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杨柳欲青青":春风吹来,柳树发青芽,满眼春色。
# 东风:春风。
"烟淡雨初晴":淡淡柳烟似有若无,一番春雨初霁之后柳色显得倍加清新,翠意撩人。
"恼他香阁浓睡":那闺中女子对这春色视而不见,恹恹无绪,黯黯思睡,
# 恼:恼恨。
"撩乱有啼莺":听到莺声却生恼恨。
"眉叶细":眉毛弯弯如柳叶,
"舞腰轻":腰肢婀娜如轻摇的柳枝。
"宿妆成":脸上仍是隔夜未整的残妆。
# 宿妆:指旧妆,残妆。
"一春芳意":柳芽茁长的春意,
"三月如风":萦拂柳条的春风、柳枝上的莺啼、柳树间的烟锁,
"牵系人情":无不牵系着闺中人的情思。
# 情:心思。,牵系:牵挂。
北宋文学家、政治家
晏殊(991~1055),北宋文学家、政治家。字同叔,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真宗景德二年(1005年),以神童召试,赐同进士出身,官至翰林学士、右庶子。仁宗朝,累官至集贤殿大学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后任河南府兼西京留守。卒谥元献。晏殊是宋代文学大家,与其子晏几道并称“二晏”,与欧阳修并称“晏欧”。晏殊的词继承了花间派的传统,擅长小令,多表现诗酒生活和悠闲情致,语言婉丽。代表作品有《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木兰花·池塘水绿风微暖》。著有《元献遗文》《珠玉词》《类要》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婉约词。作者着意描写浓春烟景,将杨柳的丝缕和人物的纷乱心绪牵连绾合,表达了闺中女子伤春怀人的细腻情感。
2. 写作手法
反衬:乐景衬哀情,上两句“东风杨柳欲青青,烟淡雨初晴”描绘春景,是为了衬示香阁女子的怨思,从而形成鲜明对比,把离情怨思烘托得更加强烈。比喻:眉叶、舞腰,既是咏柳,也是写人,杨柳枝叶的纤细袅娜,女子眉腰的秀美窈窕,词人生花妙笔的晕染下,相互叠印复合。柳如美人,美人似柳,形象隽丽,比喻贴切,既写出柳的风神,也显出人的韵致。对比:诗中闺妇听莺声而小庭追打,见柳色而直说悔意……词里的香阁女子却只是浓睡不起,宿妆不整。通过诗与词中人物反应的差异,以及春景的明媚与人物内心的哀怨形成对比,强化情感张力。烘托:通过春景的铺陈(如柳色、莺声)与人物行为(浓睡、宿妆)的关联,将情感隐含于景物描写中,间接渲染出女子的幽怨,属于典型的烘托手法。联想:词中以“杨柳”为核心意象,从开篇的春景描写(东风杨柳)到结尾的“一春芳意、三月和风”,始终围绕“柳”展开。作者通过“柳”这一传统诗词中象征离别、思念的意象,引导读者联想到古诗词中常见的“柳”与“离情别绪”的关联(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从而暗示词中女子的“春怨”实为对远方之人的思念。人物描写:下片“眉叶细,舞腰轻,宿妆成”为人物描写。对偶:“一春芳意、三月和风,牵系人情”以工整句式强化情感表达,突出时空绵延中的愁思。
3. 分段赏析
这首词作巧妙运用了上片写景、下片叙人的手法,通过春风杨柳的盎然春意,映衬出香阁女子的婉约风姿,含蓄传递出离愁别绪。全篇景物与情感相得益彰,人物与物象浑然一体,呈现出婉转含蓄、情意缠绵的艺术特色。作者巧妙化用了金昌绪《春怨》与王昌龄《闺怨》的意境,却做到浑然天成,不着痕迹,如同轻霜溶于清水,自然消融。在莺啼惊梦、柳色诱怨的表达上,诗词呈现出明显差异。诗中闺妇闻莺声而恼,见柳色而悔,情感直白外露;而词中女子仅是浓睡不起,宿妆不整,温婉娴静,情感内敛含蓄。两者相比,前者明快坦率,后者优雅婉约,各具特色,意趣迥异。词作开篇“东风杨柳欲青青,烟淡雨初晴”便勾勒出一幅生动的春日画卷:东风轻拂,带来温暖,催发万物生机;杨柳初萌新绿,虽未成荫,却已满目春色;柳丝纤细,如烟似雾,朦胧迷离;一场春雨过后,柳色更加清新怡人,翠意动人,令人赏心悦目。这两句将春风、春柳、春雨、春晴巧妙编织,色彩明丽,春意盎然,令人陶醉其中。“恼他香阁浓睡,撩乱有啼莺”两句,情感陡然转折。面对明媚春光,主人公并未感到愉悦,反而意兴阑珊,“香阁浓睡”,情态异常。“恼”字既统领下文,又暗承上文——前两句描绘春景,实为衬托香阁女子的幽怨之情,以乐景反衬哀情,形成鲜明对比,将离愁别绪烘托得更为强烈。主人公之所以对春色无动于衷,闻莺声而生烦扰,实因春光触动了内心隐痛,睹物伤情。莺啼或许还惊扰了她与远方的思念之人。下片“眉叶细,舞腰轻,宿妆成”转为对女子的细腻描绘。眉叶纤细、舞姿轻盈,既是咏柳,也是写人,杨柳枝条的柔美与女子的仪态相映成趣。词人巧妙的笔触下,两者浑然一体。柳如美人,美人似柳,形象生动,比喻贴切,既展现了柳的风韵,也突显了人的气质。“宿妆”指隔夜未整的残妆,暗示女子无心装扮,懒于修饰。此处虽未直言情感,但从“宿妆”不整的容态中自然流露出难以言表的幽怨之情。结尾“一春芳意、三月和风,牵系人情”三句点明主旨。这两句形成对仗,同是“牵系人情”的景致。全篇以柳起笔,以柳收束,中间所及,皆与柳相关。结合古典诗词中柳树常寓含的离别之意,“人情”二字不言自明。整首词巧妙地将杨柳丝丝缕缕与人物纷繁思绪相连,借春景抒写香闺女子的春愁别恨,情景交融,独具韵味。
4. 作品点评
全篇以细腻笔触勾勒暮春,垂柳柔丝暗合女子情思,暗喻深闺怅惘。烟柳画帘中自然与闺情浑然相生,莺燕明丽反衬珠帘幽寂,呈现婉约词情景交融的独特艺术效果。
上一篇:宋·王安石《壬辰寒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