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灯纵博":当年在装饰华丽的灯台纵情地博弈,
# 纵博:纵情赌博。此处视为豪爽任侠的一种行为表现。《剑南诗稿》卷二十五《九月一日夜读诗稿有感走笔作歌》:“四十从戎驻南郑,酣宴军中夜连日……华灯纵博声满楼,宝钗艳舞光照席。……”,华灯:装饰华丽的灯台。
"雕鞍驰射":骑着骏马猎射驰骋,
"谁记当年豪举":谁还记得我当年豪壮的军旅生活。
"酒徒一一取封侯":当年一起饮酒的许多人如今都已封侯进爵,
# 一一:一作一半。,酒徒:犹言市井平民,普通人。《史记》卷九十七《郦生陆贾列传》:“郦生嗔目案剑叱使者曰:走,复入言沛公!吾高阳酒徒也,非儒人也。”
"独去作、江边渔父":只有我等独自去做那隐居江边的渔翁。
# 渔父:渔翁,打鱼的老人。
"轻舟八尺":轻舟有八尺余长,
"低篷三扇":撑着低低的三扇篷,
"占断蘋洲烟雨":独自在烟雨中享受这长满蘋草的水边景色。
# 蘋洲:丛生苹草的小河。,占断:完全占有。
"镜湖元自属闲人":镜湖本来就属于像我这样的闲适之人,
# 闲人:作者自称,乃愤激之辞。,镜湖:在浙江会稽、山阴两县交界处,周遭三百余里,以水平如镜而出名。
"又何必、君恩赐与":又何必非要你“官家”赐与不可呢?
# 君恩赐与:唐开元间,诗人贺知章告老还乡到会稽,唐玄宗诏赐镜湖剡溪一曲。陆游反用其典,表达自己的不满之情。君恩,指皇帝,此处明指唐玄宗,实指当时的南宋皇帝。君恩:一作管家。
爱国诗人,南宋“中兴四大家之一”
陆游(1125~1210),南宋爱国诗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生当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受家庭中爱国思想的熏陶;投身军旅后,主张坚决抗金;晚年退居家乡,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陆游与尤袤、杨万里、范成大并称“中兴四大家”。陆游诗诸体兼备,古体、近体、五言、七言均擅长。其诗歌突出特点是充满爱国忧民的激情,陆游还有大量描写山水风光、赠酬友人、抒写个人情怀之作,清新灵动,富于生活情趣。诗歌今存九千余首,为历代诗人之冠。陆游也擅长词,兼具清旷超迈、沉郁苍凉、纤丽之风,亦有寓意高远之作。代表作品有《关山月》《书愤》《示儿》《钗头凤》等。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也是一首伤怀题材的词。《鹊桥仙·华灯纵博》是陆游闲居故乡山阴时所作,此地近镜湖,其此期词作多为“渔歌菱唱”。表面看,词中山容水态之咏、棹舞舟模之句,呈现出清旷淡远、萧然物外之态,实则此翁身寄湖山,心存河岳,“身老沧洲”的惨淡生活,正是“心在天山”的痛苦曲折反映。这首抒情小唱颇具代表性,体现了陆游放归后词作特色。描写湖山胜景、闲情逸趣时,总蕴含壮志未酬、壮心不已的幽愤。词中“雕鞍驰射”“蘋洲烟雨”,景色广漠浩荡,而“谁记”“独去”“占断”等词语层层转折、步步蓄势,情意怨慕深远。景与情、广与深纵横交织,形成独特深沉的意境。
2. 写作手法
对比:将往昔在南郑幕府时的豪壮生活与当下隐居为渔父的生活进行对比,如“酒徒一半取封侯,独去作、江边渔父”,突出人生境遇的变化,强化内心的不平。用典:“镜湖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官家赐与”中,作者巧妙运用了贺知章告老还乡,唐玄宗赐镜湖一曲这一典故。贺知章一生仕途顺遂,晚年思乡心切,请求归隐故乡绍兴,唐玄宗恩准并赐镜湖一曲,成就一段佳话。从表面看,是说镜湖本就应是像自己这样闲散之人的去处,何须官家特意恩赐。实则是以古喻今、借古讽今。将自己与贺知章所处时代对比,自己身处南宋,虽有闲情逸致却报国无门,朝廷对贤能之士弃之不用,反而像在镜湖归属这样的小事上故作姿态。通过这一典故,作者含蓄地将内心对朝廷昏庸、不重视人才的不满,以及自身壮志难酬的愤慨之情抒发出来。记叙:倒叙,上片开篇,作者思绪飘回往昔南郑幕府,那是一段激情似火的豪壮军旅时光。华灯璀璨的营帐内,众人围坐,词人纵情赌博,叫好声此起彼伏,尽显洒脱不羁。营外,他跨上装饰精美的雕鞍骏马,于广袤天地间驰射,英武之气尽显。但笔锋陡然一转,视角拉回当下,曾经那些只知饮酒作乐的同伴,如今大多平步青云、封侯拜相,而自己却被迫离开,独自栖身江边成为渔父,在落寞中饱尝命运的落差。下片将目光聚焦于词人当下的渔父生活。他驾驭着八尺轻舟,撑起三扇低篷,悠悠飘荡在水面。细雨淅淅沥沥,如轻纱般笼罩苹洲,营造出清幽孤寂的氛围。在这片朦胧的天地里,词人一面感受生活的宁静,一面在内心反复咀嚼壮志难酬的愤懑,以及对往昔岁月的眷恋,五味杂陈。
3. 分段赏析
