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què
qiáo
xiān
·
·
huá
dēng
zòng

朝代:宋作者:陆游浏览量:3
huá
dēng
zòng
diāo
ān
chí
shè
shuí
dāng
nián
háo
jiǔ
fēng
hóu
zuò
jiāng
biān
qīng
zhōu
chǐ
péng
sān
shàn
zhàn
duàn
pín
zhōu
yān
jìng
yuán
shǔ
xián
rén
yòu
jūn
ēn

译文

当年在装饰华丽的灯台纵情地博弈,骑着骏马猎射驰骋,谁还记得我当年豪壮的军旅生活。当年一起饮酒的许多人如今都已封侯进爵,只有我等独自去做那隐居江边的渔翁。轻舟有八尺余长,撑着低低的三扇篷,独自在烟雨中享受这长满蘋草的水边景色。镜湖本来就属于像我这样的闲适之人,又何必非要你“官家”赐与不可呢?

逐句剖析

"华灯纵博":当年在装饰华丽的灯台纵情地博弈,

# 纵博:纵情赌博。此处视为豪爽任侠的一种行为表现。《剑南诗稿》卷二十五《九月一日夜读诗稿有感走笔作歌》:“四十从戎驻南郑,酣宴军中夜连日……华灯纵博声满楼,宝钗艳舞光照席。……”,华灯:装饰华丽的灯台。

"雕鞍驰射":骑着骏马猎射驰骋,

"谁记当年豪举":谁还记得我当年豪壮的军旅生活。

"酒徒一一取封侯":当年一起饮酒的许多人如今都已封侯进爵,

# 一一:一作一半。,酒徒:犹言市井平民,普通人。《史记》卷九十七《郦生陆贾列传》:“郦生嗔目案剑叱使者曰:走,复入言沛公!吾高阳酒徒也,非儒人也。”

"独去作、江边渔父":只有我等独自去做那隐居江边的渔翁。

# 渔父:渔翁,打鱼的老人。

"轻舟八尺":轻舟有八尺余长,

"低篷三扇":撑着低低的三扇篷,

"占断蘋洲烟雨":独自在烟雨中享受这长满蘋草的水边景色。

# 蘋洲:丛生苹草的小河。,占断:完全占有。

"镜湖元自属闲人":镜湖本来就属于像我这样的闲适之人,

# 闲人:作者自称,乃愤激之辞。,镜湖:在浙江会稽、山阴两县交界处,周遭三百余里,以水平如镜而出名。

"又何必、君恩赐与":又何必非要你“官家”赐与不可呢?

# 君恩赐与:唐开元间,诗人贺知章告老还乡到会稽,唐玄宗诏赐镜湖剡溪一曲。陆游反用其典,表达自己的不满之情。君恩,指皇帝,此处明指唐玄宗,实指当时的南宋皇帝。君恩:一作管家。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鹊桥仙·华灯纵博》是南宋文学家陆游所作的词。上片词人先回忆往昔在南郑幕府时华灯纵博、雕鞍驰射的豪壮军旅生活,对比如今当年一同宴饮的人大多封官进爵,自己却独做江边渔父,尽显人生境遇的反差;下片描绘自己身为渔父,驾轻舟、享烟霞的生活,以“镜湖本属闲人,又何必官家赐与”表达对朝廷的不满。全词表面语调旷达,实则饱含激愤,尽显词人内心的不平。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爱国诗人,南宋“中兴四大家之一”

陆游(1125~1210),南宋爱国诗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生当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受家庭中爱国思想的熏陶;投身军旅后,主张坚决抗金;晚年退居家乡,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陆游与尤袤、杨万里、范成大并称“中兴四大家”。陆游诗诸体兼备,古体、近体、五言、七言均擅长。其诗歌突出特点是充满爱国忧民的激情,陆游还有大量描写山水风光、赠酬友人、抒写个人情怀之作,清新灵动,富于生活情趣。诗歌今存九千余首,为历代诗人之冠。陆游也擅长词,兼具清旷超迈、沉郁苍凉、纤丽之风,亦有寓意高远之作。代表作品有《关山月》《书愤》《示儿》《钗头凤》等。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此词为陆游晚年罢归山阴后所作,具体创作时间不详。陆游年少时便立志抗金,可他一生为主和派排挤,屡遭贬黜。无奈之下,他只能寄情江湖,以渔樵度日,却始终忧国忧民,内心愤懑难平,该词即表达了他这种复杂的心情。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也是一首伤怀题材的词。《鹊桥仙·华灯纵博》是陆游闲居故乡山阴时所作,此地近镜湖,其此期词作多为“渔歌菱唱”。表面看,词中山容水态之咏、棹舞舟模之句,呈现出清旷淡远、萧然物外之态,实则此翁身寄湖山,心存河岳,“身老沧洲”的惨淡生活,正是“心在天山”的痛苦曲折反映。这首抒情小唱颇具代表性,体现了陆游放归后词作特色。描写湖山胜景、闲情逸趣时,总蕴含壮志未酬、壮心不已的幽愤。词中“雕鞍驰射”“蘋洲烟雨”,景色广漠浩荡,而“谁记”“独去”“占断”等词语层层转折、步步蓄势,情意怨慕深远。景与情、广与深纵横交织,形成独特深沉的意境。

