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uán

朝代:宋作者:苏轼浏览量:3
chǔ
rén
bēi
yuán
qiān
zǎi
wèi
xiē
jīng
hún
piāo
chù
lǎo
kōng
gěng
zhì
jīn
cāng
jiāng
shàng
tóu
fàn
jiù
fēng
chéng
jìng
āi
jiào
chǔ
shān
liè
yuán
zhuàng
shì
jiù
shèn
liè
shì
ān
zhī
juàn
juàn
rěn
jué
nán
bīn
jiù
shǔ
chǔ
shān
shàng
yǒu
yīng
shì
fèng
rén
kǒng
jiù
lún
miè
shì
suī
píng
qiè
rén
shuí
jiào
kǎo
zhé
míng
shēng
shí
qióng
guì
zàn
zhī
suǒ
chí
jié

译文

楚地的人都为屈原感到悲哀,这种情感千百年来一直没有停止。他的精神魂魄飘到了什么地方,只留父老在哽咽哭泣。直到今天,在仓绿色的江流上,人们还投下饭食拯救饥饿的鱼龟虾蟹不让它们吃屈原的尸体。遗留下来的风俗成了比赛划龙舟,人们哀叫的声音甚至要把楚地的山震裂。屈原是古时的豪迈之人,当时慷慨赴死的意图非常强烈。世上的俗人怎么能知道他这种想法呢,都以为屈原恋恋不舍,不愿意与这个世间告别。南宾县之前属于楚地,山上有留下来的古塔。这塔应该是侍奉佛祖的僧人,担心屈原的精魂就要消散,所以修建的。这件事虽然没有凭据,但这份心意已经很真切了。古往今来的人有谁是不死的,没有必要去比较是到底是长寿好还是死亡好。真正能够流传下来的是人的名声,而身份财富只是短暂的荣盛。屈原正是知道这个道理,所以即使是死也要保持自己的气节与节操。

逐句剖析

"楚人悲屈原":楚地的人都为屈原感到悲哀,

# 屈原: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生于公元前340年,死于公元前278年,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相传于农历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自尽。,楚:楚国,楚地,如今的湖南湖北一带,也泛指南方。

