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wǎn
xún
yáng
wàng
shān

朝代:唐作者:孟浩然浏览量:2
guà
qiān
míng
shān
dōu
wèi
féng
zhōu
xún
yáng
guō
shǐ
jiàn
xiāng
fēng
cháng
yuǎn
gōng
zhuàn
yǒng
huái
怀
chén
wài
zōng
dōng
lín
jīng
shè
jìn
kōng
wén
zhōng

译文

经过了几千里江上扬帆,竟然都没遇到一座名山。当我在浔阳城外泊了船,才看到香炉峰非同一般。我曾读过慧远公的小传,其尘外之踪永使我怀念。东林精舍虽然近在眼前,却徒然听到传来的钟声。

逐句剖析

"挂席几千里":经过了几千里江上扬帆,

# 挂席:张帆。

"名山都未逢":竟然都没遇到一座名山。

# 逢:遇到。

"泊舟浔阳郭":当我在浔阳城外泊了船,

# 郭:外城。

"始见香炉峰":才看到香炉峰非同一般。

"尝读远公传":我曾读过慧远公的小传,

# 远公传:梁代·释慧皎《高僧传》有东晋东林寺慧远法师的传记。

"永怀尘外踪":其尘外之踪永使我怀念。

# 尘外踪:谢灵运《田南村园激流植授》:“唯开蒋生径,永怀求羊踪。”

"东林精舍近":东林精舍虽然近在眼前,

# 精舍:僧人所居。,东林:即东林寺,在庐山峪岭以北。

"日暮空闻钟":却徒然听到传来的钟声。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晚泊浔阳望庐山》是唐代诗人孟浩然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此诗以“晚泊浔阳”为背景,通过“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的淡笔勾勒,展现了诗人舟行千里、终见庐山的惊喜与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诗中“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以虚实结合的手法,突显庐山的突兀之美,而“日暮空闻钟”则以声衬静,营造出空灵深远的意境。全诗语言简淡自然,运用对比、用典等手法,如“名山都未逢”与“始见香炉峰”的对比,强化了对名山的渴慕;“尝读远公传”借慧远典故,含蓄表达对隐逸精神的追慕。在结构上,前四句叙事写景,后四句抒情言志,层次分明,过渡自然。诗人以简练的笔触,将庐山胜景与隐逸情怀融为一体,形成“清空古淡”的独特神韵,被王士祯等推为“逸品”。此诗不仅展现了孟浩然高超的诗歌技艺,更传达出对超脱尘世的向往。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盛唐诗人,山水田园派代表人物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以字行于世,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早年隐居,年四十应进士不第,后为荆州从事。孟浩然的创作多以田园隐逸、山水行旅为题材,他与王维并称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其诗风率然天真,意境清迥悠然,长于写景,多反映游历及隐逸生活。代表作品有《春晓》《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过故人庄》《登岳阳楼》等。有《孟浩然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晚泊浔阳望庐山》由唐代诗人孟浩然创作。开元二十一年(733年)五月,孟浩然漫游吴越后自越州返襄阳,途经浔阳(今江西九江)时晚泊江边,眺望庐山,触发思古幽情,写下此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山水田园诗。介绍了诗人溯江而上途中的所见所感,描绘了从阔笔勾勒行程到实写泊舟浔阳时所见的庐山香炉峰之景,体现了诗人对庐山胜景的由衷喜爱;通过追忆远公、日暮闻钟等场景,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含蓄传递出对高僧慧远幽踪难觅的怅惘,进而营造出从江天阔景到心灵幽思的转换氛围。既是对庐山胜景的礼赞,更是对超脱尘世的精神家园的深情叩问。

2. 写作手法

对比:诗中“名山都未逢”与“始见香炉峰”形成对比,前者强化对名山的渴慕,后者突显庐山的突兀之美。通过“都未逢”的失落与“始见”的惊喜,衬托出庐山在诗人心中的独特地位。

