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知我欲山行":东风像是知道我要到山里行,
# 东风:春风。
"吹断檐间积雨声":吹断了檐间连日不断的积雨声。
# 吹断檐间积雨声:吹停了屋外下了很久的雨。
"岭上晴云披絮帽":岭上浮着的晴云似披着丝棉帽,
# 絮帽:棉帽。
"树头初日挂铜钲":树头升起的初日象挂着铜钲。
# 钲:古代乐器,铜制,形似钟而狭长,有长柄可执,口向上以物击之而鸣,在行军时敲打。
"野桃含笑竹篱短":矮矮竹篱旁野桃花点头含笑,
"溪柳自摇沙水清":清清的沙溪边柳条轻舞多情。
"西崦人家应最乐":生活在西山一带的人家应最乐,
# 西崦:这里泛指山。
"煮芹烧笋饷春耕":煮芹烧笋吃了好闹春耕。
# 饷:用食物款待别人。
"身世悠悠我此行":漫漫人生旅途就同我脚下悠悠的路,
"溪边委辔听溪声":马行溪边,放下缰绳缓缓走着,听那潺潺溪水声。
# 辔:缰绳。,委:舍弃,这里是放下之意。
"散材畏见搜林斧":那朝廷上的党争,即便是难用之材也怕搜林之斧,
# 散材:原指因无用而享天年的树木。后多喻天才之人或全真养性、不为世用之人。
"疲马思闻卷旆钲":疲惫的战马希望听到收兵的号令。
# 卷旆钲:收兵的号令。旆:古代旗末端状如燕尾的垂旒,泛指旌旗。
"细雨足时茶户喜":下够了的细雨,带给茶农喜悦,
"乱山深处长官清":在这乱山深处还有我的清官好友。
"人间岐路知多少":人间的歧路能知多少?
"试向桑田问耦耕":问问田里耕作的农民吧。
# 耦耕:二人并耕,这里指耕地之人。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组七言律诗,也是一组行旅诗。创作于苏轼前往新城的行程里,诗中细腻勾勒出明媚秀丽的春日景致,以及热火朝天的春耕画面。首篇着重于景色刻画,于写景中巧妙融入情感,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作者彼时的愉悦心境,同时彰显出他对繁杂俗务的厌烦、对自然山水的钟情。次篇则侧重于情感抒发,在抒情之时亦点缀着如画景致,隐隐流露出作者内心深处的归隐之念,以及对大自然矢志不渝的热爱。
2. 写作手法
拟人:“东风多情,雨声有意”“野桃会‘含笑’点头,‘溪柳’会摇摆起舞”,赋予东风、雨声、野桃、溪柳以人的情感和动作,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春日景象的活泼与诗人的愉悦心境。比喻:“白色的雾霭笼罩着高高的山顶,仿佛山峰戴了一顶白丝绵制的头巾;一轮朝阳正冉冉升起,远远望去,仿佛树梢上挂着一面又圆又亮的铜钲”,将山顶的雾霭比作白丝绵制的头巾,把冉冉升起的朝阳比作树梢上挂着的铜钲,使景物形象更加鲜明生动,让读者更易产生联想。间接抒情:借景抒情,第一首诗通过描绘春日清晨的秀丽景色,如“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以及想象中的农家生活场景“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表达了诗人的欢乐心情以及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俗务的厌恶。第二首诗中“细雨足时茶户喜,乱山深处长官清”,借春雨对茶户的影响和对友人的夸赞,抒发自己的情感。联想:从眼前的山行之路联想到人生旅途的崎岖漫长,“行进在这崎岖漫长的山路上,诗人联想到人生的旅途同样是这样崎岖而漫长”想象:想象西崦人家的生活场景,“诗人想象中的‘西崦人家’更是其乐无比: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田间小憩,妇童饷耕;春种秋收,自食其力,不异桃源佳境”,丰富了诗歌的内容,拓展了诗歌的意境。象征:“散材”象征作者自认为无用之才,“搜林斧”象征新、旧党争的党祸,“疲马”象征作者自己对官场角逐的疲惫,使抽象的情感和社会现象变得具体可感。
3. 分段赏析
第一首:首联“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以拟人手法,使东风善解人意,为出行营造好天气,奠定欢快基调。颔联“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巧用比喻描绘山间初晴之景,生动形象。颈联“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通过“含笑”“自摇”赋予野桃、溪柳以人的神态动作,展现田园生机勃勃。尾联“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想象西山人家春耕的欢乐场景,表达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第二首:首联“身世悠悠我此行,溪边委辔听溪声”,直抒胸臆,表达人生悠悠的感慨,又借溪边听溪声的举动展现悠然心境。颔联“散材畏见搜林斧,疲马思闻卷旆钲”,以“散材”“疲马”自比,表达对官场束缚的厌倦。颈联“细雨足时茶户喜,乱山深处长官清”,描绘茶户因雨而喜,体现作者对民生的关注,也暗示自己为官的清正。尾联“人间岐路知多少,试向桑田问耦耕”,以问句结尾,借询问耕田之人表达对人生道路的思考及归隐之意。
4. 作品点评
这两首诗依循时间顺序依次铺陈,苏轼以原韵自我唱和,将“道中”的一路见闻、所思所感娓娓道来。诗中格律运用精妙圆熟,遣词造句自然流畅,毫无雕琢痕迹,足见其深厚的文学功底。
# 三、四乃是早行诗也。起句十四字妙。五、六亦佳,但三、四颇拙耳。
元方回《瀛奎律髓》
# 絮帽、铜钲,未免着相矣。野桃、溪柳,一联,铸语神来,常人得之便足以名世。
清汪师韩《苏诗选评笺释》
# 前首写道中所见,后首则感伤身世,殊有言外意。
近代王文濡《宋元诗评注读本》
上一篇:宋·刘子翚《叠嶂》
下一篇:宋·刘克庄《留侯一首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