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nèi
yàn
fèng
zhào
zuò

朝代:宋作者:曹翰浏览量:3
sān
shí
nián
qián
xué
liù
tāo
yīng
míng
cháng
shí
máo
céng
yīn
guó
nàn
jīn
jiǎ
wèi
jiā
pín
mài
bǎo
dāo
jiàn
shàng
xián
gōng
ruǎn
yǎn
míng
yóu
shí
zhèn
yún
gāo
tíng
qián
zuó
qiū
fēng
xiū
pán
huā
jiù
zhàn
páo

译文

三十年前我就熟读了兵书《六韬》,我的名字也经常在当代俊杰中出现。曾经为了勇赴国难,我披上铠甲,即便家里贫困,也不愿卖掉心爱的宝刀。而今我臂力尚且强健,还嫌弓弦弹力疲软,眼睛明亮,仍能看得清战地上高飘的烟云。昨天夜里庭院前颳起秋风,羞看这带有团团花纹的旧战袍。

逐句剖析

"三十年前学六韬":三十年前我就熟读了兵书《六韬》,

# 六韬:古代兵书名。传说为周朝吕尚(即太公望)所作。实为汉人依托。全书分《文韬》、《武韬》、《龙韬》、《虎韬》、《豹韬》、《犬韬》六部分,故称《六韬》。

"英名常得预时髦":我的名字也经常在当代俊杰中出现。

# 时髦:指一时的杰出人物。

"曾因国难披金甲":曾经为了勇赴国难,我披上铠甲,

# 金甲:战场上用作护身的盔甲,这里指代戎马生涯。

"不为家贫卖宝刀":即便家里贫困,也不愿卖掉心爱的宝刀。

# 卖宝刀:《汉书·龚遂传》载,龚遂见齐人好游侠,不事稼穑,于是“劝民务农桑……民有带持刀剑者,使卖剑买牛,卖刀买犊。”这里反用其意,表示自己不愿卖刀,仍盼为国再立新功。,不:《宋史》作耻。

"臂健尚嫌弓力软":而今我臂力尚且强健,还嫌弓弦弹力疲软,

# 弓力:弓的张力。,臂健:膀臂强健,形容力气很大,不服老阵云战地的云气这里含有战阵之意。

"眼明犹识阵云高":眼睛明亮,仍能看得清战地上高飘的烟云。

# 阵云:战地烟云。

"庭前昨夜秋风起":昨天夜里庭院前颳起秋风,

# 秋风起:比喻上阵杀敌的时刻。古时作战常常选择在秋天所谓“沙场秋点兵”即指此而言。

"羞睹盘花旧战袍":羞看这带有团团花纹的旧战袍。

# 盘花:战袍上的团状花纹。,睹:一作见。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内宴奉诏作》乃北宋开国名将曹翰所作七言律诗。首联以兵书研习与声名显赫勾勒早年英姿;颔联借战甲与宝刀的意象,凸显忠勇品格与功业坚守;颈联以强健体魄与敏锐洞察力,塑造老当益壮的武将形象;尾联则借秋风战袍的细节,流露英雄失路的悲慨。全诗情感真挚浓烈,字字发自肺腑,笔力遒劲雄浑,风格豪迈奔放,对仗工稳而浑然天成,用典贴切无斧凿痕。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据《宋诗纪事》卷二引宋人吴处厚《青箱杂记》所载:曹翰随宋太祖平定江南,功勋卓著,然归朝后仅戍守禁宫,数年未得升迁。一日,宋太宗于宫中设宴款待群臣,曹翰因武官身份未获邀入席。他遂向太宗进言:“臣年少时亦曾研习诗道,今蒙圣恩设宴,恳请应诏赋诗。”太宗闻言含笑应允,道:“卿乃武将,便以‘刀’字为韵脚罢。”曹翰即席提笔,须臾间成诗一首。太宗览毕,心生恻隐,当即下令破格擢升曹翰数级官阶。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咏怀抒志诗。此诗抒写了诗人身为将领却饱受压抑、难以施展抱负、无法建功立业的满腔苦闷,字里行间跃然浮现出一位虽年事渐高,却依旧壮心不已、渴望为国再立新功的老将形象。与此同时,诗作也微妙而深刻地映照出宋朝建国之后,最高统治者对武将心存猜忌、推行重文抑武政策的真实历史情境。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尾联借“庭前昨夜秋风起”的秋景描写,营造出一种萧瑟、凄凉的氛围,衬托出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借景抒情,委婉地倾诉心曲。虚实相生:​​“臂健尚嫌弓力软,眼明犹识阵云高”以身体状态(臂健、眼明)与军事能力(弓力、阵云)对应,虚实结合,塑造老当益壮的武将形象。细节描写:颈联“臂健尚嫌弓力软,眼明犹识阵云高”通过描写自己臂力强健仍嫌弓力软、目光敏锐能识阵云高等细节,展现自身虽年老但武艺、韬略不减,使老当益壮的形象更加生动具体。对比:颔联将“国难当头披金甲驰骋沙场”与“国泰民安因家贫不卖宝刀”两种不同情境进行对比,突出诗人无论何时都不忘保家卫国的情怀

