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uǐ
diào
tóu
·
·
zhōu
zhōng
qiū

朝代:宋作者:苏辙浏览量:3
bié
jiǔ
guò
zhōng
qiū
nián
dōng
jīn
míng
yuè
shèng
chóu
péng
chéng
shān
xià
tóng
fàn
qīng
biàn
chuán
shàng
zài
liáng
zhōu
chuī
zhù
qīng
shǎng
hóng
鸿
yàn
tīng
zhōu
zuò
zhōng
cuì
pèi
qiú
é
lài
西
céng
wèi
rén
liú
jīn
qīng
zūn
duì
míng
fān
shuǐ
驿
jiù
zhào
yōu
dàn
kǒng
tóng
wáng
càn
xiāng
duì
yǒng
dēng
lóu

译文

分别的时光如此漫长,已经过了七个中秋节。去年的今天在东武之地,我望着明月,心中愁绪难以承受。想到在彭城山下,一起在古汴河上泛舟,忽然传来凉州曲调。有鼓吹助兴,惊起汀上的鸿雁。宴席中的客人,有的穿着用翠鸟羽毛装饰的披风,有的穿着紫绮为面的裘皮衣服。无奈圆月无情,渐渐西沉不肯为人留下。今夜我们对着客人举杯畅饮,明晚又要独自宿在水路驿站,那明月依旧会照着我,让我心中满是离别的忧愁。就怕像王粲那样,不得返乡,只能登楼相望。

逐句剖析

"离别一何久":分别的时光如此漫长,

# 离别:比较长久地跟人或地方分开。

"七度过中秋":已经过了七个中秋节。

# 七度:七次。

"去年东武今夕":去年的今天在东武之地,

# 今夕:今天。

"明月不胜愁":我望着明月,心中愁绪难以承受。

# 不胜:无法承担;承受不了。

"岂意彭城山下":想到在彭城山下,

# 彭城:彭城,鼓声之城,即今江苏徐州,是黄帝最初的都城。

"同泛清河古汴":一起在古汴河上泛舟,

# 古汴:古汴河。

"船上载凉州":忽然传来凉州曲调。

# 凉州:曲名,唐开元中西凉州所献。

"鼓吹助清赏":有鼓吹助兴,

# 鼓吹:鼓吹乐。

"鸿雁起汀洲":惊起汀上的鸿雁。

# 汀洲:水中小洲。,鸿雁:俗称大雁。

"坐中客":宴席中的客人,

"翠羽帔":有的穿着用翠鸟羽毛装饰的披风,

# 翠羽帔:“翠羽帔”两句:指豪华衣饰。翠羽被:语出《左传》,“王皮冠,秦复逃,翠被,豹,执鞭以出。”帔:(pèi),指豪华衣饰。

"紫绮裘":有的穿着紫绮为面的裘皮衣服。

# 紫绮裘:语见李白诗《金陵江上遇蓬池隐者》:“解我紫绮裘,且换金陵酒。”

"素娥无赖":无奈圆月无情,

# 无赖:无所倚靠;无可奈何。,素娥:即嫦娥,此处指月亮。

"西去曾不为人留":渐渐西沉不肯为人留下。

# 曾不:不曾。

"今夜清尊对客":今夜我们对着客人举杯畅饮,

# 清尊:酒器。

"明夜孤帆水驿":明晚又要独自宿在水路驿站,

# 水驿:水路驿站。

"依旧照离忧":那明月依旧会照着我,让我心中满是离别的忧愁。

# 依旧:照旧。

"但恐同王粲":就怕像王粲那样,不得返乡,

# 王粲:王粲(177年—217年2月17日),字仲宣。山阳郡高平县(今山东微山两城镇)人。年轻时就怀有济世志,曾躲避战乱,来到荆州投奔刘表,然滞留荆州十二年,不得施展才华,郁闷中他登楼远眺,北望家乡,胸中翻滚着无限乡思乡愁,文思涌泉,一吐为快,便写出了他的代表作《登楼赋》。,但恐:但害怕。

