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悲画角":悲风中响起画角的声音,
# 风悲画角:寒风中传来悲凉的号角声。画角:是涂有彩绘的军中乐器,其声音凄厉。
"听单于、":听它所吹的《小单于》曲、
# 单于:曲调名。唐《大角曲》中有《大单于》、《小单于》。
"三弄落谯门":一遍遍地来自城门的望楼上。
# 谯门:建有瞭望楼的城门。,三弄:三段乐曲。弄,演奏。三弄,演奏三遍。又乐曲一曲,叫一弄。
"投宿骎骎征骑":一遍遍地来自城门的望楼上
# 骎骎:马行快速貌。
"飞雪满孤村":来到一个孤独的小村,已满天飞雪。
"酒市渐阑灯火":卖酒的市上,灯火已渐渐稀少,
# 阑:残。一作闲。
"正敲窗、":不断地敲打着窗户、
"乱叶舞纷纷":纷纷乱舞的落叶。
"送数声惊雁":听着几声大雁的惊飞,
"下离烟水":它刚刚离开烟蒙蒙的水面,
# 下:一作乍。
"嘹唳度寒云":带着燎亮而悠长的叫声,飞向那寒冷的云层。
# 嘹唳:大雁凄凉激越的叫声。
"好在半胧溪月":依旧是月照清溪半朦胧,
# 好在:依旧。
"到如今、":到今天、
"无处不销魂":没有一处不使我黯然消魂。
"故国梅花归梦":我在睡梦中回到故乡,也只像罗浮山的一场梅花梦,
# 故国梅花归梦:《梅花曲》引起思归的梦想。
"愁损绿罗裙":这境况真愁煞我那穿绿罗裙的亲爱的人儿了。
# 愁损绿罗裙:想起家里的爱人便愁坏了。绿罗裙,指家中着绿罗裙之人。
"为问暗香闲艳":试问那一树树暗香疏影,
# 暗香:指梅。,为问:试问。
"也相思、":难道你也有相思之苦、
"万点付啼痕":将万点落花飘洒得如同泪雨一般。
# 啼痕:泪痕。
"算翠屏应是":我料想在那翠绿屏风里的心上人,
# 翠屏:画有青山绿水的屏风,或翠玉镶嵌的屏风。
"两眉馀恨倚黄昏":也一定在黄昏时分倚门而望,双眉正带着内心无限的怨恨。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关于旅途怀思的宋词。词中描绘了夜宿孤村时画角悲鸣、飞雪飘零等景象,以及雪夜思乡时对故园梅花和佳人的思念。表达了作者在外漂泊的羁旅之苦,以及对故乡和心上人的深切眷恋之情。
2. 写作手法
多感官描写:上片综合运用听觉与视觉,听觉上捕捉画角悲鸣、乱叶敲窗、惊雁嘹唳之声,视觉上勾勒飞雪满村、灯火阑珊、寒云雁影之景,声色交织,将荒村夜宿的萧瑟氛围与旅人孤寂心境融为一体。用典:如“送数声惊雁”化用前人诗句中雁鸣意象,暗合杜牧《早雁》“云外惊飞四散哀”、卢纶《塞下曲》“月黑雁飞高”等典故,借雁群夜惊高飞的鸣声,自然引出旅人闻雁思乡的愁绪,使情致更显深婉。拟人:下片“为问暗香闲艳,也相思、万点付啼痕”,以设问将梅花拟人化,赋予其“相思”“付啼痕”的情感与动作,将枝头蓓蕾比作泪痕,借梅花的“愁损”姿态,曲折表达对故乡佳人因思念而落泪的怜想,情致绵邈动人。情景交融:上片以“风悲画角”“飞雪孤村”等冷寂景写羁旅孤苦情;下片借“半胧溪月”“故国梅花”虚景衬思乡真情;结句拟人化梅花,赋其“相思”泪痕,景语即情语,物我交融见余韵。虚实结合:上片实写夜宿孤村的景象,下片虚写对故乡梅花和佳人的思念,设想对方情境,由己及人,抒发了深沉的相思之情。
3. 分段赏析
上片词人巧妙地借助听觉与视觉,精心勾勒出四幅风格迥异又相互关联的画面,分别是“画角谯门”“飞雪孤村”“冷落酒市”和“寒夜惊雁”。起首“风悲”二字,如神来之笔,生动地刻画了风声的萧瑟。风声裹挟着阵阵角声传来,那是谯门上有人吹奏《小单于》的曲调。画角作为涂有彩绘的军中乐器,其声凄厉,角声随风飘散,不知曾勾起过多少旅人的愁思,“风悲”两字灵动传神,极具表现力。秦观在《满庭芳》中也曾描绘过角声的哀伤,“画角声断谯门,暂停征棹,聊共引离尊”,二者在对角声的渲染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一个“落”字,不仅让人感受到谯门的高耸巍峨、风力的强劲猛烈,更将旅人心头那沉甸甸的羁旅愁思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投宿”两句着重描写旅途中的飞雪场景。“骎骎”一词,既形象地描绘出马匹疾驰的动态,又与“投宿”相呼应,将旅人急于寻找歇脚之处的迫切心情展现得跃然纸上;同时,它还巧妙地引出下文的“飞雪”,点明急于投宿是因为风雪交加的恶劣天气。