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qín
é
·
·
xiāo
xiāo

朝代:宋作者:汪元量浏览量:3
xiāo
xiāo
yān
zhī
shān
zhōng
fēng
piāo
piāo
fēng
piāo
piāo
huáng
hūn
hán
zhí
shì
liáo
rén
chù
jiào
chuī
xiāo
shí
nián
jiàn
xīn
jiāo
xīn
jiāo
cǎi
jiān
nán
shuǐ
yuǎn
shān
yáo

译文

骏马在那里萧萧嘶鸣。燕支山中大风呼啸,不停地吹着。大风不停地呼呼刮着。到了黄昏时分,寒冷的雨淅淅沥沥地下着,实在是让人感到百无聊赖、烦闷忧愁。那位美丽动人的人儿如今在哪里教人吹奏箫管呢。已经十年没有见到她了,我的心里焦急如焚。心里焦急痛苦得很啊。想要寄上一封精美的书信表达思念,却困难重重,因为山高水远,路途实在太过遥远了。

逐句剖析

"马萧萧":骏马在那里萧萧嘶鸣。

"燕支山中风飘飘":燕支山中大风呼啸,不停地吹着。

# 燕支山:在今甘肃永昌县西。

"风飘飘":大风不停地呼呼刮着。

"黄昏寒雨":到了黄昏时分,寒冷的雨淅淅沥沥地下着,

"直是无憀":实在是让人感到百无聊赖、烦闷忧愁。

# 无憀:无聊。

"玉人何处教吹箫":那位美丽动人的人儿如今在哪里教人吹奏箫管呢。

"十年不见心如焦":已经十年没有见到她了,我的心里焦急如焚。

"心如焦":心里焦急痛苦得很啊。

"彩笺难寄":想要寄上一封精美的书信表达思念,却困难重重,

"水远山遥":因为山高水远,路途实在太过遥远了。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忆秦娥・马萧萧》是宋代词人汪元量创作的词作。此词上片描绘了燕支山中马鸣萧萧、寒风飘飘的景象,黄昏时分又兼寒雨,营造出一种凄清、寂寥的氛围,真切地体现出词人内心的无聊与烦闷。下片则直抒胸臆,词人思念着不知在何处教他人吹箫的“玉人”,十年未见,心中焦急如焚,却因水远山遥,连寄一封彩笺都难以实现,深刻地表达出词人对心上人的深切思念与无法相见的无奈。全词以简洁而凄凉的语言,借景与直抒相结合,将词人的相思之苦与两地相隔的怅惘展现得淋漓尽致,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诗人、词人

汪元量(1241?~1304?),南宋诗人、词人。字大有,号水云,晚号楚狂,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原是宋宫廷琴师,蒙元灭宋被掳北去,以亲身经历而形诸歌诗,颇能反映宋亡前后实况。汪元量的诗,多纪国亡前后事,时人比之杜甫,部分作品有“诗史”之称。其诗风初为江湖体,自经离乱,转师杜甫,眷恋故国,诗风一变而为苍凉悲愤;也有一些山水诗,格调明快。其词多写宫庭生活,善于写景状物,以清丽见长;德祐之难后,词风眷怀故国,情深语直。代表作品有《醉歌》10首、《越州歌》20首、《湖州歌》98首。著有《湖山类稿》《水云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上片:“马萧萧,燕支山中风飘飘。风飘飘,黄昏寒雨,直是无憀”。开篇“马萧萧”描绘出一幅边塞骏马嘶鸣的画面,给人一种空旷、苍凉之感。接着写燕支山中风声呼啸,“风飘飘”的重复,强化了风的凛冽,营造出一种萧瑟、凄凉的氛围。“黄昏寒雨”进一步渲染了环境的阴沉和寒冷,在这样的黄昏时分,又兼寒雨淅淅沥沥,让人内心充满了无聊、烦闷和忧愁。上片通过对边塞特定环境的描写,如狂风、寒雨、黄昏等元素,为全词奠定了愁苦的情感基调,展现出边塞的荒寂与凄清。下片:“玉人何处教吹箫。十年不见心如焦。心如焦,彩笺难寄,水远山遥”。“玉人何处教吹箫”,作者由眼前的凄凉景色联想到心中思念的美人,不知她在何处吹奏着箫曲,巧妙地将写景与抒情相结合,由景入情。“十年不见心如焦”直接抒发了对美人的深切思念以及因长久分离而产生的焦灼痛苦之情,“心如焦”的重复,强调了这种情感的强烈程度。最后“彩笺难寄,水远山遥”,说明因为山水阻隔,距离遥远,想要寄信给美人也十分困难,进一步加深了两人分离的无奈和伤感。下片主要围绕对美人的思念展开,通过心理描写和对现实距离的描述,将那种相思之苦、相见之难表现得淋漓尽致。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其诗多慷慨悲歌,有故宫离黍之感,于宋末之事,皆可据以征信。

清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陈杰《风沙》

下一篇:宋·孔夷《南浦·旅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