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qiū
mèi
·
·
yuè
shí
liù
wǎn
dēng
gāo
xìng
tíng
wàng
cháng
ān
nán
shān

朝代:宋作者:陆游浏览量:3
qiū
dào
biān
chéng
jiǎo
shēng
āi
fēng
huǒ
zhào
gāo
tái
bēi
zhù
píng
gāo
lèi
jiǔ
xīng
yōu
zāi
duō
qíng
shuí
nán
shān
yuè
yún
kāi
qiáo
yān
liǔ
jiāng
chí
guǎn
yīng
dài
rén
lái

译文

秋意来到边城,声声号角哀鸣,平安烽火映照着高兴亭。击筑高歌,站在高处把酒洒向国土,引起了收复关中的无限兴致。谁能像多情的南山明月,把层层的暮云都推开。灞桥边的如烟翠柳,曲江池畔的美丽楼台,应该在月下伫立,等待着我军收复失地,胜利归来。

逐句剖析

"秋到边城角声哀":秋意来到边城,声声号角哀鸣,

# 角声:行军打仗用的鼓角之声。

"烽火照高台":平安烽火映照着高兴亭。

# 高台:本处指高兴亭。,烽火:古代边防措施,于高峰处建台,镇守士卒于敌炬,白昼举烟,夜间置火,警视军民作好防御和迎敌准备。后又有每日处夜放烟一炬,谓之平安火。此指报前线无事的平安。

"悲歌击筑":击筑高歌,

# 筑:古代的一中弦乐器。

"凭高酹酒":站在高处把酒洒向国土,

# 酹酒:把酒洒在地上的祭祀仪式。

"此兴悠哉":引起了收复关中的无限兴致。

"多情谁似南山月":谁能像多情的南山明月,

"特地暮云开":把层层的暮云都推开。

"灞桥烟柳":灞桥边的如烟翠柳,

# 灞桥:在今陕西西安城东。唐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为唐代长安名胜。

"曲江池馆":曲江池畔的美丽楼台,

# 曲江:池名,在今陕西西安东南。为唐代以来的游览胜地。

"应待人来":应该在月下伫立,等待着我军收复失地,胜利归来。

# 人:指宋军,也包括作者。,应:应该。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是南宋诗人陆游的词作。此词上片描绘了秋天边城的角声与烽火,借景抒情、用典抒情并直抒胸臆,表现出收复关中的壮志豪情。下片运用拟人、想象等手法,赋予南山月等人的情感,畅想灞桥烟柳、曲江池馆等待宋军到来之景。全词从“哀”至“兴”,格调昂扬,充满乐观主义氛围与胜利在望的情绪,以浪漫笔触表达了陆游对收复失地的渴望和强烈的爱国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爱国诗人,南宋“中兴四大家之一”

陆游(1125~1210),南宋爱国诗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生当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受家庭中爱国思想的熏陶;投身军旅后,主张坚决抗金;晚年退居家乡,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陆游与尤袤、杨万里、范成大并称“中兴四大家”。陆游诗诸体兼备,古体、近体、五言、七言均擅长。其诗歌突出特点是充满爱国忧民的激情,陆游还有大量描写山水风光、赠酬友人、抒写个人情怀之作,清新灵动,富于生活情趣。诗歌今存九千余首,为历代诗人之冠。陆游也擅长词,兼具清旷超迈、沉郁苍凉、纤丽之风,亦有寓意高远之作。代表作品有《关山月》《书愤》《示儿》《钗头凤》等。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由南宋爱国诗人陆游所作。1172年(乾道八年),四十八岁的陆游受四川宣抚使王炎邀请,前往抗金前线南郑担任幕僚。南郑当时作为抗金前沿,而长安尚处金国占领之下。陆游在七月十六日晚登上南郑内城西北、正对南山的高兴亭,极目远眺长安诸山,收复关中的热情在心中汹涌激荡,遂写下此词,借景抒情、用典抒情,表达对收复失地的渴望与爱国之情 。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也是一首爱国题材的词。描绘了作者在高兴亭凭高远望长安南山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收复失地的热切渴望,以及壮志豪情与爱国情怀。

2. 写作手法

拟人:赋予南山月以人的“多情”特质,生动地表现出其仿佛特意为作者驱散暮云,助力其眺望长安南山,增强了情感的感染力。想象:作者遥想长安的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它们似乎正等待着宋军收复失地的到来,通过这种想象场景,充分抒发了渴望收复失地的爱国情怀。借景抒情:“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描绘边城秋季角声哀鸣、烽火映照高台之景,渲染出紧张的战争氛围,抒发了词人对边境局势的关切与忧虑。“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南山月仿佛有情,特意为词人拨开暮云,词人借这一景象,含蓄地表达出内心对收复失地的渴望以及见到长安南山的激动之情。

3. 分段赏析

《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一词,以一个“望”字贯穿始终,淋漓尽致地展现出诗人炽热的爱国情怀以及对胜利在望的急切心情。上片开篇,“秋到边城角声哀”,点明秋天降临边城,鼓角声中满含悲哀,一个“哀”字,深切传达出词人对国土沦丧的痛惜与哀伤。次句提及烽火,此乃报前线平安之火,如《唐六典》所述“镇戍每日初夜,放烟一炬,谓之平安火”,陆游诸多诗作如《辛丑正月三日雪》《感旧》《频夜梦至南郑小益之间慨然感怀》等均可与该词句相互印证。“高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词人借由联想高渐离击筑悲歌的典故,于高处把酒洒祭,引发收复关中成功在望的欣喜,表明前文的角声之哀、歌声之悲并非消极低沉,而是慷慨悲壮的激昂旋律,“此兴”之“兴”,既切高兴亭之名,又表达词人内心的豪情壮志。下片自然承接上片的“凭高”与“此兴悠哉”,全方位展现“高兴”的意涵。词人赋予无情的南山月以人的情感,言其多情无比,为使自己能清晰目睹长安南山,特意推开层层云幕,此景点明七月十六日晚,南郑以东长安南山头,月轮正冉冉升起,光华四溢。进而,词人展开大胆想象,以拟人化手法,联想到灞桥烟柳、曲江池馆等长安的美丽景致,坚信它们定会深情等待宋军收复失地、凯旋而归,“应”字的使用,着重强化了这种肯定语气。词中虽未直接描述收复失地的战争场景,却通过描绘“明月”“暮云”“烟柳”“池馆”等自然与人文景观期待宋军归来的情景,暗示抗金战争的光明前景。这种想象基于上片豪情的抒发,自然衍生,极具浪漫主义情调。整首词由开篇的“哀”转为后文的“兴”,洋溢着乐观主义氛围与胜利在望的情绪,于南宋爱国词作中别具一格,充分反映出作者的乐观精神与爱国壮志。

4. 作品点评

《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是陆游爱国词作中的经典。其语言明快,风格豪迈,通过生动的描写、巧妙的拟人及丰富的想象,将爱国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此词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生动展现了南宋时期仁人志士渴望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字里行间满溢的豪情壮志感染着后世读者,充分彰显出陆游词作激昂向上的艺术魅力与深刻的思想内涵。"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张继先《度清霄·独自行兮独自坐》

下一篇:宋·程垓《最高楼·旧时心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