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hè
tiān
·
·
shí
lóu
tái
cuì
wēi

朝代:宋作者:晏几道浏览量:3
shí
lóu
tái
cuì
wēi
bǎi
huā
shēn
chù
juān
yīn
qín
xíng
rén
liú
yīng
fēi
jīng
mèng
jué
nòng
qíng
shí
shēng
shēng
zhǐ
dào
guī
tiān
shì
guī
zhēng
nài
guī
wèi

译文

连绵十里的亭台楼阁,紧挨着青翠的山色延伸过去,百花丛中传来一声声杜鹃的啼鸣。它们热切地叫着,仿佛要同行道中人说话,可不像那些黄莺儿,只管自由自在地来回乱飞。从睡梦中惊醒时,杜鹃正在晴明的春日卖弄自己的叫声。不如归去!不如归去!”那声声的啼叫听来愈加分明。作为漂泊天涯的游子,我又何尝没有返回家乡的想法,奈何那归去的日期啊,却至今难以确定。

逐句剖析

"十里楼台倚翠微":连绵十里的亭台楼阁,紧挨着青翠的山色延伸过去,

# 翠微:青翠的山气,此指青翠掩映的山间幽深处。

"百花深处杜鹃啼":百花丛中传来一声声杜鹃的啼鸣。

# 杜鹃:又名杜宇、子规,叫声像不如归去。

"殷勤自与行人语":它们热切地叫着,仿佛要同行道中人说话,

# 行人:离别在外的游子。

"不似流莺取次飞":可不像那些黄莺儿,只管自由自在地来回乱飞。

# 取次:随意、任意。,流莺:指黄莺。

"惊梦觉":从睡梦中惊醒时,

# 惊梦觉:从睡梦中惊醒。

"弄晴时":杜鹃正在晴明的春日卖弄自己的叫声。

# 弄晴时:弄指卖弄,杜鹃在晴明的春日卖弄自己的叫声。

"声声只道不如归":不如归去!不如归去!”那声声的啼叫听来愈加分明。

# 不如归:传说中杜鹃的叫声像“不如归去”。

"天涯岂是无归意":作为漂泊天涯的游子,我又何尝没有返回家乡的想法,

# 天涯:指漂泊天涯的游子,即作者。

"争奈归期未可期":奈何那归去的日期啊,却至今难以确定。

# 未可期:未可肯定的意思。,争奈:怎奈。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鹧鸪天·十里楼台倚翠微》为北宋晏几道所作。词以浪迹天涯的游子为主角,借杜鹃啼叫这一意象,上片写初闻啼声触动归思,下片则通过写听鹃声后的烦躁、埋怨,曲折展现生活对人的捉弄。全词构思精巧,运用拟人等手法,将游子急切盼归却归期无定的苦闷,以及有家难归的孤独烦闷之情,表达得真挚动人。其语言流畅自然,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是晏几道词作中展现羁旅愁思的作品之一。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著名词人

晏几道(1038~1110),北宋词人。字叔原,号小山,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晏殊第七子。历任颍昌府许田镇监、乾宁军通判、开封府判官等。晚年家境中落。晏几道与晏殊在词史上被并称为“二晏”。其词长于小令,多追怀往事,凄楚沉挚,深婉秀逸。代表作品有《临江仙》《鹧鸪天》《阮郎归》等。著有《小山词》。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鹧鸪天·十里楼台倚翠微》由宋代晏几道创作。晏几道早年生活富足,常与歌儿舞女相伴。后因父亲失势,家道中落,他不得不为生计四处奔波。在这种从富贵到落魄的巨大落差中,他饱尝生活的悲凉。旅途中,听到杜鹃“不如归去”的啼叫,引发了他强烈的情感共鸣,于是写下此词,以抒发自己羁旅漂泊中的思乡之情和对人生境遇的感慨。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也是一首羁旅思乡题材的作品。词中描绘了十里楼台倚傍青山,百花深处杜鹃啼鸣的景象,通过写游子初闻杜鹃啼叫触动归思,到后来听多了心生烦躁、埋怨,曲折展现出浪迹天涯的游子急切盼归,却因归期不定而产生的苦闷、孤独心态,表达了其浓浓的思乡之情。

2. 写作手法

拟人:“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将杜鹃赋予人的“殷勤”“语”的行为特点,好似杜鹃在特意与行人诉说,生动地表现出杜鹃啼叫对游子的触动。衬托:以流莺的随意飞翔,衬托出杜鹃啼叫仿佛带有特殊的目的,更凸显出杜鹃对游子的影响,也侧面烘托出游子内心的敏感与归思。

3. 分段赏析

上片:描绘了青山旁楼台边、百花深处的环境,此时流莺随意飞鸣,而杜鹃却似善解人意般“殷勤”啼叫。“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点明鹃啼的环境与季节,营造出优美绚烂的氛围;“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运用拟人,赋予杜鹃以人的“殷勤”,将其与流莺对比,衬托出游子作客他乡,听到杜鹃啼叫引发的思家之愁,同时美丽景色反衬出杜鹃叫声的感人。下片:写行人梦醒后,仍被杜鹃“不如归”的叫声萦绕,心生烦躁。“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描绘出杜鹃叫声不断,搅扰行人的情景;“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以反诘句直抒胸臆,既表达了游子思归却归期不定的无奈,又回答了杜鹃的规劝,表面埋怨鹃鸟,实则愤慨生活对人的“作弄”,突出了思归怀人之情的深切,句法巧妙,情感委婉沉郁。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这首词巧妙地把春天的景物错落有致地连缀起来,从而使作者的这一段思乡之情,显得热切而不流于伤感,浓挚而不流于消沉。与其他思乡之作相比,自有其个性和特色。

现代作家、茅盾文学奖得主刘斯奋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辛弃疾《木兰花慢·席上送张仲固帅兴元》

下一篇:宋·刘子翚《叠嶂》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