世飘零的孤寂之感、离别的惆怅,以及对故国的深沉怀念与黍离之悲。

2. 写作手法

比喻:“折芦花赠远,零落一身秋”,词人以芦花自比,将自己比作零落的秋叶,形象地表现出自己身世飘零、生不逢时的凄苦心境。情景交融:“空怀感,有斜阳处,却怕登楼”,将词人内心的惆怅寂寞之情与斜阳残照的景色相融合,以景衬情,景中含情,表现出词人因景生悲、不忍登楼的复杂情感。借景抒情:“载取白云归去”一句从眼前的离别场景写起。故人来访曾给作者带来诸多欢乐、慰藉与温暖,而此刻故人即将返程。面对这一情景,作者心中自然又生发出离别的感慨与悲戚。用典:要管“问谁留楚佩,弄影中洲”“楚佩”借楚辞中湘君和湘夫人的典故。湘君与湘夫人是一对彼此爱慕却始终未能相见的配偶神。湘夫人曾将玉佩投入水中,以寄托对湘君的思念;湘君亦在水中的沙洲上徘徊,试图寻觅爱人的身影。这一典故承载着恋人之间求而不得、缠绵悱恻的相思之情。通过典故中“留佩”与“弄影”的呼应,含蓄展现出两人分别时难舍难分的状态。

3. 分段赏析

上片:开篇“记玉关踏雪事清游,寒气脆貂裘”,一个“记”字如巨椽之笔,瞬间将读者带入前年冬日北上写经的壮阔画面。凛冽北风中,词人踏雪而行,寒威直透貂裘,三两个南人在枯林古道踽踽独行,北国羁旅的苍茫与孤寂跃然纸上。“此意悠悠”四字,看似轻描淡写,实则将内心翻涌的复杂思绪,如暗流般缓缓牵引而出,蕴含着无尽忧思。“短梦依然江表,老泪洒西州”,场景陡然转换,接续北归后的心境。虽已重返江南故土,可那段屈辱过往如影随形,满心悲戚化作老泪纵横。南归后与沈尧道分处杭、越,长久断了音讯。“一字无题处,落叶都愁”,道出未寄书信缘由。西风卷着飘零红叶,在词人眼中,每一片都似写满亡国之痛,提笔便会触动伤怀,只能将思念与愁绪深埋心底,盼友人能体谅这份无奈。这两韵五句,意境雄浑苍凉,颇有唐人悲歌遗韵,为全词注入“北国型”的壮美基调;而“短梦依然江表,……落叶都愁”的转折,又将笔锋转向缠绵低回,尽显作者驾驭情感节奏、一气旋折的高超笔力。下片:“载取白云归去”笔锋再转,切入眼前离别场景。友人来访带来的欢愉转瞬即逝,离别在即,伤感再度涌上心头。“问谁留楚佩,弄影中洲”,化用湘君湘夫人典故,将依依惜别之情委婉道出。“折芦花赠远,零落一身秋”,赠人之物唯有芦花,词人借芦花自喻,将身世飘零、生不逢时的凄凉境况展露无遗,“折苇赠远”这一意象,既不落俗套,又寓意深远。“向寻常野桥流水,待招来,不是旧沙鸥”,友人远去后,即便能在野桥流水边重聚新友,却再也寻不回与沈尧道、赵学舟相处时的那份默契与情谊。“空怀感,有斜阳处,却怕登楼”,词情在此达到高潮。满心惆怅本欲登楼排遣,可当望见残阳余晖洒落,亡国之悲、身世之叹愈发浓烈,只能望而却步。词人将家国之思、身世之痛与惜别之情层层交织,在这结尾处余韵悠长,令人回味无穷。

4. 作品点评

全词情感层次丰富,由悲入壮,先倾诉与友人离合的深情,再渐次铺陈亡国之恨。字里行间流转着一股激昂盘旋的气韵,如黄钟大吕般震撼人心。词人以细腻笔触勾勒身世飘零之苦,将黍离之悲融入词句,哀婉凄恻的情调,仿佛让人置身于断雁惊风、哀猿啼月的萧瑟之境,具感染力与穿透力,令读者深切共情其内心的怆痛与悲慨。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赞此词:通首警重,无懈可击。

近代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晏殊《诉衷情·东风杨柳欲青青》

下一篇:宋·章良能《小重山·柳暗花明春事深》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