3. 分段赏析

《晚泊浔阳望庐山》首联“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笔触淡然,瞬间铺展出一幅开阔宏大的自然画卷,却给读者预留出广阔的想象空间,令人仿若目睹诗人扁舟于千里江波之上,穿梭无数青山之间,起笔尽显高远之势。“名山都未逢”一句,更将诗人对名山的由衷向往直白而强烈地抒发出来。颔联“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用“始见”二字轻描淡写,生动地勾勒出诗人抬眼望见庐山香炉峰突兀眼前时那满溢惊喜的神情。前四句行云流水般顺畅自然,以一种空灵的笔触行文叙事,而情感却在“都未逢”“始见”等看似质朴的字词中悄然流露。诗的后半部分,情感从眼前之景转向内心所想。面对香炉峰上袅袅烟云,诗人思绪飘飞,忆起曾在山麓营建“东林精舍”,率徒众“同修净业”的高僧慧远。他读过慧远传记,深深折服并怀念高僧超尘脱俗的踪迹。如今,东林精舍近在咫尺,高僧却早已作古,诗人不禁心生惆怅与感伤。诗的尾联,“日暮空闻钟”,在夕照余晖里,东林寺传来的悠扬钟声,把诗人内心的惆怅与怀念之情渲染得更为深沉。“日暮”与“闻钟”相互映衬,营造出忧郁且神秘的氛围,而“空”字意味深长,表明高僧已逝,只剩钟声空荡地回响,饱含诗人怀念、怅惘等诸多复杂情感。虽后四句未再出现“望”字,但诗人由高僧引发的遐想与对暮钟的聆听,无不透露出“望”庐山的别样情思。

4. 作品点评

《晚泊浔阳望庐山》是孟浩然的一首颇具特色的五言律诗。这首诗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不仅展现了庐山的壮丽风光,更蕴含了诗人深沉的情感与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在写作特色上,运用了多种精妙的诗法。虚实结合之处,如开篇“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以虚笔描绘千里江景,为庐山的出现埋下伏笔,“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则以实景写出见到庐山的惊喜,虚实相生间意境开阔。运用对比衬托手法增强了表现力,“名山都未逢”与“始见香炉峰”对比鲜明,突出了庐山的独特。“日暮空闻钟”以声衬静,用悠扬的钟声衬托出周围环境的静谧,渲染出一种忧郁神秘的氛围,而“空”字更是意味深长,传达出复杂的感情。“尝读远公传”则委婉地表达对隐逸精神的追慕,体现自然含蓄的特点。从诗歌的结构看,层次清晰,前四句叙事写景,后四句抒情言志,过渡自然流畅。艺术表现上,诗作以简淡自然的文字,将景物与人物的神韵展现得淋漓尽致,景在若有若无之间,情却悠远深长,余味无穷。这首诗在历史上和文学领域都有一定的地位,被赞有“神韵”,王士祯等推其为“逸品”,可见其对后世诗歌创作的影响。它所流露出的对隐逸生活的倾羡,对超脱尘世思想的表达,以及独特的艺术风格,都为读者带来一场言简意赅、语淡味醇、意境清远、韵致流溢的审美体验。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浩然诗:“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但详看此等语,自然高远。如“松月生夜凉,石泉满清听”,亦可以为高远者也。

宋吕本中《吕氏童蒙训》

# 刘云:不经造意作。

宋刘辰翁《王孟诗评》

# 谢曰:诗有韵有格,格高似梅花,韵高似海棠。欲韵胜者易,欲格高者难,二者孟浩然兼之。

明凌宏宪《唐诗广选》

# 只如说话,而当代词人为之敛手,良由风神超绝,非复尘凡所有。王曰:前半偶然会心,后半淡然适足,遂成绝唱。

明李沂​​《唐诗援》

# 后半写“望”字,闲远空阔。

清何焯《唐三体诗评》

# 一起超脱。不拘泥于对法,自是盛唐本色。

清吴煊和胡棠《唐贤三昧集笺注》

# 意匠浑沦,不可寻枝摘叶。

明林东海《历代诗法》

# 已近远公精舍,而但闻钟声,写“望”字意,悠然神远。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 五律有清空一气,不可以炼句炼字求者,最为高格。如襄阳“挂席几千里”,所谓“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清施补华《岘佣说诗》

# 夫古今所传伫兴而得者,莫如孟浩然之“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诸语。然当时实有微云、疏雨、河汉、梧桐诸景物,谋于目,谋于心,并无一字虚造,但写得大方不费力耳。然如此人人眼中之景,人人口中之言,而必待孟山人发之者,他人一腔俗虑,挂席千里,并不为看山计。自襄阳下汉水,至于九江、黄州、赤壁、武昌,皆卑不足道;惟匡庐东南伟观,久负大名。但俗人未逢名山,不觉其郁郁;逢名山,亦不觉其欣欣耳。

近代陈衍《石遗室诗话》

# 一片空灵。

清高步瀛《唐宋诗举要》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王维《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

下一篇:唐·陆龟蒙《离骚》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