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lán
huā
·
·
yàn
hóng
鸿
guò
hòu
yīng
guī

朝代:宋作者:晏殊浏览量:3
yàn
hóng
鸿
guò
hòu
yīng
guī
suàn
shēng
qiān
wàn
cháng
chūn
mèng
duō
shí
sàn
qiū
yún
chù
wén
qín
jiě
pèi
shén
xiān
wǎn
duàn
luó
liú
zhù
quàn
jūn
zuò
xǐng
rén
làn
zuì
huā
jiān
yīng
yǒu
shù

译文

鸿鹄春燕已飞走,黄莺随后也归去。这些可爱的鸟儿,一个个与我分离。仔细寻思起来,人生漂浮不定,千头万绪。莺歌燕舞的春景,像梦幻般没有几时,便如同秋云那样散去,再也难以寻觅她的影踪。像卓文君那样闻琴而知音,像汉水江妃那样温柔多情,遇到郑交甫解佩相赠。即使挽断她们绫罗的衣裙,也不能留住她们的倩影。劝你不要再孤独的做一个清醒明白的人了,大家都在花前喝个烂醉如泥才是最好的。

逐句剖析

"燕鸿过后莺归去":鸿鹄春燕已飞走,黄莺随后也归去。这些可爱的鸟儿,一个个与我分离。

"细算浮生千万绪":仔细寻思起来,人生漂浮不定,千头万绪。

# 浮生:谓人生漂浮不定。

"长于春梦几多时":莺歌燕舞的春景,像梦幻般没有几时,

# 春梦:喻好景不长。

"散似秋云无觅处":便如同秋云那样散去,再也难以寻觅她的影踪。

"闻琴解佩神仙侣":像卓文君那样闻琴而知音,像汉水江妃那样温柔多情,遇到郑交甫解佩相赠。

# 解佩:据刘向《列仙传》载,郑交甫行汉水之滨,遇二美女而悦之,二女便解下玉佩相赠。,闻琴:据《史记》载,文君新寡,司马相如于夜以琴挑之,文君遂与相如私奔。

"挽断罗衣留不住":即使挽断她们绫罗的衣裙,也不能留住她们的倩影。

"劝君莫作独醒人":劝你不要再孤独的做一个清醒明白的人了,

# 独醒人:仅有的清醒的人。

"烂醉花间应有数":大家都在花前喝个烂醉如泥才是最好的。

# 应有数:有定数,即命运的安排。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木兰花・燕鸿过后莺归去》乃北宋词人晏殊之作,此词入选《宋词三百首》。该作品流露出作者对于人生苦短的慨叹,体现出其主张及时行乐的思想。词作主要抒发了美景难以长久、春天离去难以复返的无奈,以及心爱之人离去后难以挽留,只能借酒消愁的心境。 上片着重书写浮生若梦,美梦破灭、如云雾消散般的悲哀。下片则聚焦于爱侣逝去后的情感,以旷达之态自我排解。末尾两句“莫作独醒人,烂醉花间应有数”,是词人看破红尘后的牢骚之语。“莫作独醒人”,意在劝慰世人及时行乐;然而,主张“烂醉”却又强调“有数”,这恰恰彰显出词人抒情时有所节制的特点。全词运用比兴手法抒情表意,用典巧妙且贴切,这样的艺术风格在晏殊众多词作中并不多见。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学家、政治家

晏殊(991~1055),北宋文学家、政治家。字同叔,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真宗景德二年(1005年),以神童召试,赐同进士出身,官至翰林学士、右庶子。仁宗朝,累官至集贤殿大学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后任河南府兼西京留守。卒谥元献。晏殊是宋代文学大家,与其子晏几道并称“二晏”,与欧阳修并称“晏欧”。晏殊的词继承了花间派的传统,擅长小令,多表现诗酒生活和悠闲情致,语言婉丽。代表作品有《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木兰花·池塘水绿风微暖》。著有《元献遗文》《珠玉词》《类要》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年),晏殊官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同时兼任枢密使,手握军政大权。只可惜宋仁宗未能做到果断明察,又轻信了反对派的诋毁言论,致使韩琦率先被贬外放,范仲淹、富弼、欧阳修也接连被逐出京城,晏殊随后也被罢免了宰相之职。这首词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而成。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借青春流逝、爱情消弭,感慨美好生活的变幻无常,以细腻、含蓄且婉转的笔触,抒发了作者内心复杂的情感。全词辞藻优美、情韵动人,于字里行间蕴含着深刻意涵,在晏殊的词作中别具一格。

