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lóu
chūn
·
·
táo
zuò
cóng
róng
zhù

朝代:宋作者:周邦彦浏览量:3
táo
zuò
cóng
róng
zhù
qiū
ǒu
jué
lái
chù
dāng
shí
xiāng
hòu
chì
lán
qiáo
jīn
xún
huáng
yān
zhōng
liè
xiù
qīng
shù
yàn
bèi
yáng
hóng
rén
fēng
hòu
jiāng
yún
qíng
nián

译文

桃溪奔流不肯从容留住,秋天的莲藕一断就没有连接之处。回想当时互相等候在赤阑桥,今天独自一人徘徊在黄叶盖地的荒路。烟雾笼罩着排列耸立的山岫,青苍点点无法指数,归雁背着夕阳,红霞满天,时正欲暮。人生好象随风飘入江天的白云,离别的情绪好比雨后粘满地面的花絮。

逐句剖析

"桃溪不作从容住":桃溪奔流不肯从容留住,

# 住:留住。,桃溪:虽说在宜兴有这地名,这里不作地名用。周济《宋四家词选》所谓“只赋天台事,态浓意远”是也。刘晨阮肇天台山故事,本云山上有桃树,山下有一大溪,见《幽明录》、《续齐谐记》。韩愈《梨花发赠刘师命》:“桃溪惆怅不能过。”魏承班《黄钟乐》词:“遥想玉人情事远,音容浑似隔桃溪。”用法均相同。

"秋藕绝来无续处":秋天的莲藕一断就没有连接之处。

# 秋藕绝来无续处:“秋藕”与“桃溪”,约略相对,不必工稳。俗语所谓“藕断丝连”,这里说藕断而丝不连。续:连接。

"当时相候赤栏桥":回想当时互相等候在赤阑桥,

# 赤栏桥:这里似不作地名用。顾况《题叶道士山房》:“水边垂柳赤栏桥。”温庭筠《杨柳枝》词:“一渠春水赤栏桥。”韩偓《重过李氏园亭有怀》:“往年同在弯桥上,见倚朱栏咏柳绵,今日独来春径里,更无人迹有苔钱。”诗虽把“朱栏”“弯桥”分开,而本词这两句正与诗意相合,不仅关合字面。黄叶路点名秋景,赤阑桥未言杨柳,是春景却不说破。栏:一作阑。,相:互相。

"今日独寻黄叶路":今天独自一人徘徊在黄叶盖地的荒路。

"烟中列岫青无数":烟雾笼罩着排列耸立的山岫,青苍点点无法指数,

# 列岫:陈元龙注引《文选》“窗中列远岫”,乃谢眺《郡内高斋闲望》诗。全篇细腻,这里宕开,远景如画,亦对偶,却为流水句法。类似这两句意境的,唐人诗中多有,如刘长卿、李商隐、马戴、温庭筠。李商隐《与赵氏昆季燕集》“虹收青嶂雨,鸟没夕阳天”,与此更相近。

"雁背夕阳红欲暮":归雁背着夕阳,红霞满天,时正欲暮。

# 欲:将要。

"人如风后入江云":人生好象随风飘入江天的白云,

"情似雨余黏地絮":离别的情绪好比雨后粘满地面的花絮。

# 情似雨余黏地絮:晏几道《玉楼春》词:“便教春思乱如云,莫管世情轻似絮。”本词上句意略异,取譬同,下句所比亦同,而意却相反,疑周词从晏句变化。似:好像。黏,一作粘。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玉楼春・桃溪不作从容住》是北宋词人周邦彦的词作。此词以仙凡恋爱为主题,开篇借刘、阮遇仙典故,点出桃溪,自怜缘分浅薄,起笔轻柔委婉。“秋藕”句重笔一顿,桃溪与秋藕一暗一明,分别暗示春秋,隐喻今昔变化。“当时”与“今日”形成强烈对比,赤栏桥与黄叶路也分点春秋,饱含深情。结尾“人如”“情似”工整合情。生动展现出一段怅惘的爱情。全词情韵流转,字里行间皆凝深情,前后呼应自然精妙,如明珠相缀,熠熠生辉。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著名婉约派词人

