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wén
què
·
·
shān
guān
tāo

朝代:宋作者:周密浏览量:3
tiān
shuǐ
rǎn
jiù
jiāng
qiū
áo
dài
xuě
shān
lóng
zhé
kuài
fēng
chuī
hǎi
shù
diǎn
yān
huán
qīng
zhù
xiá
xiāo
hóng
shī
湿
bái
niǎo
míng
biān
fān
yǐng
zhí
jiāng
wén

译文

天光水色一片澄碧,染成一江清秋的景色。江潮涌来就像是神龟驮负的雪山,又像是蛰伏的巨龙从梦中惊起,疾风掀起海水像竖起的墙壁。远处几点青山像美人头上的鬟髻,一抹红霞如同刚织就的绡纱,带着汹涌的潮水迸溅的湿意,天边白鸟分明帆樯直立,入夜后隔江传来悠扬的笛声。

逐句剖析

"天水碧":天光水色一片澄碧,

"染就一江秋色":染成一江清秋的景色。

# 染就一江秋色:王勃《滕王阁序》:“秋水共长天一色。“韦庄《谒金门》:“染就一溪新绿”,周句殆从此化出。

"鳌戴雪山龙起蛰":江潮涌来就像是神龟驮负的雪山,又像是蛰伏的巨龙从梦中惊起,

# 鳌戴雪山龙起蛰:“鳌戴雪山”两句:状江湖上潮来雄壮的景象。鳌戴雪山:传说渤海中五山:岱舆、员峤、方壶、瀛洲、蓬莱。“巨鳌十五举首而载之,六万岁一交焉”。见《列子·汤问》。龙起蛰:《周易·系辞传》:“龙蛇之蛰,以存身焉。”蛰,潜伏。

"快风吹海立":疾风掀起海水像竖起的墙壁。

# 快:有痛快爽快意。宋玉《风赋》:“王乃披襟而当之,曰:“快哉此风”。杜甫《朝献太清宫赋》:“四海之水皆立”。“苏轼《有美堂暴雨》:“天外黑风吹海立”。

"数点烟鬟青滴":远处几点青山像美人头上的鬟髻,

"一杼霞绡红湿":一抹红霞如同刚织就的绡纱,带着汹涌的潮水迸溅的湿意,

# 红湿:晚霞红如彩绡,疑为织女机杼所成。

"白鸟明边帆影直":天边白鸟分明帆樯直立,

# 明边:指天边帆影与红霞白鸟相映而言。,白鸟:白色羽毛的鸟。《诗·大雅·灵台》:“白鸟翯翯”。这里当是水鸟,鸥鹭之类。杜甫《雨四首·其一》:“白鸟去边明”,本句盖用此。

"隔江闻夜笛":入夜后隔江传来悠扬的笛声。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闻鹊喜·吴山观涛》是南宋周密创作的词作。上片描绘海潮来临前后的情状,以细腻笔触写潮水未至时江面的静谧,又用精妙比喻展现潮水汹涌而至的磅礴气势。下片展现潮过风息后的江上景象,勾勒出色彩缤纷的画面,结尾以“隔江闻夜笛”收束,以静衬动,余韵悠长。全词按时间顺序,将观潮全过程生动呈现,情景交融,以细腻笔触和丰富想象,刻画了钱塘江大潮的雄浑壮丽,表达了词人对江山胜景的赞美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宋元间文学家

周密(1232~1298?),宋元间文学家。字公谨,号草窗,又号华不注山人、弁阳老人、弁阳啸翁、四水潜夫。原籍济南,后为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周密与吴文英(号梦窗)并称“二窗”。其词格律谨严,结构缜密,风格秀雅,工于造句。宋亡前多写湖光山色,宋亡后多抒亡国之恨与故国之思。他能诗文书画,谙熟宋代掌故。著有《草窗韵语》《𬞟洲渔笛谱》《武林旧事》《齐东野语》《癸辛杂识》《云烟过眼录》《浩然斋雅谈》等,编有《绝妙好词》。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闻鹊喜·吴山观涛》是南宋周密任两浙运司掾属,官运亨达之时所作。彼时他常游山玩水,写下诸多典雅浓丽的山水诗词,此词便是他在游览吴山观赏江涛时,有感而发的作品。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也是一首写景词。上片描绘了海潮欲来和正来时的情状,下片展现潮过风息后江上的景象,细致刻画了钱塘江大潮的汹涌澎湃,表达了词人对壮丽江山的讴歌之情,全词余韵无穷。

