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láng
shān
liù
·
·
láng

朝代:宋作者:欧阳修浏览量:3
kōng
shān
xuě
xiāo
shuǐ
zhǎng
yóu
héng
chá
zhī
yuán
lái
yuǎn
jìn
dàn
jiàn
liú
chū
shān
zhōng
huā

译文

寂寥的空旷深山中,山顶的积雪融化,渐渐汇成小溪,不断上涨,游客们有的在溪水中悠闲的泛舟,有的在一旁漫步于横跨在溪上的简易木桥到达彼岸。不知道这溪水的源头在哪里,离这儿是远是近,只看见那山中的落花从水上流出。

逐句剖析

"空山雪消溪水涨":寂寥的空旷深山中,山顶的积雪融化,渐渐汇成小溪,不断上涨,

# 雪消:积雪消融。,空山:幽深少人的山林。

"游客渡溪横古槎":游客们有的在溪水中悠闲的泛舟,有的在一旁漫步于横跨在溪上的简易木桥到达彼岸。

# 古槎:原意为古旧的木筏。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

"不知溪源来远近":不知道这溪水的源头在哪里,离这儿是远是近,

# 来:来自。,溪源:溪水的源头。

"但见流出山中花":只看见那山中的落花从水上流出。

# 但见:只看见。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琅琊山六题·琅琊溪》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所作的七言绝句,首句点明冬去春来,溪水因雪融而上涨,营造出宁静又生机的氛围。次句展现游客渡溪场景,后两句以“不知溪源远近,唯见落花流出”,引发对溪源的遐想。借景抒情,将对美景的喜爱融入山水描绘;设悬念留白,增添探索意味。这首诗以清新自然之笔,勾勒出琅琊溪的清幽与野趣,展现作者寄情山水的悠然情怀。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

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天圣进士,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主张文章“明道”“致用”,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与曾巩并称“欧曾”。其诗颇受李白、韩愈影响,重气势而能流畅自然,与梅尧臣并称“欧梅”。其词婉丽,与晏殊并称“晏欧”。又与韩愈、柳宗元、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独撰《新五代史》,编有《集古录》,著有《六一诗话》。有《欧阳文忠公文集》传世,代表作品有《醉翁亭记》《秋声赋》《朋党论》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琅琊溪》由北宋欧阳修所作。北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欧阳修遭贬至滁州任太守。在此期间,他对琅琊山的众多美景倾心不已,为品评这些景致,欧阳修创作了组诗《琅琊山六题》,分别题咏归云洞、庶子泉、琅琊溪、石屏路、班春亭、惠觉方丈六处胜景,《琅琊溪》便是其中之一。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山水诗。描绘了雪消溪涨、游客渡溪、古槎横溪、山花随流水流出的清新画面,体现了琅琊溪的自然美景与生机,营造了宁静悠然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对山水自然的喜爱之情和惜春之感,展现了寄情山水的悠然情怀,富有宋诗的理趣之美。

2. 分段赏析

诗的开篇两句,勾勒出一幅琅琊溪冬春交替之际的迷人画卷。站在溪边极目远眺,只见积雪消融,溪水潺潺上涨,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游客们悠然地划着小船渡过溪流,或是悠然漫步于横跨溪水的木桥上,一幅惬意的山水游乐图跃然眼前。此时,诗人的目光追随着潺潺流淌的溪水,心中不禁泛起对溪水源头的好奇与探寻之意,自然而然地引出了下文。诗的后两句,尽管诗人未能知晓溪水确切的源头所在,但清澈的溪面上,那一片片悠悠漂浮而来的花瓣,却仿佛是大自然发出的神秘信号。诗人与读者皆可凭借这些落花,展开无尽的遐想:在溪水的源头,必定存在着一个如诗如画的美妙之地。这里虚实结合,实写眼前的落花与溪水,虚写想象中源头的美景,不着痕迹地将作者对琅琊溪清幽迷人景色的喜爱之情表露无遗,同时也淋漓尽致地抒发了其寄情山水、陶醉自然的悠然心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公于斯时,悠然自得,会心独远,非惟负诱谪官不足为公累,而胸中浩然如此。

清华孳亨《增订欧阳文忠公年谱》

# 诗中开头两句,描绘了琅琊溪冬去春来之时的美丽景色:临溪远望,眼前雪消溪涨、游客荡舟渡溪、漫步木桥。诗人凝望着远处潺潺而来的溪水,不禁对溪水的源头到底在哪里心生疑问,由此引出下文。诗中后两句,虽然不知这潺潺溪水的源头在哪里,但是通过看见清澈的溪水中漂浮而来的片片花瓣,可以想象那一定是来自一个美丽的地方,从而为读者铺开了一个遐想的空间画面。如此虚实相生,表现了作者对琅琊溪幽境美景的喜爱之情,抒发了心中寄情山水的悠然情怀。

不详鸿图巨基文化总编迟双明《欧阳修集全鉴》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辛弃疾《生查子·重叶梅》

下一篇:宋·李清照《浣溪沙·莫许杯深琥珀浓》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