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ān
tíng
liǔ
·
·
zèng
zhě

朝代:宋作者:晏殊浏览量:3
jiā
zhù
西
qín
suí
shēn
huā
liǔ
shàng
dòu
jiān
xīn
ǒu
xué
niàn
shēng
diào
yǒu
shí
gāo
è
xíng
yún
shǔ
jǐn
chán
tóu
shù
xīn
qín
shù
nián
lái
wǎng
xián
jīng
dào
cán
bēi
lěng
zhì
màn
xiāo
hún
zhōng
cháng
shì
tuō
rén
ruò
yǒu
zhī
yīn
jiàn
cǎi
biàn
chàng
yáng
chūn
dāng
yán
luò
lèi
chóng
yǎn
luó
jīn

译文

我家住在西秦,开始只是靠小小的随身技艺维持生活。在吟词唱曲上别出新裁,翻新花样。我偶然学得了念奴的唱腔,声调有时高亢能遏止住行云。所得的财物不计其数。没辜负我的一番辛劳。数年来往返于咸京道上,所挣得的不过是一些剩洒冷饭。满腹心事,该向何人去诉说。若得知音赏识,我不会拒绝为他唱那些最难最高雅的歌曲。唱完一曲后我在酒宴上当众落下泪来,再次拿起罗帕掩面而泣。

逐句剖析

"家住西秦":我家住在西秦,

# 西秦:今陕西一带,古属秦国。

"赌博艺随身":开始只是靠小小的随身技艺维持生活。

# 博:众多,丰富。,赌:这里是依仗某种技艺取胜之意。博艺:指歌舞才能全面。

"花柳上、":在吟词唱曲上

# 花柳:泛指一切歌舞技巧。

"斗尖新":别出新裁,翻新花样。

# 尖新:新颖,独出心裁。,斗:竞争。

"偶学念奴声调":我偶然学得了念奴的唱腔,

# 念奴:唐代天宝年间著名歌女。

"有时高遏行云":声调有时高亢能遏止住行云。

# 高遏行云:形容歌声嘹亮,响入云霄。《列子·汤问》说古歌者秦青“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遏,止。

"蜀锦缠头无数":所得的财物不计其数。

# 缠头:演出完毕客人赠予歌女的锦帛。,蜀锦:出自蜀地的名贵丝织品。

"不负辛勤":没辜负我的一番辛劳。

# 负:辜负。

"数年来往咸京道":数年来往返于咸京道上,

# 数年来往咸京道:‘数年”二句:杜甫《赠韦左丞》诗:“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咸京:指作者被外放的秦地一带。

"残杯冷炙谩消魂":所挣得的不过是一些剩洒冷饭。

# 谩:枉,徒然。,残杯:残菜剩饭。

"衷肠事、":满腹心事,

"托何人":该向何人去诉说。

"若有知音见采":若得知音赏识,

# 采:选择,接纳。

"不辞遍唱《阳春》":我不会拒绝为他唱那些最难最高雅的歌曲。

# 阳春:即《阳春曲》,战国时楚国的高雅歌曲。

"一曲当筵落泪":唱完一曲后我在酒宴上当众落下泪来,

"重掩罗巾":再次拿起罗帕掩面而泣。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山亭柳·赠歌者》是北宋词人晏殊创作的一首赠人之作。上阕通过追忆歌女盛年时的风光景象,形成与暮年落魄的强烈反差;下阕则聚焦其容颜老去后遭受的冷遇境遇,流露出深切的同情。整首词以歌女年衰色退遭弃的悲剧命运为切入点,既揭示封建社会中无数被玩弄、遭遗弃的艺人群体的普遍心声,具有深刻的社会批判意义;又隐晦传达了作者自身被贬谪外放的愤懑之情,情感基调悲怆激越,在同类题材中独树一帜。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学家、政治家

晏殊(991~1055),北宋文学家、政治家。字同叔,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真宗景德二年(1005年),以神童召试,赐同进士出身,官至翰林学士、右庶子。仁宗朝,累官至集贤殿大学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后任河南府兼西京留守。卒谥元献。晏殊是宋代文学大家,与其子晏几道并称“二晏”,与欧阳修并称“晏欧”。晏殊的词继承了花间派的传统,擅长小令,多表现诗酒生活和悠闲情致,语言婉丽。代表作品有《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木兰花·池塘水绿风微暖》。著有《元献遗文》《珠玉词》《类要》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秋,晏殊以观文殿学士的身份出任永兴军知州。至皇祐五年(1053)秋,他又从永兴军调任河南知府,这首词便创作于这一时期。晏殊自十四岁便凭借神童之名参加科举,获皇帝特赐同进士出身,此后仕途顺遂,官至宰相。然而到了晚年,他却不敌政治风云变幻,遭逢仕途挫折,被罢免宰相之职,转而去州郡担任地方官吏。他曾到过永兴军,也就是如今陕西咸阳一带。故而有人揣测,“家住西秦”“数年来往咸京道”极有可能是他在知永兴军期间所作。彼时的晏殊已年逾六旬,被贬官多年,心中的愤懑不平难以遏制,于是便借歌者之口,抒发自己内心深处的抑郁之感。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也是一首赠人之作。全词歌女盛年时的风光景象与容颜老去后遭受的冷遇境遇的对比,抒发词人对她的无限同情。

2. 写作手法

反衬:上片是歌女回忆盛年时的情形,“花柳上,斗尖新。偶学念奴声调,有时高遏行云。蜀锦缠头无数,不负辛勤”这几句应当是她身陷失意困境时,对往昔那段得意岁月的追忆之语。每一句自负的话后面,都有一种反衬中的失意悲慨。

