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méi
shèng
shī

朝代:宋作者:欧阳修浏览量:3
wén
shì
wèi
shī
rén
shǎo
ér
duō
qióng
rán
zāi
gài
shì
suǒ
chuán
shī
zhě
duō
chū
qióng
rén
zhī
fán
shì
zhī
yùn
suǒ
yǒu
ér
shī
shì
zhě
duō
fàng
shān
diān
shuǐ
zhī
wài
jiàn
chóng
cǎo
fēng
yún
niǎo
shòu
zhī
zhuàng
lèi
wǎng
wǎng
tàn
guài
nèi
yǒu
yōu
gǎn
fèn
zhī
xīng
yuàn
dào
chén
guǎ
zhī
suǒ
tàn
ér
xiě
rén
qíng
zhī
nán
yán
gài
qióng
gōng
rán
fēi
shī
zhī
néng
qióng
rén
dài
qióng
zhě
ér
hòu
gōng
yǒu
méi
shèng
shào
yìn
wéi
lěi
jìn
shì
zhé
yǒu
kùn
zhōu
xiàn
fán
shí
nián
nián
jīn
shí
yóu
cóng
shū
wéi
rén
zhī
zuǒ
suǒ
fèn
xiàn
shì
jiā
wǎn
líng
yòu
shī
wèi
tóng
zi
chū
jīng
zhǎng
lǎo
zhǎng
xué
liù
jīng
rén
zhī
shuō
wéi
wén
zhāng
jiǎn
chún
cuì
qiú
gǒu
yuè
shì
shì
zhī
rén
zhī
shī
ér
rán
shí
xián
shī
zhě
qiú
zhī
shèng
shèng
zhì
zhě
shī
ér
zhī
píng
shēng
suǒ
zuò
shī
yóu
duō
shì
zhī
zhī
ér
wèi
yǒu
jiàn
shàng
zhě
wáng
wén
kāng
gōng
cháng
jiàn
ér
tàn
yuē
:“
:“
èr
bǎi
nián
zuò
!”
!”
suī
zhī
zhī
shēn
guǒ
jiàn
ruò
shǐ
使
xìng
de
yòng
cháo
tíng
zuò
wéi
sòng
yǒng
sòng
zhī
gōng
jiàn
zhī
qīng
miào
ér
zhuī
shāng
zhōu
sòng
zhī
zuò
zhě
wěi
nài
shǐ
使
lǎo
zhì
ér
wèi
qióng
zhě
zhī
shī
nǎi
chóng
lèi
chóu
gǎn
tàn
zhī
yán
shì
gōng
zhī
qióng
zhī
jiǔ
ér
jiāng
lǎo
zāi
shèng
shī
duō
shōu
shí
zhī
xiōng
zi
xiè
jǐng
chū
duō
ér
shī
luò
yáng
zhì
xīng
lái
suǒ
zuò
wèi
shí
juǎn
cháng
shì
shèng
shī
ér
huàn
néng
jìn
zhī
xiè
shì
zhī
néng
lèi
zhé
ér
cáng
zhī
hòu
shí
nián
shèng
jīng
shī
ér
míng
zhī
yīn
suǒ
jiā
gǎo
稿
qiān
piān
bìng
jiù
suǒ
cáng
duō
yóu
zhě
liù
bǎi
shí
piān
wèi
shí
juǎn
shèng
shī
lùn
zhī
xiáng
yún
líng
ōu
yáng
xiū