"千载意未歇":这种情感千百年来一直没有停止。

# 歇:停止,休止。《说文》:歇,息也。

"精魂飘何处":他的精神魂魄飘到了什么地方,

# 精魂:精神魂魄。

"父老空哽咽":只留父老在哽咽哭泣。

# 哽咽:哭时不能痛快地出声。

"至今沧江上":直到今天,在仓绿色的江流上,

# 沧江:泛指江河,江流,因为水为苍色,所以称“沧江”。沧,水深绿色,通“苍”。

"投饭救饥渴":人们还投下饭食拯救饥饿的鱼龟虾蟹不让它们吃屈原的尸体。

# 饥渴:饥饿的鱼龟虾蟹,属偏义复词,特指“饥”。,投饭:投下饭食喂河里的生物让它们吃饱了就不在吃屈原的遗体。古时荆楚之人有在农历五月初五将煮好的糯米饭和蒸好的粽糕投入江中祭祀屈原的习俗。

"遗风成竞渡":遗留下来的风俗成了比赛划龙舟,

# 竞渡:楚地风俗,每年端午节赛龙舟,以纪念屈原。

"哀叫楚山裂":人们哀叫的声音甚至要把楚地的山震裂。

"屈原古壮士":屈原是古时的豪迈之人,

"就死意甚烈":当时慷慨赴死的意图非常强烈。

# 就死:赴死。就,即也。

"世俗安得知":世上的俗人怎么能知道他这种想法呢,

# 世俗:指当代一般人,多含平常、凡庸的意思。

"眷眷不忍决":都以为屈原恋恋不舍,不愿意与这个世间告别。

# 决:别也。,眷眷:依恋反顾貌,带不舍之意

"南宾旧属楚":南宾县之前属于楚地,

# 南宾:忠州南宾县,如今的四川丰都。当时诗人侍父入京做官,途经此地。

"山上有遗塔":山上有留下来的古塔。

"应是奉佛人":这塔应该是侍奉佛祖的僧人,

"恐子就沦灭":担心屈原的精魂就要消散,所以修建的。

# 沦灭:消亡,消失。沦,沉没。,子:指屈原,屈原的精魂。

"此事虽无凭":这件事虽然没有凭据,

# 此事:指诗人猜测造塔原因这件事。

"此意固已切":但这份心意已经很真切了。

"古人谁不死":古往今来的人有谁是不死的,

"何必较考折":没有必要去比较是到底是长寿好还是死亡好。

# 折:断,这里指死亡,短命。,考:老,长寿。,较:比较。

"名声实无穷":真正能够流传下来的是人的名声,

"富贵亦暂热":而身份财富只是短暂的荣盛。

"大夫知此理":屈原正是知道这个道理,

# 大夫:指屈原,屈原曾受楚怀王信任担任三闾大夫。

"所以持死节":所以即使是死也要保持自己的气节与节操。

# 死节:为了保全气节、节操赴死。《楚辞九章》:或忠信而死节兮。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屈原塔》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在嘉祐四年(1059年)丁忧结束后,举家迁往汴京途中经过忠州时所作的一首诗。苏轼在《屈原塔》中运用了全诗运用白描、夸张、推理、反衬等多种艺术手法,使诗歌情感丰富、意境深远。尾段诗人以“古人谁不死,何必较考折”的豁达态度,表达了自己对人生和死亡的看法。同时,他也以“名声实无穷,富贵亦暂热”的深刻见解,揭示了名利与名声的短暂与永恒之间的对比。最后,诗人以“大夫知此理,所以持死节”作为结尾,再次强调了屈原的高尚品质和诗人的敬仰之情。这首诗不仅是对屈原的颂扬和敬仰,更是苏轼个人情感与人生哲学的深刻体现。它告诉我们,无论身处何种逆境,都要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坚守自己的信仰和理想,追求永恒的名声和精神的伟大。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屈原塔》是由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所写。苏轼在宋仁宗嘉祐四年(1059)冬季,随父入京途经忠州南宾县时,发现此地建有屈原塔,深感屈原高洁品性被后人尊崇,于是写下此诗以表敬意。苏轼在创作此诗前,已进士及第,正处于青年才俊、意气风发的时期。他随父入京途中,被屈原塔吸引,深入了解屈原事迹后,深受触动,进而写下这首五言古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屈原塔》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咏史怀古诗。它介绍了苏轼在北宋嘉祐四年丁忧结束后,举家迁往汴京途经忠州时的所见所感;描绘了屈原持志高洁的崇高形象,以及苏轼对此的无限景仰之情;体现了苏轼身处逆境仍保持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对未来充满希望的情感;营造了既庄重又富有哲理意味的诗歌氛围;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和对高尚人格的赞美。

2. 写作手法

白描:诗人通过简洁明快的语言,直接描绘了楚地父老对屈原的深深怀念和悲痛之情,如“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精魂飘何处,父老空哽咽。”这些句子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深情地传达了人们的哀思。夸张:诗中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来增强表达效果,如“哀叫楚山裂”,通过夸张的声音描写,表达了划龙舟时人们对屈原的深切怀念和悲痛之情,同时也展现了屈原精神对后人的深远影响。反衬:以虚衬实,诗人通过对比世俗之人与屈原的不同追求,来反衬屈原的高尚品质。如“世俗安得知,眷眷不忍决”与“大夫知此理,所以持死节”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屈原为了理想节操而宁死不屈的精神。借古抒怀:整首诗借对屈原的怀念和敬仰之情,抒发了诗人自己的志节追求和对人生的思考。诗人通过对屈原精神的赞美,表达了自己对未来志节的追求和人生道路的选择。间接抒情:寓情于景,诗人将深情寓于对景物的描写之中,如“至今沧江上,投饭救饥渴。遗风成竞渡”,通过描写楚地人们纪念屈原的习俗,表达了对屈原的怀念和敬仰之情。

