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hè
tiān
·
·
lín
duàn
shān
míng
zhú
yǐn
qiáng

朝代:宋作者:苏轼浏览量:3
lín
duàn
shān
míng
zhú
yǐn
qiáng
luàn
chán
shuāi
cǎo
xiǎo
chí
táng
fān
kòng
bái
niǎo
shí
shí
jiàn
zhào
shuǐ
hóng
xiāng
cūn
shè
wài
chéng
páng
zhàng
zhuǎn
xié
yáng
yīn
qín
zuó
sān
gēng
yòu
shēng
liáng

译文

远处树林尽头,有座高山清晰可见;近处丛生的翠竹围绕在屋舍旁。院落旁有一长满衰草的小池塘,蝉声四起,叫声乱成一团。空中不时有白色的小鸟飞过,满池荷花,映照绿水,散发出柔和的芳香。在乡村的野外,古城墙的近旁,我手拄藜杖徐徐漫步,转瞬已是太阳西落。昨天夜里三更时分,天公殷殷勤勤地降下一场好雨,今天又能使漂泊不定的人享受一日的爽心清凉。

逐句剖析

"林断山明竹隐墙":远处树林尽头,有座高山清晰可见;近处丛生的翠竹围绕在屋舍旁。

# 林断山明:树林断绝处,山峰显现出来。

"乱蝉衰草小池塘":院落旁有一长满衰草的小池塘,蝉声四起,叫声乱成一团。

"翻空白鸟时时见":空中不时有白色的小鸟飞过,

# 翻空:飞翔在空中。

"照水红蕖细细香":满池荷花,映照绿水,散发出柔和的芳香。

# 红蕖:(qú)荷花。

"村舍外":在乡村的野外,

"古城旁":古城墙的近旁,

# 古城:当指黄州古城。

"杖藜徐步转斜阳":我手拄藜杖徐徐漫步,转瞬已是太阳西落。

# 杖藜:拄着藜杖。藜,一种草本植物,这里指藜木拐杖。

"殷勤昨夜三更雨":昨天夜里三更时分,天公殷殷勤勤地降下一场好雨,

# 殷勤:劳驾,有劳。

"又得浮生一日凉":今天又能使漂泊不定的人享受一日的爽心清凉。

# 浮生:意为世事不定,人生短促。李涉《题鹤林寺僧舍》:“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是苏轼被贬黄州时所作的一首田园词。词中运用动静结合、多感官描写等手法,描绘了夏日乡村的自然风光,展现了乡村的宁静与生机。从林断山明写到乱蝉衰草,从白鸟翻飞、红蕖飘香写到村舍古城,最后以对夜雨的感慨收尾,抒发了词人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以及在困境中悠然自得的心境。此词铺排巧妙,富于层次,读来婉转蕴藉,回味无穷。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创作于苏轼被贬黄州时期。在黄州,苏轼过着村居生活,他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融入词中,借夏日村居景色的描写,一方面表达对乡村生活的喜爱,另一方面也在村居生活中寻求心灵的慰藉,排遣被贬的苦闷。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田园词,以夏日乡村为背景,全词描绘了一幅夏日雨后的农村小景。这首词是当时词人乡间幽居生活的自我写照,词中所表现的,是作者雨后漫步村野的闲适心境,并以“浮生一日凉”暗含对人生短暂的淡然感慨。

2. 写作手法

动静结合:如“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白鸟翻飞是动景,红蕖照水散发细细香气是静景,动静相衬,使画面更具生机与韵味。多感官描写:从视觉(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翻空白鸟、照水红蕖)、听觉(乱蝉、蛙声)、嗅觉(红蕖细细香)等感官描绘乡村夏日景色,使读者身临其境。拟人:“殷勤昨夜三更雨”赋予雨以情感,生动形象地表达出词人对这场及时雨的喜爱与感激之情。

3. 分段赏析

《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上片写景,以远景切入,山林错落、翠竹掩映,画面层次分明。小池塘边传来乱蝉和衰草的声音,勾勒出乡村夏日的轮廓,衰败中又透着自然的气息。从景色上看,此地无疑是修身养性的绝佳之地,若抛开其他因素,居住于此堪称人生乐事。但对词人而言,他并未沉醉于眼前的美景,安于现状。透过这些景致,我们能隐隐察觉出词人内心深处的百无聊赖,以及他在困境中自我宽慰、却又深感无奈的复杂心境。《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下片抒情,“杖藜徐步转斜阳”描写了词人在太阳即将落山的时候,拄着藜杖在斜阳下慢慢踱步,这是词人自我形象的写照,看似是在享受隐者般闲适、自得其乐的生活,其实蕴含着百无聊赖、消磨时光的失意情绪。最后两句,是画龙点睛之笔。词人感慨昨夜三更的雨十分殷勤,让自己又能享受这闲适生活中的一日清凉,表达出对这种生活的惬意之感。而细细品评之后,会发现其中包含出他对人生短暂与无奈的无限感慨,表现出词人得过且过、日复一日地消磨岁月的消极情绪。这两句诗,是他当时被贬黄州,随遇而安的真实写照。从全词对景色的细腻描绘,以及对作者形象的生动刻画中,我们不难看到一位在郁郁不得志的境遇下,无奈选择隐世的词人形象。

4. 作品点评

《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全诗以自然质朴的语言描绘乡村夏日景色,展现了苏轼独特的写作风格。亮点名句“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动静结合,细腻地展现出夏日乡村的生机与宁静,为整首词增色不少。“浮生一日凉”更是将日常体验升华为哲思,让我们看到了一个郁郁不得志,无奈选择隐世的词人形象。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渊明诗:“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此词从陶诗中得来,逾觉清异。较“浮生半日闲”句,自是诗词异调。论者每谓坡公以诗笔入词,岂审音知言者?

清郑文焯《东坡乐府》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张元干《忆秦娥·桃花萼》

下一篇:宋·辛弃疾《念奴娇·书东流村壁》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