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ān

朝代:宋作者:陆游浏览量:3
shí
kāng
miàn
zhōng
nán
bèi
píng
shēng
ài
shān
xīn
huǐ
wǎn
guī
kuài
kāi
mén
shān
duì
fēng
wǎn
huán
héng
lǐng
sǎo
méi
dài
niàn
chóu
biàn
wàn
tài
fēng
yuè
zhāo
yún
yān
yuè
míng
huì
xiāng
bēi
gèng
ài
dōng
piān
shān
duō
qǐn
shí
xiān
zài
nìng
shì
rén
tán
xiào
jiàn
yīng
gài
fēng
tǎng
liú
wèi
qīng
xiè

译文

我见识过庐山的面貌,也曾触摸过终南山的脊背。我这一生对山满怀热爱之情,见到稽山后,此生便没有遗憾了。晚年回到古会稽之地,一打开门就能面对稽山。奇特的山峰如同盘绕的发髻,横向的山岭好似用黛墨描画的眉毛。稽山难道也能体谅人的孤独忧愁吗?它一天之中姿态万千。清风明月在早晚陪伴,让我愉悦,云烟在山间弥漫,见证着昼夜的交替。稽山的美景洗去了我因故乡而生的悲伤,更增添了我对居所周边环境的喜爱。居所东边能看到很多稽山的景致,我几乎吃饭睡觉都离不开这山色。难道这里没有超脱尘世的高人吗?真想与他们谈笑间领略非凡的气概。倘若我能乘风留在此处,希望能为我倾倒仙露。

逐句剖析

"我识康庐面":我见识过庐山的面貌,

# 康庐:即庐山,在江西九江南,殷周时有王俗兄弟七人。

"亦抚终南背":也曾触摸过终南山的脊背。

# 终南:即南山也。

"平生爱山心":我这一生对山满怀热爱之情,

"于此可无悔":见到稽山后,此生便没有遗憾了。

"晚归古会稽":晚年回到古会稽之地,

# 会稽:古防山,又曰楝山。在浙江绍兴东南。

"开门与山对":一打开门就能面对稽山。

"奇峰绾髻鬟":奇特的山峰如同盘绕的发髻,

# 绾:系而贯之也。

"横岭扫眉黛":横向的山岭好似用黛墨描画的眉毛。

# 眉黛:古代妇人,以黛画眉,故见于诗词,皆云眉黛远山。

"岂亦念孤愁":稽山难道也能体谅人的孤独忧愁吗?

"一日变万态":它一天之中姿态万千。

"风月娱朝夕":清风明月在早晚陪伴,让我愉悦,

"云烟阅明晦":云烟在山间弥漫,见证着昼夜的交替。

"一洗故乡悲":稽山的美景洗去了我因故乡而生的悲伤,

"更益吾庐爱":更增添了我对居所周边环境的喜爱。

"东偏得山多":居所东边能看到很多稽山的景致,

"寝食鲜不在":我几乎吃饭睡觉都离不开这山色。

"宁无度世人":难道这里没有超脱尘世的高人吗?

"谈笑见英概":真想与他们谈笑间领略非凡的气概。

# 英概:喻伟大风度貌。

"御风倘可留":倘若我能乘风留在此处,

"为我倾玉瀣":希望能为我倾倒仙露。

# 玉瀣:玉露也。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稽山》是南宋诗人陆游的诗作,于嘉定二年(1209)春创作于山阴。这首诗堪称是陆游一生爱山情怀的凝练之作。开篇四句,他讲述自己曾有幸登上南北两座名山,深感此生无憾。随后的十句,笔触一转,着重描绘稽山景致。山峰形态各异,风景秀丽迷人,姿态万千,变化无穷。诗人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还以一个“更”字进行对比,巧妙衬托出对故乡山水的深切热爱,笔法上采用欲扬先抑。诗的最后六句,陆游提到稽山物产丰饶,对应“寂食鲜不在”之意。结尾“御风俏可留,为我倾玉凝”想象大胆奇特,气势豪迈雄健,颇有李白诗歌的神韵。或许正因为陆游与会稽山关系如此亲近,在他细腻的笔下,无论季节更替,还是昼夜变换、风雨天气,会稽山都散发着无穷魅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爱国诗人,南宋“中兴四大家之一”

陆游(1125~1210),南宋爱国诗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生当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受家庭中爱国思想的熏陶;投身军旅后,主张坚决抗金;晚年退居家乡,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陆游与尤袤、杨万里、范成大并称“中兴四大家”。陆游诗诸体兼备,古体、近体、五言、七言均擅长。其诗歌突出特点是充满爱国忧民的激情,陆游还有大量描写山水风光、赠酬友人、抒写个人情怀之作,清新灵动,富于生活情趣。诗歌今存九千余首,为历代诗人之冠。陆游也擅长词,兼具清旷超迈、沉郁苍凉、纤丽之风,亦有寓意高远之作。代表作品有《关山月》《书愤》《示儿》《钗头凤》等。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比喻:“奇峰绾髻鬟,横岭扫眉黛”,将稽山的奇峰比作女子盘起的发髻,横岭比作女子描画的眉黛,形象生动地描绘出稽山独特的山势,赋予山以人的柔美姿态,使读者更易感知稽山的秀丽。拟人:“岂亦念孤愁,一日变万态”,赋予稽山以人的情感,好像它知晓作者的孤独忧愁,故而一天之中变换出万千姿态来慰藉作者,生动地表达出作者与稽山之间仿佛存在情感交流,强化了作者对稽山的喜爱与依赖。借景抒情:“风月娱朝夕,云烟阅明晦”描绘了稽山早晚风月、云烟变化的景色,借此抒发自己在这美景中的愉悦心情,以及对稽山的眷恋之情。直抒胸臆:开篇“我识康庐面,亦抚终南背,平生爱山心,於此可无悔”直接表明自己对庐山、终南山的游历以及对山的喜爱,认为见到稽山便此生无悔,清晰展现内心的情感。

2. 分段赏析

前四句:“我识康庐面,亦抚终南背,平生爱山心,於此可无悔。”作者先回忆自己对庐山和终南山的认识,表明自己长久以来对山的热爱,为下文对稽山的描述做铺垫,暗示稽山同样能满足自己爱山之心。中间六句:“晚归古会稽,开门与山对。奇峰绾髻鬟,横岭扫眉黛。岂亦念孤愁,一日变万态。”写作者回到会稽后与稽山的亲近,具体描绘稽山的奇峰横岭之美,并通过拟人手法,写出稽山对自己的慰藉,展现出作者与稽山之间的独特情感联系。后六句:“风月娱朝夕,云烟阅明晦。一洗故乡悲,更益吾庐爱。东偏得山多,寝食鲜不在。宁无度世人,谈笑见英概。御风倘可留,为我倾玉瀣。”描述稽山的风月云烟带给自己的愉悦,让自己忘却故乡悲愁,更爱居所。还表达出对山中可能存在超凡之人的想象,以及对那种超凡境界的向往,进一步深化对稽山的情感。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李清照《浣溪沙·莫许杯深琥珀浓》

下一篇:宋·周密《高阳台·送陈君衡被召》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