“飞”字生动地展现出漫天雪花飘舞的动态之美,而“满”字则强调了村子的狭小与孤寂。“酒市”二句呈现的是旅人进入村子后的景象。此时酒市灯火渐渐稀疏,人迹寥寥,从中可以想见雪势之大、积雪之深,这也进一步衬托出旅人在夜间旅舍中独处时的清冷孤寂,他所能听到的唯有乱叶扑打窗户的声音。“舞纷纷”细致入微地描绘出落叶数量之多以及风力的急促。“骎骎”“飞”“满”“舞”这些都是动词,“骎骎”在句中不仅能生动地描绘客观事物的状态,还能传递出主观的情感,由此可见作者在字词运用上的反复推敲与精心雕琢。“送数声”三句记录的是客舍夜坐时所听到的声音。雪夜之中,风势猛烈,忽然传来阵阵雁声。雁群在夜间通常会歇宿在沙渚芦丛之中,一旦遇到外物袭击,负责守卫的雁儿便会发出警报,雁群也会迅速飞向高空。“乍离”句正是对这种情景的生动描写。“嘹唳”句则描绘了雁群受惊后,穿过层层密布的冻云,飞向高空时发出的高亢悠长的鸣叫声。雁儿大多在高空飞行,白天人们可以通过远望看到它们,而在夜间则主要通过鸣声来感知它们的存在。杜牧在《早雁》诗中写道:“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这里的“云外”,就表明雁飞得很高。张文潜的《楚城晓望》诗也有“山川摇落霜华重,风日晴和雁字高”的描写。卢纶的《塞下曲》更是描绘了雁儿夜惊的场景:“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单于战败后企图趁黑夜逃走,途中惊动了雁群,雁儿惊飞云外时的鸣叫声让追逐者知晓了单于的去向。此词所写的是南归途中的雁儿,在夜间受惊高飞时发出的鸣声,这声声雁鸣,如同一把把钥匙,叩动了旅人的心弦,使得无限的思乡之情在瞬间油然而生,至此,词意也从写景自然地转入下片的抒情。下片别开生面,词人的笔触从雪夜闻雁巧妙地转换为淡月乡愁,委婉细腻地铺陈出相思情意。“好在”句描绘的是风雪渐渐停歇,但云雾尚未散尽,在朦胧之中可以看到半痕淡淡的月色。“好在”表示月色依旧如往昔。“无处不消魂”一句,生动地描绘出旅人客居他乡,在夜晚思念亲人、故乡,看到这依稀如当年的月色,不禁触景生情,黯然神伤。“故国”两句,倾诉了因为故乡的梅花以及身着绿罗裙的佳人,让他难以忘怀,以至于常常在梦中与她们相见。“愁损”两字,既饱含着对自己的怜惜,又想象着梦中的伊人也在饱受相思之苦,语意曲折,情感深沉。“为问”两句承接“故国”句,词人以设问的方式将梅花拟人化,把枝头上的蓓蕾比作点点泪珠,仿佛在询问那暗香浮动的梅花,是否也是因为相思而泪痕斑斑?末两句又承接“愁损”句,词人从自身的思念推及对方,设想佳人的情形。自己在客居他乡的途中,因思念故乡的梅花而满怀愁绪,那么佳人在故园赏梅时,也一定会因思念远方的自己,而泪水滴落在枝头,这与牛峤《菩萨蛮》中“愁匀红粉泪。眉剪春山翠。何处是辽阳,锦屏春画长”所描绘的情景颇为相似。在薄暮时分,她斜倚在屏风旁,思念着远方的旅人,而旅人在他乡遥忆故园,同样也是余恨绵绵,难以消散。
4. 作品点评
《南浦・旅怀》感情深挚,风格婉丽含蓄,余韵悠长。词作炼字精妙,词句工整,不乏警策之语,以精准的文字勾勒画面、传达情感,极具艺术感染力。
# 词意婉丽,似万俟雅言。
宋黄升《花庵词选》
# 上是旅思凄凉之景况,下是故乡怀望之神情。
明李攀龙《草堂诗余隽》
# 细玩词意,似亦经靖康乱后作也。第词旨含蓄,耐人寻味。
清黄苏《蓼园词选》
# 此词遣词琢句,工绝警绝,最令人爱。“好在”二语真好笔仗。“为问”二语淋漓痛快,笔仗亦佳。
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
# 尤以《南浦》一词为最婉约蕴藉,与少游《满庭芳》诸作尤神似,即置在《淮海集》中,亦为最上乘之作,余子更不足与并论了。
清薛砺若《宋词通论》
# 此首写旅思。上片景,下片情,琢句极警峭。起写风送角声,次写雪满孤村,所闻所见,无非凄凉景象。“酒市”以下,更写晚间灯火与云中雁声,境尤可悲。下片由景入情,乡思最切。“好在”两句,言见月销魂。“故国”两句,忆梅忆人。“为问”两句,承忆梅。“翠屏”两句,承忆人。以己之深愁难释,故思及对方之人,亦应是余恨难消也。
近代唐圭璋《唐宋词简释》
上一篇:宋·汪元量《忆秦娥·马萧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