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西一曲水通村":桥的西头有一条弯曲的河流通向村落,
# 一曲:水流弯曲处。
"岸阁浮萍绿有痕":湖水和溪流相接的岸边滞留着绿色的痕迹,那是村中平静的池塘漂流出的浮萍。
# 阁:通“搁”。放置,搁置。
"家住石湖人不到":主人家住石湖,外人很少来到这里,
"藕花多处别开门":原来荷花深处别有洞天,主人在那里开立了自己的门户。
# 别:另外,别有洞天。此句的意思为在那荷花深处,主人别有洞天的开了一个小门。,藕花:莲花。
南宋词人、音乐家
姜夔(1155?~1208),南宋词人、音乐家。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人。一生未仕,往来鄂、赣、皖、苏、浙间,与诗人词客交游,卒于杭州。姜夔精通音律,能自度曲。词喜自创新调,重格律,音节谐美,多为写景咏物及记述客游之作,感时伤事,情调较为低沉。代表作品有《扬州慢》《暗香》《疏影》等。有《白石道人歌曲》《白石道人诗集》《诗说》《绛帖平》《续书谱》等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和诗。描绘了桥西的流水蜿蜒通村,岸边楼阁下的浮萍呈现出绿色的痕迹,勾勒出一幅水乡的宁静画面。接着点明范成大居住在石湖,这里人迹稀少,居所位于藕花繁茂之处还另开一门。表达了诗人对石湖周边清幽自然景色的喜爱与赞美,同时流露出对范成大在此处闲适生活的羡慕之情。
2. 写作手法
白描:“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纯用白描手法,简洁勾勒出桥西流水通村,岸边楼阁下浮萍留痕的画面,不事雕琢,却生动展现出水乡的清幽景色。烘托:以“藕花多处别开门”,通过描写藕花盛开这一美景,烘托出范成大居所环境的清幽雅致,进一步突出其生活的闲适。同时,人迹罕至却在藕花深处开门,侧面烘托出范成大远离尘嚣的生活状态。
3. 分段赏析
《次石湖书扇韵》宛如一幅清新淡雅的水墨画,诗中描绘的画面绿水悠悠环绕,尽显清幽雅致之态。画面里,小桥横跨,曲水蜿蜒,村落错落,岸阁静立,绿萍点点,荷花摇曳,人家错落有致,院门古朴宁静,这些景物相互映衬,共同构建出一个充满诗意的世界。首句“桥西一曲水通村”,将江南水乡独有的风貌展现得淋漓尽致,诗人顺着蜿蜒的水流,由远及近,巧妙地引出范成大别墅所在方位。湖面上烟波弥漫,仿若轻纱笼罩;湖岸旁林木葱郁,枝叶交织成荫。湖水与溪流交汇处,浮萍在水面留下淡淡的绿色痕迹,诗人恰似武陵渔人凭借飘落的桃花探寻桃花源那般,借助这一抹绿痕寻到通往村落的路径,足见主人居所的幽深隐秘。“岸阁浮萍绿有痕”,时光流转,岁月变迁,过往的声名或许已随风消散,被水洗净,但岸边的楼阁亭榭依然屹立,水中的浮萍自在漂浮,野鸭悠然游弋,那无边无际的绿意始终萦绕,挥之不去。即便周遭一切都已改变,“信脚自能知旧路”,那双无数次穿梭于山水之间的脚,依然清晰记得前行的方向。“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这里的“石湖”,宛如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不仅是范成大现实中的居住之地,更是其心灵的栖息之所,是他历经尘世纷扰后修养身心的宁静港湾。这方天地,恰似范成大心中的秘密花园,外人难以探寻,唯有姜夔这位知音,沿着绿萍痕迹,穿过层层叠叠的荷花,来到门前轻叩。门“吱呀”一声开启,瞬间呈现出别样天地,原来门并未紧闭,同道之人如同归家般自在。而那些追名逐利的俗人,即便费尽心思,也难以觅得这扇通往宁静的门径。将家门开在荷花繁盛之处,既表达了对志同道合者的热忱欢迎,也委婉地拒绝了那些为利禄而来的人。石湖主人的这份深意,也只有如姜夔这般高洁清雅之人方能领会。这首诗借对石湖美景的细致描绘,高度称赞了主人超凡脱俗的品格与高雅独特的情趣。有人认为第三句中的“人”指代那些趋炎附势之辈,范成大去职归隐后,他们便不再与之往来,而范成大对此毫不在意,反而沉醉于田园生活的悠然乐趣之中。这与一生不追逐仕途、坚守自我的作者的人生理念不谋而合,进一步凸显了诗歌蕴含的高洁意境。
4. 作品点评
《次石湖书扇韵》借对石湖村居景致的细致勾勒,委婉传达出对石湖主人高尚品格的赞誉之情。诗作遣词精准、简洁洗练,以清新自然的笔触,生动勾勒出一幅充满生机的水乡画卷。诗中“家住石湖人不到”一句,引发诸多讨论。一种观点认为,这里的“人”特指那些攀附权贵、趋炎附势之徒,借此句展现范氏辞官归隐后,远离尘嚣、悠然享受田园生活的心境,这与作者一生淡泊名利、拒绝入仕的追求相呼应;而另一种看法则主张,“人”在此处为泛指,主要是为了凸显石湖环境的清幽静谧。这种解读上的多样性,不仅为诗歌增添了丰富的层次,更彰显出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上一篇:宋·黄庭坚《淮阴侯》
下一篇:宋·陈允平《竹枝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