3. 分段赏析

首联“三十年前学六韬,英名常得预时髦”开篇便将时光回溯至诗人的青年岁月,字里行间洋溢着自豪之感:“三十年前学六韬,英名常得预时髦。”彼时,曹翰正值少年,心怀鸿鹄之志,勤奋好学、孜孜以求,一心扑在《六韬》兵书的研读之中,对兵法谋略融会贯通,满心期待着投身军旅、为国建功立业。凭借着对军事的精通、对战略的深谙,他的英名得以与当时的众多俊杰齐名。“常得”二字,精准地勾勒出诗人内心深处的自信、自慰与自豪之情。这一联起笔自然、平实,为全诗后续的铺叙与议论奠定了良好的开端。颔联“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承接首联之意,更进一步升华,成为流传一时的千古名联:“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此联被载入《宋史·曹翰传》,还曾得到宋太宗的盛赞。其精妙之处,不仅在于对仗的工整精巧、浑然天成,更在于它以凝练之笔,生动地概括了两个截然不同的时代境遇,蕴含着深沉的感慨。在国家面临危难之时,诗人毅然披上金甲,奔赴沙场,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而当国家安定、百姓安居乐业之际,即便官俸微薄、生活清贫,他也始终舍不得卖掉那把曾陪伴自己杀敌立功的宝刀。这两句诗的言外之意在于,无论是战时还是和平年代,武器都不可或缺,战时需要武器保家卫国,和平时期也应居安思危、有备无患。颈联“臂健尚嫌弓力软,眼明犹识阵云高”转而描绘诗人当下的自身状况:“臂健尚嫌弓力软,眼明犹识阵云高。”论武艺,诗人虽已步入晚年,但身体依旧硬朗,臂力过人,骑射技艺娴熟,甚至觉得铁弓的弓力太软,难以尽情施展自己的本领;论韬略,他深谙阵法,胸中藏有万千兵机,攻防之道了如指掌。据《宋史·本传》记载,曹翰曾多次率兵征讨,大多凯旋而归,立下了赫赫战功。由此可见,这一联所描绘的并非诗人的夸大之词,而是基本符合他的实际情况,充分体现了一种老当益壮、壮心不已的精神风貌,与当年的老将廉颇、马援颇有几分相似之处。尾联“庭前昨夜秋风起,羞睹盘花旧战袍”则以委婉含蓄之辞,倾诉着诗人内心深处的复杂情感,虽心有怨言却无丝毫怒意:“庭前昨夜秋风起,羞睹盘花旧战袍。”曹翰历经三朝,堪称一代名将。在这金风瑟瑟、宛如“沙场秋点兵”的时节里,诗人却无法奔赴边疆、征讨敌寇,只能在宫中参加内宴。他低头凝视着自己旧战袍上的“盘花”,心中不禁涌起一阵惭愧之感。这里的“羞”字运用得极为精妙,生动地展现了诗人作为将军的本色以及一位老人拳拳的爱国之情,宋太宗读后为之“恻然”,也在情理之中。

4. 作品点评

整首诗充盈着激昂振奋、积极向上的豪情壮志,其展现出的精神风貌与廉颇虽年事已高却仍能跨马舞刀、尽显老当益壮之态相比,可谓不相上下。诗中那炽热浓烈的报国情怀,实在令人动容,直击人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曹翰尝平江南有功,后归环卫,数年不调。一日,内宴赋诗,翰以武人不预。乃自陈曰:“臣少亦学诗,亦乞应诏。太宗笑而许之,曰:‘卿武人,宜以刀字为韵翰援笔立进太宗览之,恻然,即自环卫骤迁数级。”

宋吴处厚《宋诗纪事》

# 翰能诗,有《玉关集》领金吾日,当直,太宗召与语曰:朕曾览卿诗,有“曾因国难披金甲,耻为家贫卖宝刀他日燕山摩峭壁,定应先勒大名曹。颇佳,朕每爱之。”翰因叩谢。

宋释文莹《玉壶清话》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张耒《权势》

下一篇:宋·陆游《秋思》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