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ǒng
dān

朝代:宋作者:陈与义浏览量:3
chén
hàn
guān
shí
nián
luò
màn
màn
qīng
dūn
pàn
lóng
zhōng
dōng
fēng
kàn
dān

译文

自从金人的铁蹄踏碎了祖国的河山,十年了,回望故乡洛阳,路是那么的漫长。岁月使我变得衰老不堪,流落在青墩溪畔,只能孤独伫立春风中,默默凝望盛开的牡丹。

逐句剖析

"一自胡尘入汉关":自从金人的铁蹄踏碎了祖国的河山,

# 入汉关:指入侵中原。,胡尘:指金兵。,一自:自从。

"十年伊洛路漫漫":十年了,回望故乡洛阳,路是那么的漫长。

# 伊洛:河南的伊水和洛水。,十年:从靖康二年(1126)金兵攻陷汴京到诗人作此诗时整整十年。

"青墩溪畔龙钟客":岁月使我变得衰老不堪,流落在青墩溪畔,

# 龙钟:年老体衰,行动不便的样子,诗人自指。时诗人四十七岁,却有老态之感。,青墩:在今浙江桐乡,当时诗人所居处。

"独立东风看牡丹":只能孤独伫立春风中,默默凝望盛开的牡丹。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咏牡丹》是南宋诗人陈与义写的一首七言绝句。陈与义的故乡洛阳,曾作为北宋的西京,向来以盛产牡丹而闻名遐迩。彼时,他年事已高、身体衰弱,家乡却依旧沦陷于敌手,漂泊异乡的他偶然见到牡丹,往昔记忆与当下境遇交织碰撞,不禁心潮澎湃,遂挥笔写下这首诗。开篇首句以“一自”起势,紧接着第二句提及“十年”“入汉关”“路漫漫”,时空交错,深切地描绘出他离开家乡之久,路途之遥,期间饱含的颠沛流离与思念故土之情不言而喻。第三句聚焦当下,呈现出一位“龙钟客”孤独地站在他乡“青墩溪畔”的落寞身影,尽显漂泊无依之感。直至末句“独立东风看牡丹”,画面定格,言有尽而意无穷。整首诗看似在写景、咏物,实则将诗人深沉炽热的爱国情怀与浓浓的思乡情愫,毫无保留地融入每一字、每一句之中。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两宋之交诗人,“诗俊”

陈与义(1090~1138?),北宋末、南宋初诗人。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今属河南)人。政和上舍及第,南宋初官至参知政事。陈与义诗尊杜甫,也推重苏轼、黄庭坚和陈师道,被元方回尊为江西诗派“三宗”之一,也被称之为“诗俊”,是当时“洛阳八俊”之一。其擅长填词,前期受黄庭坚、陈师道影响亦甚深,诗作风格清新明快,但题材较窄,以题画咏物写景为主。南渡后,陈与义身经乱离,感时抚事,诗风沉郁悲壮,忧国伤时,不少作品寄托了深厚的家国之感。代表作品有《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夏日集葆真池上》《春日二首》等。著有《简斋集》《无住词》。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公元1136年(绍兴六年),陈与义因病告退,获授显谟阁直学士一职,提举江州太平观,遂寓居浙江桐乡。陈与义出身洛阳,那是一座以牡丹名动天下的古都。彼时,他目睹眼前牡丹绚烂绽放,念及故乡,更因时局动荡、山河破碎,往昔繁华与当下战乱形成鲜明对比,不禁触动伤时忧国的情思,挥笔写下这首诗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咏物抒情诗。描绘了眼前牡丹盛开的绚丽景象,介绍了作者陈与义因病告退、寓居浙江桐乡的背景,体现了他身为洛阳人对故乡的思念,表达了因见牡丹花开而勾起的伤时忧国的深沉情感。

2. 分段赏析

前两句“一自胡尘入汉关,十年伊洛路漫漫”,寥寥数字,却勾勒出一幅山河破碎、身世飘零的沧桑图景。金兵铁蹄践踏汴京,自此一晃十年已过,陈与义被迫流落异乡,四处漂泊、居无定所。“路漫漫”三字意蕴深沉,其间交织着诗人复杂而沉痛的心境:既饱含对国运衰微、中原大地惨遭沦陷的悲愤,往昔繁花似锦的洛阳城,如今已沦为敌占区,那心心念念的故园牡丹,再难有机会亲赏;又满是对家国破碎的切肤之痛,有家难回,亲眷离散,无尽的思念只能深埋心底;更有着对个人前途的迷茫与怅惘,在这乱世之中,不知何处才是归宿,未来一片黯淡无光。后两句“青墩溪畔龙钟客,独立东风看牡丹”,笔锋一转,将画面聚焦于当下。此时的诗人已是暮年,老态龙钟、步履蹒跚,独自伫立在桐乡青墩溪边,静静凝视着眼前的牡丹。看似平淡的场景,却饱含无尽余韵,含蓄深沉。他久久不愿离去,显然并非单纯沉醉于牡丹的娇艳,更深层次的是借花怀旧。所怀之事,正是前文“路漫漫”所承载的家国之痛、身世之悲、前途之忧。直至诗末二字才点明“牡丹”,恰似画龙点睛,让此前奔涌的情感找到了宣泄的出口,有了依归。至此,读者方能恍然大悟,原来诗中的怀旧情愫,皆因这独立赏花之举而生,若论及诗的构思,末句引发的情感源头实应置于开篇之首,如此回环往复,更添凄凉悲伤之意,于无声处尽显深情。

3. 作品点评

在这首诗中,诗人看似只是描绘春日里独自赏青墩牡丹的情景,实则内藏深沉情思。他心底一直渴盼着能重回故乡,再度观赏那闻名天下的洛阳牡丹,可时光匆匆流逝,如今自己已垂垂老矣,身体与心境不复当年。眼前虽有牡丹绽放,却难掩家国破碎的现实。故土仍在敌手,归乡之路遥遥无期,诗人的希望一次次落空。借由这牡丹,他将对故乡的无尽思念如汹涌潮水般倾吐而出,其间还交织着对未来前景的绝望之感,满心悲苦如乱麻,千般愁绪萦绕不散,读来令人动容,深刻感受到那乱世中漂泊游子的切肤之痛。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释志文《西阁》

下一篇:宋·苏轼《屈原塔》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