2. 写作手法

对比:将往昔在南郑幕府时的豪壮生活与当下隐居为渔父的生活进行对比,如“酒徒一半取封侯,独去作、江边渔父”,突出人生境遇的变化,强化内心的不平。用典:“镜湖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官家赐与”中,作者巧妙运用了贺知章告老还乡,唐玄宗赐镜湖一曲这一典故。贺知章一生仕途顺遂,晚年思乡心切,请求归隐故乡绍兴,唐玄宗恩准并赐镜湖一曲,成就一段佳话。从表面看,是说镜湖本就应是像自己这样闲散之人的去处,何须官家特意恩赐。实则是以古喻今、借古讽今。将自己与贺知章所处时代对比,自己身处南宋,虽有闲情逸致却报国无门,朝廷对贤能之士弃之不用,反而像在镜湖归属这样的小事上故作姿态。通过这一典故,作者含蓄地将内心对朝廷昏庸、不重视人才的不满,以及自身壮志难酬的愤慨之情抒发出来。记叙:倒叙,上片开篇,作者思绪飘回往昔南郑幕府,那是一段激情似火的豪壮军旅时光。华灯璀璨的营帐内,众人围坐,词人纵情赌博,叫好声此起彼伏,尽显洒脱不羁。营外,他跨上装饰精美的雕鞍骏马,于广袤天地间驰射,英武之气尽显。但笔锋陡然一转,视角拉回当下,曾经那些只知饮酒作乐的同伴,如今大多平步青云、封侯拜相,而自己却被迫离开,独自栖身江边成为渔父,在落寞中饱尝命运的落差。下片将目光聚焦于词人当下的渔父生活。他驾驭着八尺轻舟,撑起三扇低篷,悠悠飘荡在水面。细雨淅淅沥沥,如轻纱般笼罩苹洲,营造出清幽孤寂的氛围。在这片朦胧的天地里,词人一面感受生活的宁静,一面在内心反复咀嚼壮志难酬的愤懑,以及对往昔岁月的眷恋,五味杂陈。

3. 分段赏析

词的上片起始于对南郑幕府生活的回忆。开篇两句饱含深情,追忆那段令词人一生难忘的戎马岁月。于华丽的明灯之下,与同僚尽情赌博,跨上骏马尽情驰骋狩猎,尽显豪迈之气。彼时南郑地处西北边防,乃恢复中原的关键战略据点,词人在军中意气风发,因而有“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这般豪情壮举,词句激昂凝练,起势豪迈。然而,第三句笔锋陡然一转,切入现实。一个“谁记”,瞬间营造出寂寞凄凉之感。朝廷国策转变,大好时机白白错失。不到一年,王炎被召回朝廷,陆游也转任成都,众人如鸟兽散,宏伟方略化为泡影。当初的豪情壮志,又有几人重视?如今更有谁还记得?词人以千钧之力落于笔端,用“谁记”一词兜转,在转折中层层递进。结尾两句刻画了两类人物与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整日沉湎饮酒作乐的酒徒,反而受赏封侯;而像词人这样立志恢复中原的儒生,却被迫赋闲,成了江边渔父。世间不平之事,莫过于此。以“独”字转折,进一步推进情感。历经两次转折递进,昔日在马上草拟檄文、身着短衣射虎的英雄,如今却沦为孤舟上的蓑笠翁。“独”字以入声短促之音突兀而起,凝聚着深沉的孤独愤怒与毅然决然的傲岸,声情并茂,契合无间。下片承接“江边渔父”展开。“轻舟”“低篷”的渺小与“蘋洲烟雨”的浩渺形成鲜明对比,中间缀以“占断”一词,再次实现转折递进。“占断”即占尽之意,小船自由飘荡于浩渺烟雨中,无拘无束,独来独往,这便是“占断烟雨”。这三句描绘湖上生活,词境辽阔苍茫,尽显烟水迷离之态,蕴含疏朗旷远之情。至此,词的声情变得舒缓萧散,节奏轻柔。但因“占断”一词支撑其中,又显得气势开张,在舒缓中蕴含着一股倔强之气,萧散却不失刚劲昂扬。前文积蓄了深沉的孤愤与傲岸之情,在此处经“占断”二字一挑,“镜湖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官家赐与”这两句更为高昂傲岸的词句脱口而出。唐代诗人贺知章告老还乡,唐玄宗曾下诏赐镜湖一曲以示抚恤。陆游借用此典故并翻出新意:官家既然将自己置于闲散之境,这镜湖风月本就属于闲人,何须官家赏赐?况且天地广阔,江湖深远,何处不能容身,又怎会稀罕官家的恩赐?这一结尾,展现出不屑一顾的神态与愤慨不平的情绪,笔锋直逼最高统治者。它将全词历经多次转折递进蓄积的激昂不平之意,凭借强大的盘旋之势,千回百转后骤然呈现,一出便震撼全词,声情激昂,余韵悠长,令人回味不绝。

