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前学六韬":三十年前我就熟读了兵书《六韬》,
# 六韬:古代兵书名。传说为周朝吕尚(即太公望)所作。实为汉人依托。全书分《文韬》、《武韬》、《龙韬》、《虎韬》、《豹韬》、《犬韬》六部分,故称《六韬》。
"英名常得预时髦":我的名字也经常在当代俊杰中出现。
# 时髦:指一时的杰出人物。
"曾因国难披金甲":曾经为了勇赴国难,我披上铠甲,
# 金甲:战场上用作护身的盔甲,这里指代戎马生涯。
"不为家贫卖宝刀":即便家里贫困,也不愿卖掉心爱的宝刀。
# 卖宝刀:《汉书·龚遂传》载,龚遂见齐人好游侠,不事稼穑,于是“劝民务农桑……民有带持刀剑者,使卖剑买牛,卖刀买犊。”这里反用其意,表示自己不愿卖刀,仍盼为国再立新功。,不:《宋史》作耻。
"臂健尚嫌弓力软":而今我臂力尚且强健,还嫌弓弦弹力疲软,
# 弓力:弓的张力。,臂健:膀臂强健,形容力气很大,不服老阵云战地的云气这里含有战阵之意。
"眼明犹识阵云高":眼睛明亮,仍能看得清战地上高飘的烟云。
# 阵云:战地烟云。
"庭前昨夜秋风起":昨天夜里庭院前颳起秋风,
# 秋风起:比喻上阵杀敌的时刻。古时作战常常选择在秋天所谓“沙场秋点兵”即指此而言。
"羞睹盘花旧战袍":羞看这带有团团花纹的旧战袍。
# 盘花:战袍上的团状花纹。,睹:一作见。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咏怀抒志诗。此诗抒写了诗人身为将领却饱受压抑、难以施展抱负、无法建功立业的满腔苦闷,字里行间跃然浮现出一位虽年事渐高,却依旧壮心不已、渴望为国再立新功的老将形象。与此同时,诗作也微妙而深刻地映照出宋朝建国之后,最高统治者对武将心存猜忌、推行重文抑武政策的真实历史情境。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尾联借“庭前昨夜秋风起”的秋景描写,营造出一种萧瑟、凄凉的氛围,衬托出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借景抒情,委婉地倾诉心曲。虚实相生:“臂健尚嫌弓力软,眼明犹识阵云高”以身体状态(臂健、眼明)与军事能力(弓力、阵云)对应,虚实结合,塑造老当益壮的武将形象。细节描写:颈联“臂健尚嫌弓力软,眼明犹识阵云高”通过描写自己臂力强健仍嫌弓力软、目光敏锐能识阵云高等细节,展现自身虽年老但武艺、韬略不减,使老当益壮的形象更加生动具体。对比:颔联将“国难当头披金甲驰骋沙场”与“国泰民安因家贫不卖宝刀”两种不同情境进行对比,突出诗人无论何时都不忘保家卫国的情怀
3. 分段赏析
首联“三十年前学六韬,英名常得预时髦”开篇便将时光回溯至诗人的青年岁月,字里行间洋溢着自豪之感:“三十年前学六韬,英名常得预时髦。”彼时,曹翰正值少年,心怀鸿鹄之志,勤奋好学、孜孜以求,一心扑在《六韬》兵书的研读之中,对兵法谋略融会贯通,满心期待着投身军旅、为国建功立业。凭借着对军事的精通、对战略的深谙,他的英名得以与当时的众多俊杰齐名。“常得”二字,精准地勾勒出诗人内心深处的自信、自慰与自豪之情。这一联起笔自然、平实,为全诗后续的铺叙与议论奠定了良好的开端。颔联“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承接首联之意,更进一步升华,成为流传一时的千古名联:“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此联被载入《宋史·曹翰传》,还曾得到宋太宗的盛赞。其精妙之处,不仅在于对仗的工整精巧、浑然天成,更在于它以凝练之笔,生动地概括了两个截然不同的时代境遇,蕴含着深沉的感慨。在国家面临危难之时,诗人毅然披上金甲,奔赴沙场,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而当国家安定、百姓安居乐业之际,即便官俸微薄、生活清贫,他也始终舍不得卖掉那把曾陪伴自己杀敌立功的宝刀。这两句诗的言外之意在于,无论是战时还是和平年代,武器都不可或缺,战时需要武器保家卫国,和平时期也应居安思危、有备无患。颈联“臂健尚嫌弓力软,眼明犹识阵云高”转而描绘诗人当下的自身状况:“臂健尚嫌弓力软,眼明犹识阵云高。”论武艺,诗人虽已步入晚年,但身体依旧硬朗,臂力过人,骑射技艺娴熟,甚至觉得铁弓的弓力太软,难以尽情施展自己的本领;论韬略,他深谙阵法,胸中藏有万千兵机,攻防之道了如指掌。据《宋史·本传》记载,曹翰曾多次率兵征讨,大多凯旋而归,立下了赫赫战功。由此可见,这一联所描绘的并非诗人的夸大之词,而是基本符合他的实际情况,充分体现了一种老当益壮、壮心不已的精神风貌,与当年的老将廉颇、马援颇有几分相似之处。尾联“庭前昨夜秋风起,羞睹盘花旧战袍”则以委婉含蓄之辞,倾诉着诗人内心深处的复杂情感,虽心有怨言却无丝毫怒意:“庭前昨夜秋风起,羞睹盘花旧战袍。”曹翰历经三朝,堪称一代名将。在这金风瑟瑟、宛如“沙场秋点兵”的时节里,诗人却无法奔赴边疆、征讨敌寇,只能在宫中参加内宴。他低头凝视着自己旧战袍上的“盘花”,心中不禁涌起一阵惭愧之感。这里的“羞”字运用得极为精妙,生动地展现了诗人作为将军的本色以及一位老人拳拳的爱国之情,宋太宗读后为之“恻然”,也在情理之中。
4. 作品点评
整首诗充盈着激昂振奋、积极向上的豪情壮志,其展现出的精神风貌与廉颇虽年事已高却仍能跨马舞刀、尽显老当益壮之态相比,可谓不相上下。诗中那炽热浓烈的报国情怀,实在令人动容,直击人心。
# 曹翰尝平江南有功,后归环卫,数年不调。一日,内宴赋诗,翰以武人不预。乃自陈曰:“臣少亦学诗,亦乞应诏。太宗笑而许之,曰:‘卿武人,宜以刀字为韵翰援笔立进太宗览之,恻然,即自环卫骤迁数级。”
宋吴处厚《宋诗纪事》
# 翰能诗,有《玉关集》领金吾日,当直,太宗召与语曰:朕曾览卿诗,有“曾因国难披金甲,耻为家贫卖宝刀他日燕山摩峭壁,定应先勒大名曹。颇佳,朕每爱之。”翰因叩谢。
宋释文莹《玉壶清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