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我听到世人常说:诗人仕途畅达的少,困厄的多,
# 穷:困顿,在仕途上困窘不得志。,达:显达,在仕途上顺利得志。
"夫岂然哉":难道真是这样吗?
"盖世所传诗者":概是由于世上所流传的诗歌,
# 盖:副词,表不肯定。
"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多出于古代困厄之士的笔下吧。
"凡士之蕴其所有":大凡胸藏才智,
# 蕴其所有:指怀抱理想和才干。蕴:蓄藏。
"而不得施于世者":而又不能充分施展于世的士人,
"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之外":都喜爱到山头水边去放浪形骸,
# 放:放任、纵情。
"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看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等事物,
"往往探其奇怪":往往探究它们的奇特怪异之处,
"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内心有着忧愁感慨愤激的郁积,
"其兴于怨刺":这些情感化为诗兴,即寄托在怨恨讽刺之中,
# 兴于怨刺:兴起怨恨、讽刺的念头。怨刺:怨恨、讽刺。
"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道出了逐臣寡妇的慨叹,
# 羁臣:即“羁旅之臣”,指旅居在外或被贬谪的官员。,道:表达出。
"而写人情之难言":而写出了人所难于言传的感受来。
"盖愈穷则愈工":大概越困厄就越能写得工巧。
# 工:精美。
"然则非诗之能穷人":如此说来,并非写诗使人穷困潦倒,
"殆穷者而后工也":大概是穷困潦倒后才能写出好诗来。
# 穷:使……穷。,殆:大概、怨怕。
"予友梅圣俞":我的朋友梅圣俞,
"少以荫补为吏":年轻时由于荫袭补为下级官吏,
# 补:指官员有缺额,选人授职。,荫:指因前辈功勋而得官。
"累举进士":屡次考进士,
"辄抑于有司":总是遭到主考部门的压制,
# 有司:官吏。,抑:压抑。,辄:总是。
"困于州县":在地方上,
"凡十余年":困厄了十多年。
"年今五十":年已五十了,
# 今:通“近”。
"犹从辟书":还要靠别人下聘书,
# 辟书:召聘文书。
"为人之佐":去当人家的办事员。
# 佐:辅佐,指郡县的副职。
"郁其所蓄":郁积着自己的才能智慧,
# 郁:压抑,使不得舒发。
"不得奋见于事业":不能在事业上充分地表现出来。
# 奋见:发挥、表现出来。
"其家宛陵":他家乡在宛陵,
# 宛陵:今安徽省宣城县。
"幼习于诗":幼年时就学习诗歌,
"自为童子":从他还是个孩童时起,
"出语已惊其长老":写出诗句来就已使得父老长辈惊异了。
# 长老:年老的人,长辈。
"既长":等到长大,
"学乎六经仁义之说":学习了六经仁义的学问,
# 六经: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儒家经典。
"其为文章":他写出的文章,
"简古纯粹":简古纯正,
# 简古:指文风简洁古朴。
"不求苟说于世":不希求苟且取悦于世人,
# 苟:苟且。
"世之人徒知其诗而已":因此世人只知道他会写诗罢了。
"然时无贤愚":然而当时人不论贤愚,
"语诗者必求之圣俞":谈论诗歌必然会向圣俞请教;
"圣俞亦自以其不得志者":圣俞也把自己不得志的地方,。
"乐于诗而发之":喜欢通过诗歌来发泄,
"故其平生所作":因此他平时所写的东西,
"于诗尤多":其中诗歌就特别多。
"世既知之矣":社会上已经知道他了,
"而未有荐于上者":却没有人向朝廷推荐他。
"昔王文康公尝见而叹曰":从前王文康公曾看到他的诗作,慨叹地说:“
# 王文康公:王曙,字晦叔,号文康,河南人,宋仁宗时任宰相。
"二百年无此作矣":二百年没有这样的作品了!”
"虽知之深":虽然对他了解很深,
"亦不果荐也":可还是没有加以推荐。
# 荐:奉献。,果:终于,到底。
"若使其幸得用于朝廷":假使他有幸得到朝廷的任用,
"作为雅、":写出如《诗经》中雅、
"颂":颂那样的作品,
"以歌咏大宋之功德":来歌颂大宋的功业恩德,
"荐之清庙":献给宗庙,
# 清庙:祖庙。
"而追商、":使他类似于商颂、
"周、":周颂、
"鲁颂之作者":鲁颂等作者,
"岂不伟欤":难道不是很壮伟的吗?
"奈何使其老不得志":可惜他到老也不得志,
"而为穷者之诗":只能写困厄者的诗歌,
"乃徒发于虫鱼物类":白白地在虫鱼之类上,
"羁愁感叹之言":抒发穷苦愁闷的感叹。
"世徒喜其工":社会上只喜爱他诗歌的工巧,
"不知其穷之久而将老也":却不知道他困厄已久,将要老死了!