"相对永登楼":只能登楼相望。

# 相对:相望。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水调歌头·徐州中秋》是北宋词人苏辙所做的一首词。词作以兄弟久别重逢后又将分离的情境为核心,着重抒发难舍之情与复杂心境,鲜活呈现出苏氏兄弟的深厚手足情谊。上片以“相聚短暂需珍惜”为情感基调,下片则直剖词人内心世界。全词既勾勒出重逢即别的离愁别绪,又倾诉了宦游生涯的苍茫未知与亲人相隔的深挚忧思。词中情感与理智交织碰撞,行文波澜起伏、跌宕生姿,最终以旷达胸襟收束,自然流露出词人的精神境界。作品熔抒情、写景、说理于一炉,境界宏美。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辙(1039~1112),北宋散文家。字子由,一字同叔,号东轩长老,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历任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苏辙与父洵、兄轼合称“三苏”,名列“唐宋八大家”。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创作,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淡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不可没”。工古文,尤擅议论。其诗亦类其文,不事驰骋,笔意老练,于平稳中时见浑凝,自然朴实,闲淡高雅。苏辙还有不少咏景、咏物、题画的诗,大多寄托人生感慨。晚年写有不少闲适诗,其中一些诗也表现出对朝政的不满。代表作品有《进策》《进论》《历代论》等。有《栾城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此词创作于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年)。当年四月,苏轼离京赴徐州担任知州,苏辙随兄同行。抵达徐州后,苏辙在此停留百余日,兄弟二人共度了一段难得的相聚时光。中秋佳节,二人一同泛舟赏月,得以共度一个团圆的节日。然而佳节过后,苏辙即将转赴南都(今河南淮阳)就任留守签判,遂在临别之际写下这首词。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水调歌头·徐州中秋》是一首中秋怀人兼抒离情的词,词作以兄弟久别重逢后又将分离的情境为核心,倾诉难舍之情与内心情愫,鲜活展现出苏轼、苏辙二人的深厚手足情谊。

2. 写作手法

直抒胸臆:词人开篇便直接道出与兄长分别时间之久,以中秋佳节的次数来量化分离时长,毫无保留地抒发了对兄弟聚少离多的深深怨艾与无奈之情。用典:“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运用王粲登楼的典故。王粲因战乱流寓荆州,依附刘表,心怀郁郁不得志之情,作《登楼赋》以抒怀。此处苏辙以王粲自比,担心与兄长苏轼像王粲一样,虽有才华却长期漂泊,不能实现抱负,只能相对登楼,徒增愁绪,委婉表达对未来前途的忧虑以及对兄弟相聚短暂的担忧。

3. 分段赏析

上片着重描绘了珍贵而短暂的手足相聚之情。开篇“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词人直截了当地点明与兄长分别的漫长时日,还特意以中秋佳节来计数,其中满含着对兄弟聚少离多的深切怨懑与无奈。“同泛清河古汴”本应是充满欢乐的场景,然而“船上载凉州”却从听觉层面传递出一丝悲凉;“鼓吹助清赏”让人满心欢喜,可“鸿雁起汀洲”又从视觉角度勾起了大雁南归的惆怅思绪。​下片则径直袒露诗人的内心世界。前几句,仅从宴饮中主客的穿着打扮,略微展现出人们的欢快情绪,可紧接着笔锋一转,诗人内心的真实感受便扑面而来。“素娥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明月无情,不会因人而停留。“今夜清尊对客,明夜孤帆水驿,依旧照离忧”,直接描述情事,明日即将分离;即便明月高悬,也分明映照出两地的离愁别绪,“依旧”二字用得极为精妙。最后两句,运用典故且直抒胸臆,“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王粲在荆州滞留十二年,才华不得施展,郁闷之际登楼远眺,北望家乡,心中满是乡思乡愁,从而写下《登楼赋》。后来“王粲登楼”便成了怀念故土的典故。此处,词人以此句收尾,倾诉出未来的状况:仕途茫茫,前途未卜;亲人分离,愁绪悠悠,别样深沉。原本百日在逍遥堂的欢乐手足相聚,最终却无奈迎来生离别的结局,或许这便是人生的常态。​

4. 作品点评

这首词独具魅力,立意高远,构思尽显新颖。其营造出的意境仿若清新画卷般徐徐铺展,情感与哲理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极具韵味。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余以其语过悲,乃为和之,其意以不早退为戒,以退而相从之乐为慰云。

宋苏轼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曾允元《点绛唇·一夜东风》

下一篇:宋·范仲淹《诸暨道中作》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