译文

我听到世人常说:诗人仕途畅达的少,困厄的多,难道真是这样吗?概是由于世上所流传的诗歌,多出于古代困厄之士的笔下吧。大凡胸藏才智,而又不能充分施展于世的士人,都喜爱到山头水边去放浪形骸,看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等事物,往往探究它们的奇特怪异之处,内心有着忧愁感慨愤激的郁积,这些情感化为诗兴,即寄托在怨恨讽刺之中,道出了逐臣寡妇的慨叹,而写出了人所难于言传的感受来。大概越困厄就越能写得工巧。如此说来,并非写诗使人穷困潦倒,大概是穷困潦倒后才能写出好诗来。我的朋友梅圣俞,年轻时由于荫袭补为下级官吏,屡次考进士,总是遭到主考部门的压制,在地方上,困厄了十多年。年已五十了,还要靠别人下聘书,去当人家的办事员。郁积着自己的才能智慧,不能在事业上充分地表现出来。他家乡在宛陵,幼年时就学习诗歌,从他还是个孩童时起,写出诗句来就已使得父老长辈惊异了。等到长大,学习了六经仁义的学问,他写出的文章,简古纯正,不希求苟且取悦于世人,因此世人只知道他会写诗罢了。然而当时人不论贤愚,谈论诗歌必然会向圣俞请教;圣俞也把自己不得志的地方,。喜欢通过诗歌来发泄,因此他平时所写的东西,其中诗歌就特别多。社会上已经知道他了,却没有人向朝廷推荐他。从前王文康公曾看到他的诗作,慨叹地说:“二百年没有这样的作品了!”虽然对他了解很深,可还是没有加以推荐。假使他有幸得到朝廷的任用,写出如《诗经》中雅、颂那样的作品,来歌颂大宋的功业恩德,献给宗庙,使他类似于商颂、周颂、鲁颂等作者,难道不是很壮伟的吗?可惜他到老也不得志,只能写困厄者的诗歌,白白地在虫鱼之类上,抒发穷苦愁闷的感叹。社会上只喜爱他诗歌的工巧,却不知道他困厄已久,将要老死了!这难道不值得叹息吗?圣俞的诗很多,自己却不收拾整理。他的内侄谢景初担心它太多容易散失,选取他从洛阳到吴兴这段时间的作品,选取他从洛阳到吴兴这段时间的作品,编为十卷。我曾经酷爱圣俞的诗作,担心不能全部得到它,十分高兴谢氏能为它分类编排,就为之作序并保存起来。从那以后过了十五年,圣俞因病在京师去世,我已痛哭着为他写好了墓志铭,便向他家索求,得到他的遗稿一千多篇,连同先前所保存的,选取其中特别好的共六百七十七篇,分为十五卷。啊,我对圣俞的诗歌已经评论得很多了,所以不再重复。庐陵欧阳修作序。

逐句剖析

"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我听到世人常说:诗人仕途畅达的少,困厄的多,

# 穷:困顿,在仕途上困窘不得志。,达:显达,在仕途上顺利得志。

"夫岂然哉":难道真是这样吗?

"盖世所传诗者":概是由于世上所流传的诗歌,

# 盖:副词,表不肯定。

"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多出于古代困厄之士的笔下吧。

"凡士之蕴其所有":大凡胸藏才智,

# 蕴其所有:指怀抱理想和才干。蕴:蓄藏。

"而不得施于世者":而又不能充分施展于世的士人,

"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之外":都喜爱到山头水边去放浪形骸,

# 放:放任、纵情。

"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看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等事物,

"往往探其奇怪":往往探究它们的奇特怪异之处,

"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内心有着忧愁感慨愤激的郁积,

"其兴于怨刺":这些情感化为诗兴,即寄托在怨恨讽刺之中,

# 兴于怨刺:兴起怨恨、讽刺的念头。怨刺:怨恨、讽刺。

"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道出了逐臣寡妇的慨叹,

# 羁臣:即“羁旅之臣”,指旅居在外或被贬谪的官员。,道:表达出。

"而写人情之难言":而写出了人所难于言传的感受来。

"盖愈穷则愈工":大概越困厄就越能写得工巧。

# 工:精美。

"然则非诗之能穷人":如此说来,并非写诗使人穷困潦倒,

"殆穷者而后工也":大概是穷困潦倒后才能写出好诗来。

# 穷:使……穷。,殆:大概、怨怕。

"予友梅圣俞":我的朋友梅圣俞,

"少以荫补为吏":年轻时由于荫袭补为下级官吏,

# 补:指官员有缺额,选人授职。,荫:指因前辈功勋而得官。

"累举进士":屡次考进士,

"辄抑于有司":总是遭到主考部门的压制,

# 有司:官吏。,抑:压抑。,辄:总是。

"困于州县":在地方上,

"凡十余年":困厄了十多年。

"年今五十":年已五十了,

# 今:通“近”。

"犹从辟书":还要靠别人下聘书,

# 辟书:召聘文书。

"为人之佐":去当人家的办事员。

# 佐:辅佐,指郡县的副职。

"郁其所蓄":郁积着自己的才能智慧,

# 郁:压抑,使不得舒发。

"不得奋见于事业":不能在事业上充分地表现出来。

# 奋见:发挥、表现出来。

"其家宛陵":他家乡在宛陵,

# 宛陵:今安徽省宣城县。

"幼习于诗":幼年时就学习诗歌,

"自为童子":从他还是个孩童时起,

"出语已惊其长老":写出诗句来就已使得父老长辈惊异了。

# 长老:年老的人,长辈。

"既长":等到长大,

"学乎六经仁义之说":学习了六经仁义的学问,

# 六经: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儒家经典。

"其为文章":他写出的文章,

"简古纯粹":简古纯正,

# 简古:指文风简洁古朴。

"不求苟说于世":不希求苟且取悦于世人,

# 苟:苟且。

"世之人徒知其诗而已":因此世人只知道他会写诗罢了。

"然时无贤愚":然而当时人不论贤愚,

"语诗者必求之圣俞":谈论诗歌必然会向圣俞请教;