周邦彦(1056~1121),北宋词人。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历官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溧水县等,徽宗时为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周邦彦诗、文、词俱有成就,而尤以词成就最高,影响最大。他精通音律,曾创作不少新词调。其词格律谨严,语言典丽精雅,长调尤善铺叙。作品多写闺情、羁旅及咏物,题材较狭窄。代表作品有《汴都赋》《续秋兴赋》《金陵怀古》等。著有《清真居士集》,已佚。今存《片玉词》。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玉楼春・桃溪不作从容住》乃周邦彦于元祐四年(1089年)之作。彼时,他即将结束庐州府教授一职离任,告别桃溪。往昔在此地度过的旖旎时光浮现心头,令他内心满是惆怅,眷恋不舍之情溢于言表,遂挥笔写下此词,以寄情思。​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玉楼春・桃溪不作从容住》是北宋词人周邦彦的词,以仙凡恋爱为独特题材,开篇借“桃溪”巧妙点题,将深情厚意熔铸于每字每句。全词结构精巧,前后呼应紧密,如珠串相连,细腻而深刻地展现出这段仙凡之恋的跌宕起伏与缱绻深情。​

2. 写作手法

用典:首句“桃溪”巧妙化用东汉刘晨、阮肇的仙缘典故。相传东汉年间,刘晨、阮肇二人入天台山采药,行至桃溪之畔,邂逅两位容貌昳丽的女子。双方一见倾心,情愫暗生,刘、阮二人就此留居仙境半载。后因思乡心切,二女依依送别,并为其指明归程路径。这段人仙相恋的传说,作者通过这一典故的运用,将自身所处的情境与传说中的浪漫情节相联系,从而为词句增添了浪漫神秘的色彩,也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情感经历或心境。对比:“当时相候赤阑桥,今日独寻黄叶路”,将过去在赤阑桥与情人甜蜜相候的温馨场景,与如今独自在黄叶路寻觅的孤寂情景进行鲜明对比,通过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环境反差,强烈地表现出今昔之感,突出了词人内心的失落与惆怅。“桃溪”与“秋藕”一暗一明,分点春秋,暗寓昔今变化;“当时”与“今日”时间对比,强化了情感的落差。情景交融:“烟中列岫青无数,雁背夕阳红欲暮”两句,描绘了一幅深秋傍晚的画面:烟霭缭绕中,远处山峦青翠连绵,夕阳余晖映照在雁背上,红色逐渐黯淡。此景并非单纯写景,那无数并列的青嶂,而雁背残红的逐渐消逝,又隐隐透露出美好事物即将落幕的伤感。比喻:“人如风后入江云,情似雨馀粘地絮”,将离去的人比作风后飘入江中的云彩,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情人消逝得迅速、杳然无踪的状态,体现出其身姿的轻灵缥缈;把自己的情感比作雨后粘着地面的柳絮,精准地展现出情感的牢固胶着,以及想要摆脱却无法做到的苦恼与纷乱心境。这两个比喻新颖独特,生动贴切地传达了词人复杂而深沉的情感。对偶:全词多采用对句形式,“桃溪不作从容住,秋藕绝来无续处”“当时相候赤阑桥,今日独寻黄叶路”“人如风后入江云,情似雨馀粘地絮”等。对偶的运用使词的节奏明快、韵律和谐,在形式上呈现出一种整齐美,同时有助于情感的凝练表达,与内容相融合,创造出凝重而又流丽的风格。