2. 写作手法

比喻:词中“莺燕”比喻人,春光易逝,美人相继散去,美好的年华与美好的爱情都不能长保,怎不让人感慨万千。化用:“长于春梦几多时?散似秋云无觅处。”这两句改用白居易《花非花》词句“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此处表现出作者对整个人生的思考。

3. 分段赏析

上片开篇“燕鸿过后莺归去”,寥寥数字便勾勒出春光消逝之景。燕子春日自南方翩然而至,鸿雁春季向北方振翅高飞,黄莺每逢春日欢快啼鸣,这些禽鸟依循季节规律,该来之时如期而至,该去之际亦决然离去,正如那春光,匆匆而来又匆匆消逝。此处描绘的是莺啼燕飞的春归时节,然而恰恰在此时,莺燕渐次稀少,愈发让人徒生怅惘之感。“莺燕”在此处,亦兼有人的隐喻,春光转瞬即逝,美人也相继离散,美好的年华与珍贵的爱情难以长久维系,怎能不让人感慨万千。“细算浮生千万绪”一句,笔锋从客观景象转向主观思绪,面对上述种种现象,细细思量,千头万绪涌上心头,令人不得不直面人生如水面浮萍般短暂飘忽的现实。这两句前后承接自然,顺势引出后续两句:“长于春梦几多时?散似秋云无觅处。”此句化用白居易《花非花》中“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但表意有所不同。作者在此处着眼于对整个人生问题的思索,将美好的年华、爱情与春梦的短暂相权衡,把心爱之人相聚艰难、离散轻易与秋云的留存、消逝相对照,内涵丰富,感慨极为深沉。下片“闻琴解佩神仙侣,挽断罗衣留不住”两句,叙述失去美好爱情的过往之事,既是对上片感慨的具体阐释,也是引发上片感慨的关键缘由,如此使得上下片相互勾连,过渡极为自然。“闻琴”,说的是汉代卓文君听闻司马相如弹琴便心生爱慕之情;“解佩”,指的是传说中的神女曾解下玉佩赠予情人。这两句意即像卓文君、神女这般宛如神仙眷侣般的美好情感,一旦要消逝离去,即便拼尽全力挽断她们的罗衣也无法挽留。紧接着,作者情绪激动,高声呼喊:“劝君莫作独醒人,烂醉花间应有数。”其意是劝人趁着繁花依旧盛开,在花丛中尽情畅饮以消解忧愁。这显然是遭受重大刺激后的强烈反应,体现出对失去美好与爱情的极度痛心。联系晏殊的生平经历,他创作此词应另有深意,并非单纯描写男女之间的诀别。庆历年间,宋仁宗轻信反对派的诋毁言论,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相继被贬外放,晏殊也被罢免宰相之职。对于贤才接连离开朝廷,晏殊内心定然悲痛万分,他将这些贤才的被贬,比作即便“挽断罗衣”也难以留住的“神仙侣”。所谓不宜“独醒”、只宜“烂醉”,实则是饱含愤慨的无奈之语。

4. 作品点评

《木兰花·燕鸿过后莺归去》在创作中巧妙化用前人诗句,毫无雕琢痕迹,显得自然流畅、贴切精妙。词中蕴含的复杂思想情感,充分映射出作者独特的人生态度与胸怀气度。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陈亮《水龙吟·春恨》

下一篇:宋·张元干《忆秦娥·桃花萼》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