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uī
shì
guān
kǎo
jiào
zuò

朝代:宋作者:苏轼浏览量:3
yuè
shí
yuè
suí
chù
hǎo
máo
yán
shì
lóu
kuàng
guān
péng
dǎo
fèng
zhòu
táng
qián
xiāng
jiàn
tán
qiáo
pàn
qiū
lǎo
yuè
shí
cháo
zhuàng
guān
tiān
xià
kūn
péng
shuǐ
sān
qiān
liàn
cháng
shí
wàn
hóng
qīng
gài
míng
miè
hēi
shā
bái
làng
xiāng
tūn
rén
shēng
huì
nán
jǐng
xíng
liǎng
yuàn
jūn
wén
tiān
zhú
mén
wài
bái
páo

译文

八月十五的晚上,无论哪里的月色都很好。不需挑剔住在茅草屋还是楼房,我居住的地方就像蓬莱岛一样。凤咮堂前的野橘,正是果熟飘香,剑潭桥边秋意深,荷花也老了。八月十八的钱塘江海潮,壮观程度是天下绝无仅有的。像传说中的鹏鸟的翅膀拍击在水面上,激起三千里波涛;又像披挂出战的十万兵马不停地向前奔驰,浩浩荡荡,形成一条巨大的白练。观潮人群的青色雨伞和周围的红旗相呼应,白色的浪花打在黑色的河岸上黑白颜色互相闪灭。世上机缘少,人生幸会难,这般的美景,这般的旅行,哪能两者得兼呢?希望你听到这些之后能够从此加夜班看试卷,门外未仕的士子等着实现自己的鸿鹄之志呢。

逐句剖析

"八月十五夜":八月十五的晚上,

"月色随处好":无论哪里的月色都很好。

# 随处:到处,处处。

"不择茅檐与市楼":不需挑剔住在茅草屋还是楼房,

"况我官居似蓬岛":我居住的地方就像蓬莱岛一样。

# 蓬岛:蓬莱山。

"凤咮堂前野桔香":凤咮堂前的野橘,正是果熟飘香,

# 凤咮堂:堂在杭州凤凰山下。咮(音zhòu),鸟的啄。

"剑潭桥畔秋荷老":剑潭桥边秋意深,荷花也老了。

# 剑潭桥畔:作者联想到故乡某地桥畔荷花。

"八月十八潮":八月十八的钱塘江海潮,

# 八月十八潮:指钱塘江潮。八月十八日潮最大,俗称这天是“潮生日”。一直到现在,旧历这一天,还是观潮的日子。

"壮观天下无":壮观程度是天下绝无仅有的。

"鲲鹏水击三千里":像传说中的鹏鸟的翅膀拍击在水面上,激起三千里波涛;

# 鲲鹏水击三千里:《庄子·逍遥游》说鲲化为鹏,从北海迁到南冥:“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组练长驱十万夫":又像披挂出战的十万兵马不停地向前奔驰,浩浩荡荡,形成一条巨大的白练。

# 组练:组甲、练袍,指武装部队。

"红旗青盖互明灭":观潮人群的青色雨伞和周围的红旗相呼应,

"黑沙白浪相吞屠":白色的浪花打在黑色的河岸上黑白颜色互相闪灭。

# 吞屠:吞并,消灭。

"人生会合古难必":世上机缘少,人生幸会难,

"此景此行那两得":这般的美景,这般的旅行,哪能两者得兼呢?