"圣俞亦自以其不得志者":圣俞也把自己不得志的地方,。

"乐于诗而发之":喜欢通过诗歌来发泄,

"故其平生所作":因此他平时所写的东西,

"于诗尤多":其中诗歌就特别多。

"世既知之矣":社会上已经知道他了,

"而未有荐于上者":却没有人向朝廷推荐他。

"昔王文康公尝见而叹曰":从前王文康公曾看到他的诗作,慨叹地说:“

# 王文康公:王曙,字晦叔,号文康,河南人,宋仁宗时任宰相。

"二百年无此作矣":二百年没有这样的作品了!”

"虽知之深":虽然对他了解很深,

"亦不果荐也":可还是没有加以推荐。

# 荐:奉献。,果:终于,到底。

"若使其幸得用于朝廷":假使他有幸得到朝廷的任用,

"作为雅、":写出如《诗经》中雅、

"颂":颂那样的作品,

"以歌咏大宋之功德":来歌颂大宋的功业恩德,

"荐之清庙":献给宗庙,

# 清庙:祖庙。

"而追商、":使他类似于商颂、

"周、":周颂、

"鲁颂之作者":鲁颂等作者,

"岂不伟欤":难道不是很壮伟的吗?

"奈何使其老不得志":可惜他到老也不得志,

"而为穷者之诗":只能写困厄者的诗歌,

"乃徒发于虫鱼物类":白白地在虫鱼之类上,

"羁愁感叹之言":抒发穷苦愁闷的感叹。

"世徒喜其工":社会上只喜爱他诗歌的工巧,

"不知其穷之久而将老也":却不知道他困厄已久,将要老死了!

"可不惜哉":这难道不值得叹息吗?

"圣俞诗既多":圣俞的诗很多,

"不自收拾":自己却不收拾整理。

"其妻之兄子谢景初":他的内侄谢景初担心它太多容易散失,

"惧其多而易失也":选取他从洛阳到吴兴这段时间的作品,

"取其自洛阳至于吴兴以来所作":选取他从洛阳到吴兴这段时间的作品,

"次为十卷":编为十卷。

"予尝嗜圣俞诗":我曾经酷爱圣俞的诗作,

# 嗜:喜欢。

"而患不能尽得之":担心不能全部得到它,

"遽喜谢氏之能类次也":十分高兴谢氏能为它分类编排,

# 类次:分类、编排。,遽:骤然,顿时。

"辄序而藏之":就为之作序并保存起来。

# 辄:总是。

"其后十五年":从那以后过了十五年,

"圣俞以疾卒于京师":圣俞因病在京师去世,

"余既哭而铭之":我已痛哭着为他写好了墓志铭,

# 铭之:给他写了墓志铭。

"因索于其家":便向他家索求,

"得其遗稿千余篇":得到他的遗稿一千多篇,

"并旧所藏":连同先前所保存的,

"掇其尤者六百七十七篇":选取其中特别好的共六百七十七篇,

# 尤:优异。,掇:采取,选择。

"为一十五卷":分为十五卷。

"呜呼":啊,

"吾于圣俞诗论之详矣":我对圣俞的诗歌已经评论得很多了,

"故不复云":所以不再重复。

"庐陵欧阳修序":庐陵欧阳修作序。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梅圣俞诗集序》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为梅尧臣的诗集所写的一篇序文。文章围绕“诗人少达而多穷”的观点展开论述,提出“穷者而后工”的文学主张,文中对比了梅尧臣的文学成就与政治失意,借王文康公“二百年无此作”的评价,暗含对人才埋没的惋惜。通过讲述梅尧臣一生仕途不顺的经历,展现其虽仕途坎坷却坚持诗歌创作的精神,强调梅诗“简古纯粹”的艺术特色及其反映社会现实的价值。全文以评价梅尧臣的诗歌为主线,把议论、叙事和抒情自然地结合在一起,在讨论和叙述中流露出作者对这位诗人的敬佩和惋惜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