3. 分段赏析

词中开篇“桃溪”一词,巧妙化用东汉刘晨、阮肇入天台山采药,于桃溪边邂逅仙女并相恋的典故。在唐人诗文里,遇仙、会真常暗喻艳遇,词人以“桃溪不作从容住”暗示自己曾有一段如刘阮天台遇仙般的美好爱情,然而未能长久相守,匆匆分别。此句追忆往昔轻别意中人之事,字里行间虽透着追悔,却以轻柔笔触淡淡道出。同时,“桃溪”典中暗含“前度刘郎今又来”之意,极为贴合旧地重寻的情境。紧接着第二句运用巧妙譬喻,借“秋藕”谐音“偶”,暗示“桃溪”一别后,双方情缘如藕断,再无续接可能。不同于人们惯用的“藕断丝连”来形容旧情难忘,此处反其意而用之,新颖独特,不落窠臼,字里行间满是沉重的惋惜悔恨,以及渴望重续旧情却求而不得的遗憾。随后两句着重叙事,清晰交代情感离合的轨迹,为后文情感抒发埋下伏笔。“当时相候赤阑桥,今日独寻黄叶路”,这三四两句分别承接前文“桃溪”相遇与“绝来无续”,将“当时相候”与“今日独寻”的情景进行鲜明对比。赤阑桥与黄叶路实为同一地点在不同时节的别称。俞平伯在《唐宋词选释》中引用顾况、温庭筠、韩偓等人诗词,指出赤阑桥常与杨柳、春水相伴,此词中“黄叶路”点明秋景,“赤阑桥”虽未提及杨柳,却暗含春景。同样,前两句“桃溪”“秋藕”一暗一明,分别对应春、秋。这三四句与一二句紧密呼应,借不同时令的景物,烘托出欢会时的喜悦与分离后的悲伤。朱漆栏杆的赤阑桥,以其明丽温暖的色调,衬托往日情人相候时的甜蜜温馨;铺满黄叶的小路,则以萧瑟凄清渲染今日独寻的寂寞悲凉。在“独寻黄叶路”的情境下回忆往昔,“当时相候赤阑桥”的场景愈发珍贵,而“今日独寻黄叶路”的孤独感也因与美好过往的对照而更加强烈。今昔对比,通常多写物是人非,此联却另辟蹊径,着重表现物非人杳,别具新意。“赤阑桥”与“黄叶路”这两个诗歌意象,其内涵早已超越时令、物色范畴,成为一种情感象征。词至下阕,“烟中列岫青无数,雁背夕阳红欲暮”两句笔锋一转,描绘出一幅深秋傍晚的开阔景致。在袅袅烟霭的缭绕下,远处连绵排列着无数青翠山峦;夕阳的余晖洒在飞翔的雁背上,映出一抹即将黯淡的红色。这两句分别化用谢朓“窗中列远岫”与温庭筠“鸦背夕阳多”的诗句,却比原句更具悠远神韵。其精妙之处,不在于景物描写的工巧华丽,也并非景物本身蕴含特殊象征意义,而在于情与景之间,存在着一种若隐若现、似即似离的微妙联系,给人带来难以言表的独特感受。那众多静默并列的青山,与“独寻”之人默默相对,更凸显出环境的空旷寂寥与自身的孤独;而雁背上的那抹残红,虽展现出晚景的绚丽,却即将在暮霭中消逝。结尾“人如风后入江云,情似雨馀粘地絮”两句,回归抒情。随风飘散、没入江中的云彩,生动展现出昔日情人如梦幻般倏忽离去、踪迹全无的情景,令人仿佛能想见其轻盈缥缈的身姿;雨后粘着地面的柳絮,则形象地表现出主人公对这份感情的执着坚守,以及想要摆脱却无法自拔的苦恼与纷乱心绪。这两个比喻并非信手拈来、自然天成,而是词人精心构思、力求创新的成果。但因其生动贴切地传达出词人的情感,读来只觉情感深沉浓烈,全然感受不到雕琢痕迹。“情似雨馀粘地絮”一句,堪称词眼,全词所抒发的,正是这种执着痴顽、难以解脱的深情。

4. 作品点评

该词作全篇以对句铺陈,匠心独运地塑造出与内涵相契的凝重格调。于工整对仗间,笔势灵动起伏,在庄肃沉稳之中,亦不乏流转婉约之韵。上阕慨叹人事无常难留,下阕倾诉情思缠绵不绝。看似两两分隔的篇章架构,却以精巧构思赋予独特韵味,既无板滞之弊,亦无纤弱之失,其中精妙难以尽述。以此来评鉴词作在工稳深邃与灵动自然间的精妙平衡,确属精当妥帖。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美成词有似拙实工春,如玉楼春结句云:“如风后入江云,情似雨余粘地絮。”上言人不能留,下言情不能已。呆作两臂,别饶姿态,都不病其板,不病其纤,此中消息难言。

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

# “似拙实工。”又说:“上言人不能留,下言情不能已,呆作两譬,别饶姿态。”

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一

# 只赋天台事,态浓意远。

清周济《宋四家词选》

# 这首词是作者在和他的情人分别之后,重游旧地,怅触前情而写下的。这一词调的组织形式是七言八句,上、下片各四句,原来的格局就倾向于整齐。作者在这里,没有像其他词人或自己另外填这一调子时所常常采取的办法,平均使用散句和对句,以期方便地形成整齐与变化之间的和谐,却故意全部使用了对句,从而创造了一种与内容相适应的凝重风格。然而由于排偶之中,仍具动荡的笔墨,所以凝重之外,也兼备流丽的风姿。

现代沈祖棻

# 上阕大意已足,下阕加以渲染,愈见精彩。

近代陈洵《抄本海绡说词》

# 忆昔年得读《清真词》及此阕,有初见眼明之乐。后读之乍熟,渐省其通体记叙,以偶句立干,以规矩立极,辞固致佳,惟于空灵窅眇,荡气回肠,似尚有所歉。顷徐而思之,始叹其尽工巧于矩度,敛飞动于排偶,吾初见之未谬而评量之难也。

现代俞平伯《清真词释》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吴激《人月圆·宴北人张侍御家有感》

下一篇:宋·张孝祥《忆秦娥·天一角》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