3. 分段赏析

上阙"家住西秦,赌博艺随身"展现出歌女以方言自陈身世的底气。此处"家住西秦"并非虚指,呼应后文"往来咸京道"的地理脉络,暗示其出身关中。两句开篇即以地域归属构建身份认同,继而以"赌博艺"三字浓缩其艺术修养——"赌"字别具匠心,既暗含技艺切磋中的博弈意识,又暗藏对世俗偏见的挑战意味。"花柳上,斗尖新"通过行业术语建构专业话语体系:"花柳"代指伎艺行当,"斗尖新"三字构成递进式竞技美学。歌女不满足于传统技艺传承,尤重创新突破,其艺术追求体现为三个维度:在已有技艺中追求新变(斗),挖掘尖端技巧(尖),创造前所未见的表现形式(新)。"偶学念奴声调"更以唐代著名歌姬作比,既彰显师承渊源,又暗示自身造诣已达行业标杆水平,"遏云"典故的化用则将声音特质升华为超凡脱俗的艺术境界。关于艺术成就的自我评价体系值得深究。"蜀锦缠头无数"表面渲染富贵气象,实则暗含艺术价值计量单位——以蜀地特产锦缎作为酬劳,见证其市场认可度。这种将艺术成果物质化的表述方式,既保留唐代伎艺行业的经济属性,又通过"不负辛勤"的因果逻辑完成价值确认。值得注意的是,此处存在双重叙事视角:表面陈述往昔辉煌,深层实为反衬当下困顿。下阕转折词"数年来往"开启时空对比的双重叙事维度。"往来咸京道"既描绘现实行踪轨迹,又隐喻在京城文化圈层中的徘徊状态。"残杯冷炙"意象群精准定位落魄文人形象:物理温度上的冷却(残杯)与社交热度的消逝(冷炙)形成通感修辞,杜甫原作的挪用强化了古今士人同病相怜的情感共鸣。值得注意的是,两组意象采用"物理空间消极性+精神空间损耗性"的复合修辞,构建出多维度的失落感。关于知遇之思的表述颇具张力。"衷肠事,托何人"以疑问句式激活读者想象空间,表面叩问知音归属,实则暗含对传统礼教束缚女性交际自由的隐晦控诉。当设想"知音见采"的理想情境时,语言系统发生戏剧性转换:由现实困境转向虚构应答,通过"阳春白雪"的曲名双关(既指曲目又喻品格),完成从生存需求到精神寄托的层级跨越。这种在市井语境中借用士大夫话语体系的策略,折射出歌女身份认同的复杂性。结句"重掩罗巾"的细节描写极具戏剧张力。流泪动作与遮掩行为的时空叠合,形成视觉与情感的双重遮蔽效果:泪水的物理存在被罗巾阻隔,现实困境在心理防御机制下被悬置。这种矛盾修辞手法恰似双重镜像,既映射歌女对残酷现实的清醒认知,又暴露其无力挣脱的心理困境。作者在此实现从第三人称客观叙述向第一人称的转换,使虚拟歌女形象承载起士人阶层的集体焦虑。

4. 作品点评

在《珠玉词》的词作序列中,这首作品以独特的艺术风貌独树一帜。若从内容维度观之,其突破性尤为显著。全篇彻底摆脱了传统词作对宴饮酬唱的沉迷、男女离思的伤怀以及自然风物的雕琢,转而聚焦于歌女群体被社会践踏的悲惨际遇。这种对底层女性命运的深切观照,不仅突破了《珠玉词》固有的审美范式,更赋予作品超越时代的精神内核——在温婉雅致的表象下,蕴含着对封建制度摧残人性的深刻揭露。从艺术风格层面解析,作品展现出与前作截然不同的审美取向。作者刻意规避了惯用的雍容气度与闲雅格调,以激昂悲怆的笔触直击现实。与白居易《琵琶行》中"江州司马青衫湿"的明示痛感不同,词人巧妙运用借喻手法,通过歌女之酒杯映照自身郁结。这种"以歌者之酒浇胸中块垒"的表达,虽未如白诗般直白宣泄,却更显含蓄深沉——词中的悲怆已超越个体际遇,升华为文人面对仕途坎坷时特有的精神投射。值得注意的是,此词标题"赠歌者"的特殊性。在晏殊以"无题"为常态的词创作中,这个具象化的命名本身即构成反叛。词作既未沿袭传统赠答诗直抒胸臆的模式,亦区别于单纯的代言体创作。作者通过虚构的"赠歌"情境,构建起情感传递的缓冲带:既保持文人雅士与风尘女子的空间疏离,又在隐喻层面实现精神同构。这种"曲折表意"的手法,恰恰印证了晏殊作为理性词人的艺术特质——他始终保持着贵族文人对情感表达的节制性,即便在直抒愤懑时,依然维持着词体特有的含蓄蕴藉。全篇通过题材开拓、风格嬗变与标题特异的三重突破,展现出晏殊词风中极为罕见的悲怆底色。这不仅为《珠玉词》带来新的阐释维度,更揭示了北宋士大夫面对政治挫折时独特的抒情策略:他们往往将个体遭遇升华为对弱势群体的命运观照,在保持词体雅正传统的同时,完成对现实苦难的精神超越。这种艺术选择,既源于词体自身的审美规范,也折射出宋代士人面对科举挫折与官场浮沉时特有的心理机制。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此词慷慨激越,所谓借他人酒杯,浇胸中块垒者也。

近代郑骞《词选》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苏轼《屈原塔》

下一篇:宋·陆游《诉衷情·青衫初入九重城》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