4. 作品点评

这首抒情小词极具代表性,鲜明地展现出陆游被放归之后词作的独特风貌。在描绘湖光山色的绝美胜景与悠然闲适的生活意趣之际,其字里行间始终萦绕着壮志难酬的遗憾以及壮心未泯的幽愤。就拿这首《鹊桥仙》来说,词中“雕鞍驰射”所展现的豪迈场景,与“蘋洲烟雨”勾勒出的浩渺景致,尽显壮阔广漠之感!而“谁记”“独去”“占断”等词,层层递进转折,一步步为情感蓄势,情感表达含蓄曲折、幽微深邃,蕴含着极为深切的怨慕之情。这般将景致与情思、广度与深度纵横交错地融合,构建出了别具一格且深沉动人的意境。明代杨慎在《词品》中评价道:“放翁词,其风格纤丽之处与淮海相似,雄健明快之处则似东坡。他感怀往昔的《鹊桥仙》(即此词),英气扑面而来,可惜如此佳作却遭冷落。”杨慎察觉到了此词中的“英气”,然而却未能洞察其中潜藏的不平之气。清代陈廷焯编纂《词则》时,将这首词选入《别调集》,并在“酒徒”两句上特意加密点以表赞赏,还在眉批中写道:“这是悲壮之语,同时也算安分的话语。”称其“悲壮”还算贴切,可要说“安分”就大错特错了。实际上,这首词看似超脱淡然、安于现状,可在那啸傲烟水的表象之下,深深蕴含着忠愤难平与抑郁不得志的浓烈情绪,其内心实则极不平静,也绝非安于命运安排之人。若不能深入探究其隐晦幽微的内心深处,便断言他随遇而安、安分守己,这实在是误解了词人的真正意旨,也辜负了志士的满腔热忱。这首词读起来令人心潮澎湃、荡气回肠,毫无疑问是词中上乘佳作。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放翁词,纤丽处似淮海,雄快处似东坡。其感旧《鹊桥仙》一首,英气可掬,流落亦可惜矣。

明杨慎《词品》

# 眉批:悲壮语,亦是安分语。

清陈廷焯《词则》

# 感愤语妙,以蕴藉出之。结句翻用贺知章事,而感慨意即寓其中。

清许昂霄《词综偶评》

# 回顾生平,词人抑制不住地牢骚满腹。少年时候,也曾经有过“华灯纵博,雕鞍驰射”的恣意欢快生活。那时候,以为功名唾手可取,报国愿望最终可以实现。岂知,年龄老大之后才发现,真正在现实社会中得意的都是一无可取的“酒徒”,而像词人那样有远大抱负的却被迫隐居,“独去作、江边渔父”。退一步,词人只得与“轻舟”、“低篷”为伍,生活在“蘋洲烟雨”中间。实现功名抱负需要皇帝给予机会,而隐逸则完全是个人的事,所以,就不需要皇帝赐予隐逸场所了。结句的牢骚,是对当朝皇帝不满的充分流露。

不详诸葛忆兵《宋词品鉴》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范仲淹《书扇示门人》

下一篇:宋·许月卿《天贶》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