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天圣进士,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主张文章“明道”“致用”,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与曾巩并称“欧曾”。其诗颇受李白、韩愈影响,重气势而能流畅自然,与梅尧臣并称“欧梅”。其词婉丽,与晏殊并称“晏欧”。又与韩愈、柳宗元、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独撰《新五代史》,编有《集古录》,著有《六一诗话》。有《欧阳文忠公文集》传世,代表作品有《醉翁亭记》《秋声赋》《朋党论》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梅圣俞诗集序》由欧阳修撰写。嘉祐六年(1061),正逢欧阳修从枢密使转任户部侍郎参政知事,仕途顺遂,意气风发。他的好友梅圣俞,名尧臣,作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重要人物,一生仕途坎坷,虽诗才出众却未得世人重用,最终在嘉祐五年抱憾离世。为寄托对亡友的深切怀念,欧阳修精心整理其诗作,汇编成《梅圣俞诗集》,并撰写此序文,以寄托对友人的追思与感怀。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叙述诗人梅圣俞生平、创作及诗集编撰情况的序言。介绍了梅圣俞仕途困顿的经历、诗文创作特点以及《梅圣俞诗集》的成书过程,体现了“诗穷而后工”的核心思想,表达了对梅圣俞怀才不遇的惋惜、对其诗歌成就的肯定,以及对“诗穷而后工”这一诗歌理论的深入阐释。

2. 写作手法

反问:开篇“诗人少达而多穷”的说法,以“夫岂然哉?”的反问直接质疑。这一问看似突兀,实则通过否定性的反问,打破“诗人多困顿”的认知,引导读者重新审视“穷”与“诗”的关系。反问的语气强化了作者的态度,暗示“诗人多穷”并非必然,而是另有深层原因,为后文提出“穷而后工”的核心观点埋下逻辑伏笔。铺垫:作者先通过分析“穷人”因理想受阻而寄情山水、观察万物、抒发忧愤的过程,推导出“愈穷则愈工”的哲理,从根本上解释“穷”与“诗”的因果关系。这一铺垫使后文以梅圣俞为例展开论述时,以“穷而后工”的逻辑,从而更自然地理解梅诗“工”的根源——其仕途坎坷、壮志难酬的经历。侧面描写:王文康公称其诗“二百年无此作”,以权威人物的惊叹侧面印证梅诗的超凡成就;又以“世之人徒知其诗”与“圣俞自以不得志发于诗”对比,暗示梅诗因承载真实的人生困境而更具感染力;还提到“当时无贤愚,语诗者必求之圣俞”,从“众人请教”的细节侧面表现其诗歌在当时的影响力。议论:第一段由“诗人多穷”的现象切入,通过因果分析提出“穷而后工”的观点;第二段结合梅圣俞的生平,仕途坎坷、才华被抑与创作“自以不得志发于诗”,论证“穷”是“诗工”的前提;第三段以梅诗结集的遗憾“无人肯荐于朝”,呼应开头对社会压抑人才的批判。议论贯穿始终,将梅圣俞的个人经历升华为普遍规律“穷而后工”,既评述了具体人物,又揭示了时代对人才的态度。