"可不惜哉":这难道不值得叹息吗?
"圣俞诗既多":圣俞的诗很多,
"不自收拾":自己却不收拾整理。
"其妻之兄子谢景初":他的内侄谢景初担心它太多容易散失,
"惧其多而易失也":选取他从洛阳到吴兴这段时间的作品,
"取其自洛阳至于吴兴以来所作":选取他从洛阳到吴兴这段时间的作品,
"次为十卷":编为十卷。
"予尝嗜圣俞诗":我曾经酷爱圣俞的诗作,
# 嗜:喜欢。
"而患不能尽得之":担心不能全部得到它,
"遽喜谢氏之能类次也":十分高兴谢氏能为它分类编排,
# 类次:分类、编排。,遽:骤然,顿时。
"辄序而藏之":就为之作序并保存起来。
# 辄:总是。
"其后十五年":从那以后过了十五年,
"圣俞以疾卒于京师":圣俞因病在京师去世,
"余既哭而铭之":我已痛哭着为他写好了墓志铭,
# 铭之:给他写了墓志铭。
"因索于其家":便向他家索求,
"得其遗稿千余篇":得到他的遗稿一千多篇,
"并旧所藏":连同先前所保存的,
"掇其尤者六百七十七篇":选取其中特别好的共六百七十七篇,
# 尤:优异。,掇:采取,选择。
"为一十五卷":分为十五卷。
"呜呼":啊,
"吾于圣俞诗论之详矣":我对圣俞的诗歌已经评论得很多了,
"故不复云":所以不再重复。
"庐陵欧阳修序":庐陵欧阳修作序。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
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天圣进士,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主张文章“明道”“致用”,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与曾巩并称“欧曾”。其诗颇受李白、韩愈影响,重气势而能流畅自然,与梅尧臣并称“欧梅”。其词婉丽,与晏殊并称“晏欧”。又与韩愈、柳宗元、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独撰《新五代史》,编有《集古录》,著有《六一诗话》。有《欧阳文忠公文集》传世,代表作品有《醉翁亭记》《秋声赋》《朋党论》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叙述诗人梅圣俞生平、创作及诗集编撰情况的序言。介绍了梅圣俞仕途困顿的经历、诗文创作特点以及《梅圣俞诗集》的成书过程,体现了“诗穷而后工”的核心思想,表达了对梅圣俞怀才不遇的惋惜、对其诗歌成就的肯定,以及对“诗穷而后工”这一诗歌理论的深入阐释。
2. 写作手法
反问:开篇“诗人少达而多穷”的说法,以“夫岂然哉?”的反问直接质疑。这一问看似突兀,实则通过否定性的反问,打破“诗人多困顿”的认知,引导读者重新审视“穷”与“诗”的关系。反问的语气强化了作者的态度,暗示“诗人多穷”并非必然,而是另有深层原因,为后文提出“穷而后工”的核心观点埋下逻辑伏笔。铺垫:作者先通过分析“穷人”因理想受阻而寄情山水、观察万物、抒发忧愤的过程,推导出“愈穷则愈工”的哲理,从根本上解释“穷”与“诗”的因果关系。这一铺垫使后文以梅圣俞为例展开论述时,以“穷而后工”的逻辑,从而更自然地理解梅诗“工”的根源——其仕途坎坷、壮志难酬的经历。侧面描写:王文康公称其诗“二百年无此作”,以权威人物的惊叹侧面印证梅诗的超凡成就;又以“世之人徒知其诗”与“圣俞自以不得志发于诗”对比,暗示梅诗因承载真实的人生困境而更具感染力;还提到“当时无贤愚,语诗者必求之圣俞”,从“众人请教”的细节侧面表现其诗歌在当时的影响力。议论:第一段由“诗人多穷”的现象切入,通过因果分析提出“穷而后工”的观点;第二段结合梅圣俞的生平,仕途坎坷、才华被抑与创作“自以不得志发于诗”,论证“穷”是“诗工”的前提;第三段以梅诗结集的遗憾“无人肯荐于朝”,呼应开头对社会压抑人才的批判。议论贯穿始终,将梅圣俞的个人经历升华为普遍规律“穷而后工”,既评述了具体人物,又揭示了时代对人才的态度。
3. 分段赏析
