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时好睡常不足":年少时喜欢睡觉却常常睡眠不足,
"上事亲尊日拘束":在家侍奉双亲长辈,每日都受到约束。
"夜吟朝诵无暂休":夜晚吟诵、早上诵读,没有片刻休息,
"目胔生疮臂消肉":眼睛生疮,手臂上的肉都消瘦了。
"今踰四十无所闻":如今已过四十岁却没有什么名声,
"又况丧妻仍独宿":又何况妻子去世后只能独自住宿。
"虚堂净扫焚清香":把空荡荡的屋子清扫干净,焚烧起清香,
"安寝都忘世间欲":安心睡觉,全然忘却世间的欲望。
"花时啼鸟不妨喧":花开时节,啼叫的鸟儿喧闹也无妨,
"清暑北窗聊避燠":为了消暑,姑且在北窗边躲避炎热。
"叶落夜雨声满阶":树叶飘落,夜里雨声充满台阶,
"雪下晓寒低压屋":雪在下,清晨的寒气低压着房屋。
"四时自得兴味佳":四季之中自然能获得很好的兴味,
"岂必锵金与鸣玉":又何必追求如金玉撞击般的富贵生活。
"万事易厌此不厌":世间万事容易让人厌倦,唯独这(平淡生活)不厌倦,
"真可养恬无夭促":这样真的可以涵养恬静的心境,而不会有短命之忧。
"且梦庄周化蝴蝶":暂且像庄周梦蝶那样,
"焉顾仲尼讥朽木":哪还顾及孔子讥讽 “朽木不可雕” 呢。
"人事几不如梦中":人世间的事大多不如在梦中,
"休用区区走荣禄":不要再为了微小的荣华利禄而奔波。
宋代诗坛重要诗人
梅尧臣(1002~1060),北宋诗人。字圣俞,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宣城古名宛陵,故世称宛陵先生。少时应进士不第。以叔父门荫入仕,历任州县属官。中年后赐进士出身,授国子监直讲,官至都官员外郎。梅尧臣在宋代诗坛具有很高的地位,在诗歌理论和创作实践方面均有建树,刘克庄称其为宋诗的“开山祖师”。其与欧阳修并称“欧梅”,又与苏舜钦并称“苏梅”。他的诗歌注重政治内容,致力于反映社会矛盾和民生疾苦,风格力求平淡。亦能文,其散文风格与诗相类。代表作品有《鲁山山行》《故原战》《襄城对雪》等。著有《宛陵先生文集》。
1. 分段赏析
“少时好睡常不足,上事亲尊日拘束。”开篇诗人回忆年少时期,点明那时虽喜爱睡觉却常常无法得到充足休息。原因在于要侍奉双亲长辈,每日都受到诸多规矩的束缚,由此为后文写如今能安睡做铺垫,体现出生活状态的变化。“夜吟朝诵无暂休,目胔生疮臂消肉。”进一步描述年少时的辛苦,日夜不停地吟诵学习,没有片刻休息。这种高强度的学习状态,导致眼睛生疮,手臂消瘦,生动地展现出年少时为学业操劳的艰辛,突出当时生活的忙碌与疲惫。“今踰四十无所闻,又况丧妻仍独宿。”笔触拉回现实,诗人感慨自己年过四十却依然没有什么显著的成就和名声。“又况”递进,指出自己还遭遇丧妻之痛,只能独自住宿,双重打击之下,更显生活的孤寂与无奈,也为后文描写如今的睡眠状态埋下情感伏笔。“虚堂净扫焚清香,安寝都忘世间欲。”诗人开始描述当下的睡眠状态,将堂屋打扫得干净整洁,焚烧着清香,在这样的环境中安然入睡,能够忘却世间的各种欲望。“虚堂”“清香”营造出静谧、清幽的氛围,“忘世间欲”体现出一种超脱尘世的心境。“花时啼鸟不妨喧,清暑北窗聊避燠。”分别从春日和夏日两个季节进行描写。春日繁花盛开之时,即便有鸟儿啼叫喧闹,也不影响诗人安睡;夏日炎热,诗人在北窗下乘凉安寝,躲避暑热。以不同季节的场景,突出诗人内心的宁静,不受外界环境干扰,安于睡眠之中。“叶落夜雨声满阶,雪下晓寒低压屋。”继续描写秋冬季节的睡眠场景。秋天夜晚,落叶伴随着雨声洒满台阶;冬天清晨,大雪纷飞,寒气逼人,积雪几乎压到房屋。通过对秋夜冬雨、冬雪晓寒的描写,进一步渲染出静谧的氛围,展现出诗人无论外界环境如何变化,都能安然入睡的闲适状态。“四时自得兴味佳,岂必锵金与鸣玉。”对前文四季睡眠状态进行总结,诗人认为在四季之中安然入睡,能自得其乐,拥有美好的兴味。反问“岂必锵金与鸣玉”,意思是何必去追求富贵奢华的生活,体现出诗人对当下这种宁静睡眠生活的满足与享受,以及对世俗富贵的淡然态度。“万事易厌此不厌,真可养恬无夭促。”将睡眠与世间万事进行对比,世间万事很容易让人感到厌倦,而睡眠这件事却不会。诗人认为睡眠真正可以滋养恬静的心境,使人不会过早夭折,强调了睡眠对身心的益处,以及自己对睡眠的喜爱和推崇。“且梦庄周化蝴蝶,焉顾仲尼讥朽木。”运用“庄周梦蝶”的典故,诗人希望能像庄子一样在梦中化身为蝴蝶,自由自在,逍遥洒脱;对于孔子“朽木不可雕也”的批评之语,完全不在意。借典故表达出自己想要摆脱世俗束缚,追求精神自由的愿望,也展现出一种豁达的心境。“人事几不如梦中,休用区区走荣禄。”诗人感慨人世间的诸多事情,往往还不如梦境那般美好,由此劝诫自己不必为了小小的荣华富贵而奔波忙碌。收束全诗,点明主旨,体现出诗人对人生的思考,以及超脱于世俗名利之外的人生态度。
上一篇:宋·柳永《曲玉管·陇首云飞》
下一篇:宋·释文珦《山林(其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