3. 分段赏析

第一段诗人于笔下满含悲怆,借楚地百姓对屈原那深沉且悠长的追思,抒发出对这位伟大爱国诗人的崇高敬意。“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此句尽显楚地百姓千年不绝的悲痛与怀念。“精魂飘何处,父老空哽咽”,“精魂”二字,是对屈原高尚灵魂的由衷赞美,饱含着诗人对屈原精神的无尽尊崇;“空哽咽”既生动展现出当地百姓对屈原的热爱之深,也深刻流露出诗人自身的情感波澜。“至今沧江上,投饭救饥渴。遗风成竞渡,哀叫楚山裂”,诗人继续铺陈楚地人民纪念屈原的场景,除却历经千年的端午节投食江水习俗,还融入了新的发展与内涵。“竞渡”之景,一方面映照出屈原精神对后世爱国情结的深远滋养,另一方面也昭示着爱国情感的传承,已然注入了崭新的内容与形式。“哀叫”,是诗人情感的自然流露,意在抒发对屈原以身殉国之举的沉痛哀伤,故而将划龙舟时人们的呐喊声喻为“哀叫”。“楚山裂”运用极度夸张的手法,大力赞美屈原精神给予后人的强大力量。相较于楚地端午节投饭的习俗,更能深深触动年轻诗人苏轼灵魂的,还是屈原那深入骨髓、震撼人心的精神品格。所以,在诗人的笔触之下,真正的祭祀与追怀,实则更像是一场庄重肃穆的“仪式”,并且这场“仪式”伴随着“悲”“哽咽”“哀叫”等浓烈且深沉的情感,绝非仅仅是形式上的追思。第二段“屈原古壮士,就死意甚烈”,诗人笔锋陡转,以直白而有力的语句抒发对屈原以身殉国之举的深刻理解,并借此表达自己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意甚烈”既是诗人对屈原精神的极力赞誉,也是对自身精神境界的一种期许与鞭策。“世俗安得知,眷眷不忍决”,运用反衬的笔法,以世俗之人的浅薄与世俗观念,反衬出屈原精神的高大、伟岸与纯粹,展现出屈原超脱世俗的崇高品格。“南宾旧属楚,山上有遗塔。应是奉佛人,恐子就沦灭”,诗人大胆推测“屈原塔”的来历,从“应是”一词可看出其合理推测之意,意在表明在楚地百姓的心目中,屈原就是他们心中至高无上的偶像,是如同“佛”一般神圣的存在,是百姓心中永恒的精神寄托。第三段“此事虽无凭,此意固已切。古人谁不死,何必较考折”,诗人对自己的推测给予了一个合情合理的解释,展现出一种豁达而又深邃的思考,不拘泥于琐碎的考证,而是着眼于精神层面的感悟。“名声实无穷,富贵亦暂热。大夫知此理,所以持死节”,诗人再次运用反衬手法,以富贵之短暂与名声之永恒作对比,强化议论的深度与力度,以此赞美屈原不苟求富贵、执着追求理想节操的精神。“所以”一词,运用严密的逻辑推理与分析,得出结论:正因为在坚持名节的问题上,屈原为人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所以,一千多年来,人们才对他怀有如此深厚而真挚的怀念与追思之情,“至今沧江上”的种种纪念活动便是明证。

4. 作品点评

《屈原塔》深情描绘了楚地百姓对屈原的深厚情感与崇拜,透过千年的习俗与传说,展现了屈原精神的不朽。诗人借此表达了自己对屈子精神的深刻理解与敬仰,明确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取向——效仿屈原,坚守节操,追求真理,以期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不灭的印记。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渴”字添出趁韵。“遗风”二句亦不自然。结四句将屈原说作好名,语病不小。若节去“至今”四句及此四句,转觉完美。

清纪昀《纪评苏诗》

# (“南宾”四句)完全证据,若实有其事者然。凡公随手起波,必于随手抹,到处推进一层。此终其身用笔如一辙也,而其法初见于此。亦犹曲工必送足五六上而后回至四合,工中有天籁存焉,不可强也。

清王文诰《苏轼诗集》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陈与义《咏牡丹》

下一篇:宋·晏殊《山亭柳·赠歌者》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