第一段开篇以“诗人少达而多穷”引发议论,通过反问“夫岂然哉”否定世俗偏见,指出流传的诗歌多出自困顿之士。作者分析“穷人”因理想无法实现而寄情山水,将自然万物并寄托情感,表达了内心忧愤和对时政、民生疾苦的批判(“怨刺”“羁臣寡妇之所叹”),总结出“愈穷则愈工”的哲理,最终得出“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的结论。作者针对世人“诗人少达而多穷”的说法提出反驳。文章开篇便以反问切入:“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这一发问突兀有力,引人深思。作者随后指出,这种观点的形成,主要是因为世间流传的诗篇大多出自古代困顿不得志的文人之手。在他看来,那些胸怀才学与抱负却无法施展的士人,往往更愿寄情山水,在山崖水畔放浪形骸、纵情漫游,借游历消解内心的郁闷;他们观察虫鱼草木、风云鸟兽的千姿百态时,又会刻意探究其中的精妙之处。正因如此,他们笔下的自然万物才如此鲜活传神。这些诗人因怀才不遇,心中积郁着愁绪与愤懑,故能写出抱怨命运不公、讽刺现实的诗篇,替被贬谪的官员和独守空闺的妇人倾诉哀婉,道出常人难以言说的情感。也正是在困顿中,他们的诗才愈发精进。由此,作者提出“穷而后工”“愈穷愈工”的观点——这一观点本身,便否定了“诗能穷人”的传统认知。世人所谓“诗人少达而多穷”的谬误,在于颠倒了因果关系。这段论述看似与梅圣俞无关,实则为后文埋下伏笔:唯有先理清“穷”与“诗”的关系,方能理解梅诗为何能“工”。欧阳修的“穷而后工”说,与司马迁“《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的观点一脉相承,也是对韩愈“不平则鸣”说的继承与发展。此后,“穷而后工”成为中国诗歌理论的经典命题。第二段转入对梅圣俞生平的记述,强调其仕途坎坷:少年以恩荫入仕却屡试不第,长期困顿州县;虽才华横溢(“幼习于诗,出语惊长老”)、学养深厚(“学乎六经仁义之说”),却因不迎合世俗而文章仅以诗名世。通过对比“世之人徒知其诗”与“圣俞自以不得志发于诗”,凸显其诗歌源于真实人生困境的特点。引用王文康公“二百年无此作”的赞誉,反衬人才被埋没的遗憾,设想若得重用则可创作歌颂国家的雅颂之作,进一步深化“穷而后工”的主题。梅圣俞一生仕途坎坷,多次应试均因考官压制而落第,直至五十岁才接受幕僚聘书。他空有满腹才学与抱负,却始终无法在仕途上施展,作者对此深感惋惜。继而转向对其诗歌的评述:圣俞自幼习诗,未成年时所作便令长辈惊叹;成年后研习《六经》中的仁义之道,其文章“简古纯粹”,却因不愿苟且迎合、博取时誉,不为世人重视。因此,世人多知梅诗,而不知梅文——作者以梅文为陪衬,更显梅诗受推崇之盛。当时无论才学高深者还是普通百姓,谈及诗歌皆愿向他请教,圣俞也乐于借诗抒发失意之情,故其一生创作以诗歌为主。尽管世人皆知梅公之名,却无人肯将他推荐给朝廷。作者痛惜其才学不被任用:他既不能为朝廷创作歌功颂德、祭祀祖庙的应制诗,只能写“虫鱼物类、羁愁感叹”之类的作品;世人只知喜爱他的诗,却未意识到困顿日久,诗人也会渐衰。字里行间,既有对诗人困顿境遇与怀才不遇的深切同情,亦暗含对世人不知爱惜人才的感慨。第三段后文叙述梅诗结集过程:谢景初整理其作品为十卷,作者因酷爱梅诗而欣然作序收藏;十五年后梅圣俞病逝,作者从其家获得遗稿增补成十五卷。结尾“呜呼!吾于圣俞诗,论之详矣”既总结全文,又暗含对友人怀才不遇的痛惜,呼应开头“穷者而后工”的论点,体现了对社会压抑人才现象的批判。梅圣俞一生作诗颇丰,却并不在意收集整理;倒是他妻子的侄子唯恐诗作散佚,将他自洛阳迁至吴兴后所写的诗作收集成十卷。我一直钟爱圣俞的诗,故保存了这套诗集并为其作序。十五年后,圣俞病逝于京城,我前往吊唁时,向家人求取他的遗稿,得诗千余篇;再将自己此前收藏的诗作合并,从中精选六百余篇优秀之作,最终编成十五卷,即今日所见《梅圣俞诗集》。作为诗序,本应详述梅诗的成就与特色,但欧阳修在《书梅圣俞稿后》《六一诗话》等文中已多次论及,故此处仅一句带过:“吾于圣俞诗论之详矣,故不复出”,留待读者自行体会想象。
4. 作品点评
这篇文章是围绕“诗穷而后工”这一观点展开论述的。欧阳修在文中提出的“诗穷而后工”的观点,是他对中国诗歌理论的重要贡献之一,也体现了他在构思和结构文章上的巧妙安排。在表现诗人诗艺精湛时,作者没有直接描写,而是采用侧面烘托的手法。比如,通过梅尧臣诗文“简古纯粹”的特点来表现他诗歌的工巧,又用当时人们向他求诗以及名人对他的称赞来进一步衬托。这种灵活多样的表达方式,使文章显得生动活泼。
上一篇:宋·黄庭坚《虞美人·宜州见梅作》
下一篇:宋·张耒《权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