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势世所重":权势是世人所看重的,
"桓温役孟嘉":如桓温役使着孟嘉。
"桓公自人雄":桓温本就是人间的英雄,
"为下未足嗟":在他手下做事不值得叹息。
"颇怪蔡中郎":却奇怪蔡邕,
"为董受疵瑕":为董卓而蒙受污点。
"因之以取死":因为这件事而招致死亡,
"曾不念汉家":竟然不思念汉家朝廷。
"士固感知己":士人本来就会感念了解自己的人,
"尚安知其他":但又怎能只知这些而不顾其他。
# 他:一作它。
"搜牢则可诛":董卓“搜牢”暴行该杀,
"好邕自其佳":但蔡邕欣赏他也有他的道理。
北宋中晚期重要的文学家
张耒(1054~1114),北宋文学家。字文潜,号柯山,世称宛丘先生,楚州淮阴(今属江苏淮安市淮阴区)人。熙宁进士,曾任太常少卿等职。张耒是苏辙的弟子,与秦观、黄庭坚、晁补之并称为“苏门四学士”。他的诗多关怀现实、同情人民之作,颇受白居易、张籍影响。诗风以平易自然、流丽明快见长,很少使用硬语僻典,但部分作品琢炼不够,显得粗率质直。词作不多,今存词六首,词风柔情深婉,与秦观词相近。著有《张右史文集》《柯山词》等。
1. 分段赏析
“权势世所重,桓温役孟嘉。桓公自人雄,为下未足嗟。”这几句以桓温、孟嘉为人物形象,讲述了东晋时有权势的桓温役使孟嘉的事。语言风格朴素直白,用平实的叙述交代了两人的关系。诗人觉得桓温是有雄才大略的人,孟嘉在他手下做事,并不算失节,不值得过多指责。这里体现出在情境中,诗人对士人行为的有限包容,也为后文评价蔡邕的行为埋下了伏笔。“颇怪蔡中郎,为董受疵瑕。因之以取死,曾不念汉家。士固感知己,尚安知其他。搜牢则可诛,好邕自其佳。”这部分聚焦蔡邕和董卓,刻画了蔡邕在权势和所谓“知己”恩遇面前失节的形象。“颇怪”二字直接流露出诗人的情感,语言带有明显的批判色彩。从表达技巧来看,这里运用了对比手法,将蔡邕的行为和孟嘉进行鲜明对比,突出了蔡邕为依附董卓而不顾国家大义的错误。诗人批判蔡邕因为感念董卓的“知遇之恩”,最终惹来杀身之祸,还指出他的这种行为应当受到谴责,同时也为蔡邕本身的才华感到惋惜。这部分深刻表达了诗人对士人在权势面前背弃家国大义的谴责,强调了坚守操守的重要性。
上一篇:宋·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序》
下一篇:宋·曹翰《内宴奉诏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