"愿君闻此添蜡烛":希望你听到这些之后能够从此加夜班看试卷,

# 愿君闻此添蜡烛:这句是催试官加夜班看试卷。

"门外白袍如立鹄":门外未仕的士子等着实现自己的鸿鹄之志呢。

# 立鹄:鹄立,形容伸颈踮足盼望的样子。,门外白袍:宋制:没有官职的人穿白袍,以别于穿皂袍的有官职者,所以一般用“白袍”指未仕的士子。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这是一首杂言古诗,开篇以“八月十五夜”的意象切入,清辉漫染处勾勒出官舍如蓬莱瀛洲般的超然意境;继而陡然拔升叙事烈度,摹写八月十八钱塘江潮之雷霆万钧——裂岸惊涛若垂天鲲翼搅动沧溟,旌旗蔽空、铁甲铮鸣的军阵鏖战般的视听震撼,将“黑沙白浪”的混沌气象推向极致。诗人于自然伟力中蓦然宕开一笔,以“人生离合岂由天”的叩问,将江湖壮阔与士子命运并置,既暗含对考官的诙谐敦促(“烛影摇红催漏箭”),更在“樽前且惜未霜鬓”的沉吟中,展露对宦海浮沉中的相知际会的珍视。全诗熔铸月魄的澄澈空明与潮魂的激荡磅礴,在科场规则与生命哲思间架起多重隐喻,堪称北宋士林生态的文学镜像。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北宋熙宁五年秋八月(1072年),苏轼担任科举监考职务。依照当时制度,科举考试结果本应在中秋当日张榜公示,但该年因故延期至八月十七日公布。针对这一情况,苏轼遂以诙谐笔调创作了催促考官评定试卷的诗文,将科场流程与钱塘江潮的意象巧妙结合,展现其对科举制度的深刻观察。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杂言古诗,开篇以中秋皓月倾泻银辉为引,勾画官舍如蓬莱仙境的空灵之境;继而笔锋若惊雷骤起,摹写八月十八钱塘怒潮,以“雷霆劈裂沧溟开”“千军列阵撼地来”的奇崛意象,呈现潮涌时旌旗与浪涛的视觉交响。诗人于壮阔图景中陡然收束,以“人生离合岂由人”的慨叹,将自然雄力与科场际遇叠印,既暗含对考务同僚的戏谑催促,亦在“且尽樽前未老身”的豁达中,展露对宦海浮沉的超然观照。全篇以大开大阖的章法,在月魄潮魂间架起虚实相生的艺术张力,熔铸自然史诗与士林百态于一炉。

2. 写作手法

间接抒情:借景抒情,苏轼开篇即言“八月十五夜,月色随处好”,将中秋之夜那皎洁且无处不在的美好月色生动展现。随后又以丰富的想象描绘出杭州八月十八钱塘观潮的壮景。这些景色并非单纯的写景,而是诗人情感的载体。铺垫:苏轼在诗的开头着力描绘中秋美景及想象中的钱塘观潮壮景,从表面上看,这些景色与催试官考较之事毫无关联。但实际上,这是诗人精心铺设的伏笔。通过对这些美好景色的渲染,为后文表达催试官考较之意做了充分的铺垫。想象:诗中率先呈现出当下“八月十五夜,月色随处好”的中秋胜景,那皎洁的月光洒遍大地,处处皆是迷人的景致。紧接着,诗人笔触一转,凭借奇妙的想象,勾勒出杭州八月十八钱塘观潮的磅礴画面。乍看之下,无论是中秋的美妙月色,还是钱塘潮的壮观景象,都与催促试官考较一事毫无关联。

3. 分段赏析

开篇“八月十五夜”的月华流转与“八月十八潮”的雷霆奔涌,看似游离于科场实务之外,实则暗藏双重隐喻:其一,以“十五未放榜,十八即临潮”的紧迫时间链,隐晦指向贡举流程的迟滞,诘问考官“何不秉烛速决”;其二,借自然奇观与士子心境的割裂——潮月虽美,然“白袍立鹄”者忧思悬榜,反衬科场等待的焦灼。“人生会合古难必”之叹,既是对士林聚散无常的洞察,亦暗含苏轼作为前科举亲历者的共情:从嘉祐二年(1057)进士及第到熙宁年间身居考官之位,他深谙“十年寒窗”与“一朝揭榜”间的人生命运张力。诗末“添蜡烛”的戏谑催促,实为以诙谐淡化官僚体系的滞重,在“立鹄”的生动喻象中,既展露对考务效率的关切,更将个体命运置于历史潮涌中观照。此诗以“戏作”为表,以“诗谏”为里,通过自然时序与科场节奏的并置,在豪放笔触下埋藏对士子群体的深切体恤,堪称北宋科举生态的文学镜像。

4. 作品点评

《催试官考较戏作》整首诗营造出悠远深长的意境,情感纯粹而动人。其中既有对中秋壮丽景致的由衷赞叹,又饱含着对人生遭际的深刻思索,更蕴含着对友人至真至纯的深厚情谊。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黄庭坚《禅句二首(其一)》

下一篇:宋·周密《闻鹊喜·吴山观涛》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