2. 写作手法

比喻:“鳌戴雪山龙起蛰,快风吹海立”一句,把汹涌而来的海潮比作神龟背负的雪山、从沉睡中惊醒奋起的巨龙,又比作被疾风吹得竖立起来的海水,用多个生动比喻,将钱江大潮排山倒海的气势和惊心动魄的场面,形象地展现出来。动静结合:上片“鳌戴雪山龙起蛰,快风吹海立”,动态地描绘出海潮咆哮奔涌的磅礴之势;下片“数点烟鬟青滴,一杼霞绡红湿,白鸟明边帆影直”,静态地刻画远处青山、天边红霞、翻飞白鸥与矗立帆影,动静交织,使画面富有层次感与节奏感。借景抒情:词人描绘“天水碧,染就一江秋色”的平静江面,“数点烟鬟青滴,一杼霞绡红湿”的潮后美景等,借这些江上景色,抒发了对钱塘江景致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3. 分段赏析

《闻鹊喜·吴山观涛》上片起笔“天水碧,染就一江秋色”,以简洁而富有韵味的语言,描绘出潮水未至时钱塘江面风平浪静的景象,“天水碧”三字,炼字精妙,生动展现出江水与天空融为一体的澄澈之色,奠定了静谧悠远的基调。紧接着“鳌戴雪山龙起蛰,快风吹海立”,词人运用一连串精妙绝伦的比喻,将汹涌澎湃的潮水比作神龟背负着皑皑雪山、巨龙从蛰伏中猛然苏醒,又似迅猛的狂风将海水吹得陡然直立,同时辅以夸张的手法,“戴”“起”“吹”“立”等动词的精准运用,极具动态感,将钱江大潮那排山倒海、惊心动魄的磅礴气势,有声有色地呈现在读者眼前,使人仿佛身临其境,真切感受到大潮的雄浑力量。下片“数点烟鬟青滴,一杼霞绡红湿,白鸟明边帆影直”,词人转换视角,描绘潮过风息后江上的秀丽景致。“数点烟鬟青滴”运用比喻,将远处笼罩在淡淡烟霭中的青山比作美人的发髻,“青滴”二字以动写静,凸显出青山的苍翠欲滴;“一杼霞绡红湿”则把天边的晚霞想象成织女刚刚织就且带着湿润感的绡纱,新颖而富有诗意;“白鸟明边帆影直”通过白鸟翻飞、帆影直立的描写,以简洁明快的笔触勾勒出一幅色彩缤纷、动静相宜的画面。词人精心选取典型景物,运用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意象,营造出如诗如画的意境,令人赏心悦目。末句“隔江闻夜笛”,以听觉描写收束全词,采用以静衬动的表现手法,在万籁俱寂的氛围中,悠扬的笛声从江对岸传来,余韵悠长。这一句不仅点明景中有人,使画面更具层次感和真实感,还与前文潮水的喧闹形成鲜明对比,在动静交替间,深化了全词的意境。

4. 作品点评

《闻鹊喜·吴山观涛》词作依循时间脉络,从白昼至黄昏,再由黄昏延展至夜间,层次分明地铺陈场景;艺术境界上,由喧闹至极静,生动鲜活地描绘“观涛”全程,仿若一部节奏明快、画面生动的影片,特写与场景切换自如,让读者如临其境。词人凭借画家的敏锐视角与独特审美,践行“以画为词”,将视觉画面融入词作,使文字极具画面感与立体感。“隔江闻夜笛”一句堪称点睛之笔,余音袅袅、韵味悠长,似断实连,给读者留下无尽遐想空间,充分展现出词人深厚的艺术功底与独特的创作匠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尽洗靡曼,独标清丽,有韶倩之色,有绵渺之思,于律亦极严谨。

清戈载《七家词选》

# 能以空虚衬托实景,墨气所射,四表无穷。

现代宗白华《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苏轼《催试官考较戏作》

下一篇:宋·李龙高《东阁》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