3. 分段赏析

第一段开篇以“诗人少达而多穷”引发议论,通过反问“夫岂然哉”否定世俗偏见,指出流传的诗歌多出自困顿之士。作者分析“穷人”因理想无法实现而寄情山水,将自然万物并寄托情感,表达了内心忧愤和对时政、民生疾苦的批判(“怨刺”“羁臣寡妇之所叹”),总结出“愈穷则愈工”的哲理,最终得出“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的结论。作者针对世人“诗人少达而多穷”的说法提出反驳。文章开篇便以反问切入:“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这一发问突兀有力,引人深思。作者随后指出,这种观点的形成,主要是因为世间流传的诗篇大多出自古代困顿不得志的文人之手。在他看来,那些胸怀才学与抱负却无法施展的士人,往往更愿寄情山水,在山崖水畔放浪形骸、纵情漫游,借游历消解内心的郁闷;他们观察虫鱼草木、风云鸟兽的千姿百态时,又会刻意探究其中的精妙之处。正因如此,他们笔下的自然万物才如此鲜活传神。这些诗人因怀才不遇,心中积郁着愁绪与愤懑,故能写出抱怨命运不公、讽刺现实的诗篇,替被贬谪的官员和独守空闺的妇人倾诉哀婉,道出常人难以言说的情感。也正是在困顿中,他们的诗才愈发精进。由此,作者提出“穷而后工”“愈穷愈工”的观点——这一观点本身,便否定了“诗能穷人”的传统认知。世人所谓“诗人少达而多穷”的谬误,在于颠倒了因果关系。这段论述看似与梅圣俞无关,实则为后文埋下伏笔:唯有先理清“穷”与“诗”的关系,方能理解梅诗为何能“工”。欧阳修的“穷而后工”说,与司马迁“《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的观点一脉相承,也是对韩愈“不平则鸣”说的继承与发展。此后,“穷而后工”成为中国诗歌理论的经典命题。第二段转入对梅圣俞生平的记述,强调其仕途坎坷:少年以恩荫入仕却屡试不第,长期困顿州县;虽才华横溢(“幼习于诗,出语惊长老”)、学养深厚(“学乎六经仁义之说”),却因不迎合世俗而文章仅以诗名世。通过对比“世之人徒知其诗”与“圣俞自以不得志发于诗”,凸显其诗歌源于真实人生困境的特点。引用王文康公“二百年无此作”的赞誉,反衬人才被埋没的遗憾,设想若得重用则可创作歌颂国家的雅颂之作,进一步深化“穷而后工”的主题。梅圣俞一生仕途坎坷,多次应试均因考官压制而落第,直至五十岁才接受幕僚聘书。他空有满腹才学与抱负,却始终无法在仕途上施展,作者对此深感惋惜。继而转向对其诗歌的评述:圣俞自幼习诗,未成年时所作便令长辈惊叹;成年后研习《六经》中的仁义之道,其文章“简古纯粹”,却因不愿苟且迎合、博取时誉,不为世人重视。因此,世人多知梅诗,而不知梅文——作者以梅文为陪衬,更显梅诗受推崇之盛。当时无论才学高深者还是普通百姓,谈及诗歌皆愿向他请教,圣俞也乐于借诗抒发失意之情,故其一生创作以诗歌为主。尽管世人皆知梅公之名,却无人肯将他推荐给朝廷。作者痛惜其才学不被任用:他既不能为朝廷创作歌功颂德、祭祀祖庙的应制诗,只能写“虫鱼物类、羁愁感叹”之类的作品;世人只知喜爱他的诗,却未意识到困顿日久,诗人也会渐衰。字里行间,既有对诗人困顿境遇与怀才不遇的深切同情,亦暗含对世人不知爱惜人才的感慨。第三段后文叙述梅诗结集过程:谢景初整理其作品为十卷,作者因酷爱梅诗而欣然作序收藏;十五年后梅圣俞病逝,作者从其家获得遗稿增补成十五卷。结尾“呜呼!吾于圣俞诗,论之详矣”既总结全文,又暗含对友人怀才不遇的痛惜,呼应开头“穷者而后工”的论点,体现了对社会压抑人才现象的批判。梅圣俞一生作诗颇丰,却并不在意收集整理;倒是他妻子的侄子唯恐诗作散佚,将他自洛阳迁至吴兴后所写的诗作收集成十卷。我一直钟爱圣俞的诗,故保存了这套诗集并为其作序。十五年后,圣俞病逝于京城,我前往吊唁时,向家人求取他的遗稿,得诗千余篇;再将自己此前收藏的诗作合并,从中精选六百余篇优秀之作,最终编成十五卷,即今日所见《梅圣俞诗集》。作为诗序,本应详述梅诗的成就与特色,但欧阳修在《书梅圣俞稿后》《六一诗话》等文中已多次论及,故此处仅一句带过:“吾于圣俞诗论之详矣,故不复出”,留待读者自行体会想象。

4. 作品点评

这篇文章是围绕“诗穷而后工”这一观点展开论述的。欧阳修在文中提出的“诗穷而后工”的观点,是他对中国诗歌理论的重要贡献之一,也体现了他在构思和结构文章上的巧妙安排。在表现诗人诗艺精湛时,作者没有直接描写,而是采用侧面烘托的手法。比如,通过梅尧臣诗文“简古纯粹”的特点来表现他诗歌的工巧,又用当时人们向他求诗以及名人对他的称赞来进一步衬托。这种灵活多样的表达方式,使文章显得生动活泼。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黄庭坚《虞美人·宜州见梅作》

下一篇:宋·张耒《权势》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