词的上片起始于对南郑幕府生活的回忆。开篇两句饱含深情,追忆那段令词人一生难忘的戎马岁月。于华丽的明灯之下,与同僚尽情赌博,跨上骏马尽情驰骋狩猎,尽显豪迈之气。彼时南郑地处西北边防,乃恢复中原的关键战略据点,词人在军中意气风发,因而有“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这般豪情壮举,词句激昂凝练,起势豪迈。然而,第三句笔锋陡然一转,切入现实。一个“谁记”,瞬间营造出寂寞凄凉之感。朝廷国策转变,大好时机白白错失。不到一年,王炎被召回朝廷,陆游也转任成都,众人如鸟兽散,宏伟方略化为泡影。当初的豪情壮志,又有几人重视?如今更有谁还记得?词人以千钧之力落于笔端,用“谁记”一词兜转,在转折中层层递进。结尾两句刻画了两类人物与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整日沉湎饮酒作乐的酒徒,反而受赏封侯;而像词人这样立志恢复中原的儒生,却被迫赋闲,成了江边渔父。世间不平之事,莫过于此。以“独”字转折,进一步推进情感。历经两次转折递进,昔日在马上草拟檄文、身着短衣射虎的英雄,如今却沦为孤舟上的蓑笠翁。“独”字以入声短促之音突兀而起,凝聚着深沉的孤独愤怒与毅然决然的傲岸,声情并茂,契合无间。下片承接“江边渔父”展开。“轻舟”“低篷”的渺小与“蘋洲烟雨”的浩渺形成鲜明对比,中间缀以“占断”一词,再次实现转折递进。“占断”即占尽之意,小船自由飘荡于浩渺烟雨中,无拘无束,独来独往,这便是“占断烟雨”。这三句描绘湖上生活,词境辽阔苍茫,尽显烟水迷离之态,蕴含疏朗旷远之情。至此,词的声情变得舒缓萧散,节奏轻柔。但因“占断”一词支撑其中,又显得气势开张,在舒缓中蕴含着一股倔强之气,萧散却不失刚劲昂扬。前文积蓄了深沉的孤愤与傲岸之情,在此处经“占断”二字一挑,“镜湖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官家赐与”这两句更为高昂傲岸的词句脱口而出。唐代诗人贺知章告老还乡,唐玄宗曾下诏赐镜湖一曲以示抚恤。陆游借用此典故并翻出新意:官家既然将自己置于闲散之境,这镜湖风月本就属于闲人,何须官家赏赐?况且天地广阔,江湖深远,何处不能容身,又怎会稀罕官家的恩赐?这一结尾,展现出不屑一顾的神态与愤慨不平的情绪,笔锋直逼最高统治者。它将全词历经多次转折递进蓄积的激昂不平之意,凭借强大的盘旋之势,千回百转后骤然呈现,一出便震撼全词,声情激昂,余韵悠长,令人回味不绝。
4. 作品点评
这首抒情小词极具代表性,鲜明地展现出陆游被放归之后词作的独特风貌。在描绘湖光山色的绝美胜景与悠然闲适的生活意趣之际,其字里行间始终萦绕着壮志难酬的遗憾以及壮心未泯的幽愤。就拿这首《鹊桥仙》来说,词中“雕鞍驰射”所展现的豪迈场景,与“蘋洲烟雨”勾勒出的浩渺景致,尽显壮阔广漠之感!而“谁记”“独去”“占断”等词,层层递进转折,一步步为情感蓄势,情感表达含蓄曲折、幽微深邃,蕴含着极为深切的怨慕之情。这般将景致与情思、广度与深度纵横交错地融合,构建出了别具一格且深沉动人的意境。明代杨慎在《词品》中评价道:“放翁词,其风格纤丽之处与淮海相似,雄健明快之处则似东坡。他感怀往昔的《鹊桥仙》(即此词),英气扑面而来,可惜如此佳作却遭冷落。”杨慎察觉到了此词中的“英气”,然而却未能洞察其中潜藏的不平之气。清代陈廷焯编纂《词则》时,将这首词选入《别调集》,并在“酒徒”两句上特意加密点以表赞赏,还在眉批中写道:“这是悲壮之语,同时也算安分的话语。”称其“悲壮”还算贴切,可要说“安分”就大错特错了。实际上,这首词看似超脱淡然、安于现状,可在那啸傲烟水的表象之下,深深蕴含着忠愤难平与抑郁不得志的浓烈情绪,其内心实则极不平静,也绝非安于命运安排之人。若不能深入探究其隐晦幽微的内心深处,便断言他随遇而安、安分守己,这实在是误解了词人的真正意旨,也辜负了志士的满腔热忱。这首词读起来令人心潮澎湃、荡气回肠,毫无疑问是词中上乘佳作。
# 放翁词,纤丽处似淮海,雄快处似东坡。其感旧《鹊桥仙》一首,英气可掬,流落亦可惜矣。
明杨慎《词品》
# 眉批:悲壮语,亦是安分语。
清陈廷焯《词则》
# 感愤语妙,以蕴藉出之。结句翻用贺知章事,而感慨意即寓其中。
清许昂霄《词综偶评》
# 回顾生平,词人抑制不住地牢骚满腹。少年时候,也曾经有过“华灯纵博,雕鞍驰射”的恣意欢快生活。那时候,以为功名唾手可取,报国愿望最终可以实现。岂知,年龄老大之后才发现,真正在现实社会中得意的都是一无可取的“酒徒”,而像词人那样有远大抱负的却被迫隐居,“独去作、江边渔父”。退一步,词人只得与“轻舟”、“低篷”为伍,生活在“蘋洲烟雨”中间。实现功名抱负需要皇帝给予机会,而隐逸则完全是个人的事,所以,就不需要皇帝赐予隐逸场所了。结句的牢骚,是对当朝皇帝不满的充分流露。
不详诸葛忆兵《宋词品鉴》
上一篇:宋·范仲淹《书扇示门人》
下一篇:宋·许月卿《天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