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鸿过后莺归去":鸿鹄春燕已飞走,黄莺随后也归去。这些可爱的鸟儿,一个个与我分离。
"细算浮生千万绪":仔细寻思起来,人生漂浮不定,千头万绪。
# 浮生:谓人生漂浮不定。
"长于春梦几多时":莺歌燕舞的春景,像梦幻般没有几时,
# 春梦:喻好景不长。
"散似秋云无觅处":便如同秋云那样散去,再也难以寻觅她的影踪。
"闻琴解佩神仙侣":像卓文君那样闻琴而知音,像汉水江妃那样温柔多情,遇到郑交甫解佩相赠。
# 解佩:据刘向《列仙传》载,郑交甫行汉水之滨,遇二美女而悦之,二女便解下玉佩相赠。,闻琴:据《史记》载,文君新寡,司马相如于夜以琴挑之,文君遂与相如私奔。
"挽断罗衣留不住":即使挽断她们绫罗的衣裙,也不能留住她们的倩影。
"劝君莫作独醒人":劝你不要再孤独的做一个清醒明白的人了,
# 独醒人:仅有的清醒的人。
"烂醉花间应有数":大家都在花前喝个烂醉如泥才是最好的。
# 应有数:有定数,即命运的安排。
北宋文学家、政治家
晏殊(991~1055),北宋文学家、政治家。字同叔,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真宗景德二年(1005年),以神童召试,赐同进士出身,官至翰林学士、右庶子。仁宗朝,累官至集贤殿大学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后任河南府兼西京留守。卒谥元献。晏殊是宋代文学大家,与其子晏几道并称“二晏”,与欧阳修并称“晏欧”。晏殊的词继承了花间派的传统,擅长小令,多表现诗酒生活和悠闲情致,语言婉丽。代表作品有《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木兰花·池塘水绿风微暖》。著有《元献遗文》《珠玉词》《类要》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借青春流逝、爱情消弭,感慨美好生活的变幻无常,以细腻、含蓄且婉转的笔触,抒发了作者内心复杂的情感。全词辞藻优美、情韵动人,于字里行间蕴含着深刻意涵,在晏殊的词作中别具一格。
2. 写作手法
比喻:词中“莺燕”比喻人,春光易逝,美人相继散去,美好的年华与美好的爱情都不能长保,怎不让人感慨万千。化用:“长于春梦几多时?散似秋云无觅处。”这两句改用白居易《花非花》词句“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此处表现出作者对整个人生的思考。
3. 分段赏析
上片开篇“燕鸿过后莺归去”,寥寥数字便勾勒出春光消逝之景。燕子春日自南方翩然而至,鸿雁春季向北方振翅高飞,黄莺每逢春日欢快啼鸣,这些禽鸟依循季节规律,该来之时如期而至,该去之际亦决然离去,正如那春光,匆匆而来又匆匆消逝。此处描绘的是莺啼燕飞的春归时节,然而恰恰在此时,莺燕渐次稀少,愈发让人徒生怅惘之感。“莺燕”在此处,亦兼有人的隐喻,春光转瞬即逝,美人也相继离散,美好的年华与珍贵的爱情难以长久维系,怎能不让人感慨万千。“细算浮生千万绪”一句,笔锋从客观景象转向主观思绪,面对上述种种现象,细细思量,千头万绪涌上心头,令人不得不直面人生如水面浮萍般短暂飘忽的现实。这两句前后承接自然,顺势引出后续两句:“长于春梦几多时?散似秋云无觅处。”此句化用白居易《花非花》中“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但表意有所不同。作者在此处着眼于对整个人生问题的思索,将美好的年华、爱情与春梦的短暂相权衡,把心爱之人相聚艰难、离散轻易与秋云的留存、消逝相对照,内涵丰富,感慨极为深沉。下片“闻琴解佩神仙侣,挽断罗衣留不住”两句,叙述失去美好爱情的过往之事,既是对上片感慨的具体阐释,也是引发上片感慨的关键缘由,如此使得上下片相互勾连,过渡极为自然。“闻琴”,说的是汉代卓文君听闻司马相如弹琴便心生爱慕之情;“解佩”,指的是传说中的神女曾解下玉佩赠予情人。这两句意即像卓文君、神女这般宛如神仙眷侣般的美好情感,一旦要消逝离去,即便拼尽全力挽断她们的罗衣也无法挽留。紧接着,作者情绪激动,高声呼喊:“劝君莫作独醒人,烂醉花间应有数。”其意是劝人趁着繁花依旧盛开,在花丛中尽情畅饮以消解忧愁。这显然是遭受重大刺激后的强烈反应,体现出对失去美好与爱情的极度痛心。联系晏殊的生平经历,他创作此词应另有深意,并非单纯描写男女之间的诀别。庆历年间,宋仁宗轻信反对派的诋毁言论,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相继被贬外放,晏殊也被罢免宰相之职。对于贤才接连离开朝廷,晏殊内心定然悲痛万分,他将这些贤才的被贬,比作即便“挽断罗衣”也难以留住的“神仙侣”。所谓不宜“独醒”、只宜“烂醉”,实则是饱含愤慨的无奈之语。
4. 作品点评
《木兰花·燕鸿过后莺归去》在创作中巧妙化用前人诗句,毫无雕琢痕迹,显得自然流畅、贴切精妙。词中蕴含的复杂思想情感,充分映射出作者独特的人生态度与胸怀气度。
上一篇:宋·陈亮《水龙吟·春恨》
下一篇:宋·张元干《忆秦娥·桃花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