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quán
shì

朝代:宋作者:张耒浏览量:3
quán
shì
shì
suǒ
zhòng
huán
wēn
mèng
jiā
huán
gōng
rén
xióng
wéi
xià
wèi
jiē
guài
cài
zhōng
láng
wèi
dǒng
shòu
xiá
yīn
zhī
zēng
niàn
hàn
jiā
shì
gǎn
zhī
shàng
ān
zhī
sōu
láo
zhū
hào
yōng
jiā

译文

权势是世人所看重的,如桓温役使着孟嘉。桓温本就是人间的英雄,在他手下做事不值得叹息。却奇怪蔡邕,为董卓而蒙受污点。因为这件事而招致死亡,竟然不思念汉家朝廷。士人本来就会感念了解自己的人,但又怎能只知这些而不顾其他。董卓“搜牢”暴行该杀,但蔡邕欣赏他也有他的道理。

逐句剖析

"权势世所重":权势是世人所看重的,

"桓温役孟嘉":如桓温役使着孟嘉。

"桓公自人雄":桓温本就是人间的英雄,

"为下未足嗟":在他手下做事不值得叹息。

"颇怪蔡中郎":却奇怪蔡邕,

"为董受疵瑕":为董卓而蒙受污点。

"因之以取死":因为这件事而招致死亡,

"曾不念汉家":竟然不思念汉家朝廷。

"士固感知己":士人本来就会感念了解自己的人,

"尚安知其他":但又怎能只知这些而不顾其他。

# 他:一作它。

"搜牢则可诛":董卓“搜牢”暴行该杀,

"好邕自其佳":但蔡邕欣赏他也有他的道理。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权势》是北宋张耒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诗中围绕“权势”展开,借历史人物故事发表议论。开篇点出世人重视权势,以桓温役使孟嘉为例;接着肯定桓温是人中豪杰,下属被役使不足为奇。随后笔锋转向蔡邕,质疑他因侍奉董卓受指责,甚至招致杀身之祸,却不为汉朝安危考虑。最后强调士人本应感念知己,何况其他,认为董卓搜刮财物该杀,但蔡邕欣赏自己原是美事。全诗通过列举桓温、蔡邕等事例,探讨权势下士人的选择,语言质朴直白,以史论理,观点鲜明。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中晚期重要的文学家

张耒(1054~1114),北宋文学家。字文潜,号柯山,世称宛丘先生,楚州淮阴(今属江苏淮安市淮阴区)人。熙宁进士,曾任太常少卿等职。张耒是苏辙的弟子,与秦观、黄庭坚、晁补之并称为“苏门四学士”。他的诗多关怀现实、同情人民之作,颇受白居易、张籍影响。诗风以平易自然、流丽明快见长,很少使用硬语僻典,但部分作品琢炼不够,显得粗率质直。词作不多,今存词六首,词风柔情深婉,与秦观词相近。著有《张右史文集》《柯山词》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权势世所重,桓温役孟嘉。桓公自人雄,为下未足嗟。”这几句以桓温、孟嘉为人物形象,讲述了东晋时有权势的桓温役使孟嘉的事。语言风格朴素直白,用平实的叙述交代了两人的关系。诗人觉得桓温是有雄才大略的人,孟嘉在他手下做事,并不算失节,不值得过多指责。这里体现出在情境中,诗人对士人行为的有限包容,也为后文评价蔡邕的行为埋下了伏笔。“颇怪蔡中郎,为董受疵瑕。因之以取死,曾不念汉家。士固感知己,尚安知其他。搜牢则可诛,好邕自其佳。”这部分聚焦蔡邕和董卓,刻画了蔡邕在权势和所谓“知己”恩遇面前失节的形象。“颇怪”二字直接流露出诗人的情感,语言带有明显的批判色彩。从表达技巧来看,这里运用了对比手法,将蔡邕的行为和孟嘉进行鲜明对比,突出了蔡邕为依附董卓而不顾国家大义的错误。诗人批判蔡邕因为感念董卓的“知遇之恩”,最终惹来杀身之祸,还指出他的这种行为应当受到谴责,同时也为蔡邕本身的才华感到惋惜。这部分深刻表达了诗人对士人在权势面前背弃家国大义的谴责,强调了坚守操守的重要性。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序》

下一篇:宋·曹翰《内宴奉诏作》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