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
·
sān
gēng
yuè

朝代:宋作者:贺铸浏览量:3
sān
gēng
yuè
zhōng
tíng
qià
zhào
huā
xuě
huā
xuě
shèng
duàn
juān
xuè
wáng
sūn
yīn
chén
jué
róu
sāng
shàng
tūn
shēng
bié
tūn
shēng
bié
lǒng
tóu
liú
shuǐ
rén

译文

三更时分的月亮,正好照在中庭如白雪的梨花上。如雪的梨花,禁受不住极度的凄凉,杜鹃鸟悲啼至吐血。远去的游子为什么没有了音信,在柔桑小路上忍痛分别。忍痛分别,只有陇头的流水,像是在为人悲叹呜咽。

逐句剖析

"三更月":三更时分的月亮,

"中庭恰照梨花雪":正好照在中庭如白雪的梨花上。

"梨花雪":如雪的梨花,

"不胜凄断":禁受不住极度的凄凉,

"杜鹃啼血":杜鹃鸟悲啼至吐血。

# 杜鹃啼血:传说杜鹃日夜悲号于深林中,口为流血,常用以形容哀痛之极。

"王孙何许音尘绝":远去的游子为什么没有了音信,

# 何许:何处。

"柔桑陌上吞声别":在柔桑小路上忍痛分别。

# 柔桑:嫩桑。

"吞声别":忍痛分别,

"陇头流水":只有陇头的流水,

# 陇头:陇(lǒng),即陇山,在今陕、甘交界处。

"替人呜咽":像是在为人悲叹呜咽。

# 替人呜咽:“陇头流水,替人呜咽”两句,此处借之抒发离别之痛。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子夜歌·三更月》是宋代贺铸的词作。此词描绘了一幅深夜的凄美画面,借景抒情,通过描写三更月照梨花雪的景象,融入杜鹃啼血这一意象,渲染出一种凄凉悲戚的氛围。上阕着重写景,下阕则由景及人,抒发了对离别的感伤以及对离人的思念之情,充满了哀怨惆怅之感。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词人

贺铸(1052~1125),北宋词人。字方回,号庆湖遗老,卫州共城(今河南卫辉)人。宋太祖贺皇后族孙。曾任泗州、太平州通判,晚年退居苏州。贺铸的词,风格多样、刚柔相济,既有深婉清丽之作,又有豪放刚劲之篇,善于锤炼字句。内容多刻画闺情离思,也有嗟叹功名不就、纵酒狂放之作。代表作品有《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鹧鸪天·重过阊门万事非》《台城游·南国本萧洒》《六州歌头·少年侠气》等。著有《东山词》《庆湖遗老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也是一首闺怨词。描绘了三更时分,明月照在中庭似雪的梨花上,这般景象引发女子内心的凄楚,杜鹃的啼血声更添愁绪。女子想起与游子在柔桑陌上忍痛分别后,游子便音信全无。以陇头流水的呜咽,象征女子内心的哀怨,深刻表达出闺中女子对远方游子的思念与哀怨之情。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清冷的三更月色与如雪梨花,营造出孤寂、凄凉氛围,表达女子内心的哀怨。“杜鹃啼血”,借杜鹃啼叫的意象,渲染悲伤气氛,抒发女子的凄断之情。烘托:“陇头流水,替人呜咽”,借陇头流水的呜咽声,烘托女子因思念游子而产生的悲伤情绪,将无形的情感具象化。

3. 分段赏析

“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开篇点明时间与地点,三更的夜晚,月亮高悬,清冷的月光洒在庭院之中,恰好如同梨花盛开时的洁白。“三更月”营造出一种深夜的静谧氛围,“中庭”明确了地点是在庭院之中。“恰照梨花雪”运用比喻的手法,将月光比作梨花雪,形象地描绘出月光的洁白与清冷,给人一种视觉上的美感,同时也为全词奠定了一种凄美、清冷的基调。“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这一句进一步深化了凄凉的氛围。“梨花雪”承接上句,再次强调月光的洁白。“不胜凄断”直接表达出这种景象给人带来的凄凉悲痛之感,让人难以承受。“杜鹃啼血”是一个传统的意象,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杜鹃啼血常常象征着哀怨、悲戚。这里运用这个意象,将内心的哀伤之情具象化,仿佛那杜鹃的啼血声就在耳边回荡,使读者更能深切地感受到词人内心的痛苦与凄凉。“王孙何许音尘绝,柔桑陌上吞声别。”下阕开始由景及人,“王孙”在这里指代离人。“何许音尘绝”表达了词人对离人的思念与牵挂,不知道离人在哪里,为何一点音信都没有。“柔桑陌上吞声别”描绘了分别的场景,在种满柔桑的田间小路上,两人默默地分别,只能将悲伤与不舍咽在肚子里。“吞声别”生动地表现出分别时的无奈与痛苦,两人都有千言万语,却只能默默无言,这种无声的悲伤更增添了离别的哀伤。“陇头流水,替人呜咽。”最后一句以景结情,“陇头流水”这一意象在古代诗词中也常常带有悲伤的情感色彩。这里说陇头的流水仿佛在为人悲叹呜咽,实际上是将人的情感移情于物,借流水的呜咽之声来烘托出离别的悲伤。流水本无情,但在词人的笔下,它却仿佛有了情感,为离人的悲伤而呜咽,使全词的哀伤之情达到了高潮,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4. 作品点评

这首词在前半部分着重描绘景色,情感自然而然地由景致引发而出;后半部分则聚焦于情感的抒发,又巧妙地将情感融入景色之中。从结构来看,先景,再情,最后又回到景,层层递进、相互交融,使得全词浑然一体。此词还有一大特色,那便是句子短小,押韵紧密,且韵脚大多采用短促有力的入声字。如此一来,读起来节奏紧凑、气势急促,特别适合用来表达浓烈深厚的情感,与全词所传达的极度悲怆之感相得益彰,堪称一篇声情并茂、极具感染力的佳作。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作词之料,不过情号二字,非对眼前写景,即据心上说情,说得情出,写得景明,即是好词。此阕字句虽少,音节虽短,却能情景相生,风神宛然,是一首韵味深长的好词。

清李笠翁《窥词管见》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文天祥《扬子江》

下一篇:宋·韩维《嘉树》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