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生沈鸷非悍勇":韩信为人深沉勇猛,并非只是那种鲁莽的悍勇,
"笑出胯下良自重":他能笑着从别人胯下钻过去,实在是因为他看重自己的志向和未来。
"滕公不斩世未知":如果滕公(夏侯婴)当时把韩信杀了,那么韩信的才能就不会被世人所知,
"萧相自追王始用":幸好萧何亲自去追回韩信,汉王才开始重用他。
"成安书生自圣贤":成安君(陈馀)自认为自己是圣贤之人,
"左仁右圣兵在咽":讲究仁义道德,但在战争中却因此陷入困境。
# 左仁右圣:原校:《精华》作义。
"万人背水亦书意":韩信率领万人背水列阵,这也是符合兵法之意的(背水一战激发士兵斗志),
"独驱市井收万全":他独自指挥着由市井之人组成的军队,却能取得全面的胜利。
"功成广武坐东向":韩信在广武立下战功后,坐在东边(以显示其地位),
"人言将军真汉将":人们都说将军真是汉朝的名将啊。
"兔死狗烹姑置之":韩信功成后却被像烹杀兔子后的狗一样对待(指被杀害),暂且放下不说,
"此事已足千年垂":他的这件事已经足以流传千年了。
"君不见丞相商君用秦国":你难道没看到丞相商鞅被秦国重用,
"平生赵良头雪白":就像赵良(曾劝商鞅功成身退)一生为他担忧,头发都变白了。
# 平生赵良头雪白:原注:分宁本云按㽦注载蜀本云:韩生沈鸷非悍勇,俛身跨下真自重。滕公不斩人未知,萧相自追王始用。从来儒者溺所闻,奇兵果斩成安君。功成千金购降虏,东面置坐师广武。军前定策收万全,燕齐争下如风旋。虽云晚计大疏略,此事已足垂千年。君不见秦丞相、卫公子,立法治秦薄如纸。法行投鼠不忌器,乃是天资少恩尔。白头故人一赵良,忠言过耳弃路傍。吾固知功名成败不足据,直观古人用心处。王直方立之云:元丰初,山谷过下邳淮阴庙作以示,孙莘老言其太过,无含蓄。山谷然之,遂改今诗。
北宋诗人、书法家,江西诗派开创者
黄庭坚(1045~1105),北宋诗人、书法家。字鲁直,号山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治平进士,以校书郎为《神宗实录》检讨官,迁著作佐郎。后以修实录不实的罪名,遭到贬谪。黄庭坚是“苏门四学士”之一,与苏轼并称“苏黄”,与苏轼、米芾、蔡襄被称为“北宋书法四大家”。其诗多写个人日常生活,部分作品反映社会现实和民间疾苦。在艺术形式方面,讲究修辞造句,追求奇拗瘦硬的风格。论诗标榜杜甫,尤重其夔州诗,提倡“无一字无来处”和“点铁成金”。在宋代影响颇大,开创了江西诗派,被元代方回尊为江西诗派“三宗”之首。其词与秦观并称,有“秦七黄九”之誉,以清新洒脱见长,时有豪迈气象。代表作品有《登快阁》《秋思寄子由》《流民叹》等,词集有《山谷词》。
1. 写作手法
用典:诗中多处运用与韩信相关的典故,“笑出胯下”(胯下之辱的典故)、“滕公不斩”(夏侯婴救韩信的典故)、“萧相自追”(萧何月下追韩信的典故)、“万人背水”(背水一战的典故),通过这些典故,生动地展现了韩信的生平经历和军事才能,使诗歌内容更加丰富,富有历史文化内涵。对比:“功成广武坐东向,人言将军真汉将。兔死狗烹姑置之,此事已足千年垂”,将韩信的军事才能和他最终“兔死狗烹”的命运进行对比,突出了命运的无常和残酷,引发读者对历史兴衰和功臣命运的思考。借古讽今:以韩信和商鞅等历史上功臣的命运为例,暗示北宋时期可能存在的类似问题,对现实进行一定的讽喻,表达了诗人对功臣命运的关注和对社会现象的思考。
2. 分段赏析
“韩生沈鸷非悍勇,笑出胯下良自重。滕公不斩世未知,萧相自追王始用”:诗的前四句介绍了韩信的性格特点和发迹的关键事件。首句指出韩信深沉勇猛,能忍受胯下之辱是因为他有远大志向,看重自己。接着说明如果不是滕公不杀他,韩信可能就默默无闻了,而萧何亲自追韩信回来,才使得韩信被汉王重用,为后文进一步描述韩信的才能和命运做了铺垫。“成安书生自圣贤,左仁右圣兵在咽。万人背水亦书意,独驱市井收万全”:中间四句着重描写韩信的军事才能。“成安书生自圣贤”等句写韩信对兵法的理解和运用,“万人背水亦书意”以背水一战为例,体现他能灵活运用兵法,即使带领的是市井之兵也能取得全面胜利,突出了他卓越的军事指挥能力。“功成广武坐东向,人言将军真汉将。兔死狗烹姑置之,此事已足千年垂”:这四句先赞扬了韩信在功成后的威望,人们都称他为真正的汉将,接着笔锋一转,感慨韩信功成后却遭遇兔死狗烹的悲惨命运,这种命运的变化令人叹息,且这一事件流传千年,引发人们的思考。“君不见丞相商君用秦国,平生赵良头雪白”:最后两句以商鞅在秦国被重用但最终命运悲惨的例子,进一步强调了历史上功臣命运的相似性,深化了诗歌对功臣命运这一主题的探讨。
上一篇:宋·梅尧臣《淮阴侯》
下一篇:宋·姜夔《次石湖书扇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