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áng
jiāng

朝代:宋作者:文天祥浏览量:3
suí
fēng
běi
hǎi
yóu
huí
cóng
yáng
jiāng
tóu
chén
xīn
piàn
zhēn
shí
zhǐ
nán
fāng
kěn
xiū

译文

前几日伴狂风自去北海漂游,费尽千辛万苦回到扬子江头。我的心就像那一根磁针,不永远指向南方誓不罢休。

逐句剖析

"几日随风北海游":前几日伴狂风自去北海漂游,

# 北海:这里指北方。

"回从扬子大江头":费尽千辛万苦回到扬子江头。

# 扬子:长江在南京一带称扬子江。,回从:曲意顺从。

"臣心一片磁针石":我的心就像那一根磁针,

# 磁针石:即指南针。

"不指南方不肯休":不永远指向南方誓不罢休。

# 南方:这里指南宋王朝。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扬子江》是南宋诗人文天祥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的前两句“几日随风北海游,回从扬子大江头”纪行,讲述诗人从镇江虎口脱险,历经艰难回到长江口的惊险历程。后两句“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抒情,以“磁针石”自比,触景生情,生动形象地展现出诗人坚定不移忠于宋朝的赤诚丹心。全诗语言浅近易懂,却蕴含着深沉浓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将诗人对国家的拳拳之心展现得淋漓尽致。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著名大臣、文学家

文天祥(1236 ~ 1283),南宋大臣、文学家 。初名云孙,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宋理宗宝佑年间进士,官至丞相,封信国公。临安危急时,他在家乡召集义军,坚决抵抗元兵的入侵。后被俘遇害。文天祥的文学创作以元军攻陷临安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多咏物应酬之作,后期诗歌多出于颠沛流离中,反映社会现实和表现民族气节,诗作直抒胸臆、慷慨激昂。名篇有《过零丁洋》《正气歌》等。著有《文山先生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宋恭帝德祐二年(1276年)正月,文天祥身为右丞相,代表南宋前往元营谈判,不幸遭元军扣留。彼时临安沦陷,文天祥被押解北上,却在镇江寻得机会成功逃脱,辗转至真州,又抵达南通。由于长江中的沙洲已被敌占,他无奈绕道北行,乘船历经北海,才从长江口南下。在此期间,文天祥饱经艰难险阻,却始终心怀抗元之志。此前,文天祥在赣州知州任上,就已倾其家产充作军资,毅然起兵抗元,并前往临安护卫。此次脱险南归后,他继续招募将士,顽强抗击元军。景炎元年(1276年),文天祥在历北海经长江口南下之际,有感而发创作了《扬子江》一诗以明其志。这首诗被收录在他此后创作的诗集《指南录》中,该诗集名称正源于《扬子江》末句。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扬子江》是南宋诗人文天祥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属于纪行兼抒情之作。诗的前两句纪行,详细叙述了文天祥自镇江虎口脱险,艰难回到长江口的惊险历程。后两句则借景抒情,巧妙运用比兴手法,以“磁针石”自比,生动形象地展现出诗人对宋朝的一片赤诚丹心。全诗语言浅近易懂,却在字里行间蕴含着坚定不移的爱国主义精神,将诗人历经磨难仍矢志不渝的高尚气节与爱国情怀展现得淋漓尽致。

2. 写作手法

比喻:以“磁针石”比喻忠于宋朝的一片丹心,表明自己一定要战胜重重困难,回到南方,再兴义师,重整山河的决心。情景交融:“几日随风北海游”的“随风”二字,不仅写出了行程的漂泊,也隐含着一种动荡不安的环境感受,暗示了当时南宋朝廷风雨飘摇的局势。后两句借“磁针石”这一意象,在抒情的同时,也仿佛让人看到在波涛汹涌的扬子江上,诗人那颗如磁针石般坚定的心,景与情相互交融,强化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与情感深度。

3. 分段赏析

“几日随风北海游”一句,以“北海”(北方)暗指被元军扣押的流离经历,通过“随风”二字勾勒出漂泊无定的被动状态。诗人将被迫北行的艰险历程浓缩为“几日”的时空压缩,既暗示了行程的紧迫性,又以“游”字消解了叙事中的悲情色彩,形成反讽张力。这种举重若轻的笔法,既展现了文天祥对困境的豁达,又暗含对元军暴行的无声控诉。“回从扬子大江头”承接上句,以“回从”二字完成地理与精神的双重转向。扬子江作为长江下游的地理标识,既是现实中的脱险坐标,更成为南宋政权的精神象征。诗人通过“回”与“从”的动词组合,将物理位移转化为忠贞不渝的道德选择,暗合《论语》“逝者如斯”的文化原型,赋予江水以见证忠魂的史诗意味。“臣心一片磁针石”突破传统忠君意象,创造性地将磁石的物理特性升华为精神图腾。磁针石的“指南”特性既符合宋代航海科技的实际应用,又暗喻士大夫“天下士”的价值坐标。此句通过器物与人格的异质同构,将抽象忠贞转化为可感知的物理存在,在理学“格物致知”的思想背景下,实现了儒家道德认知的具象化突破。“不指南方不肯休”以决绝誓言收束全篇,形成排山倒海的情感力量。“不肯休”的三字短句与前三句的悠长叙事形成节奏对比,犹如磁针指向时“咔嗒”的定格声响。其中“南方”既是临安故都的地理指向,更是华夏文明的精神原乡,与陆秀夫负帝蹈海、十万军民殉国的历史场景形成互文,使个人气节升华为民族精神的集体宣言

4. 作品点评

整首诗的语言质朴平实、通俗易懂,却又不乏精妙之处,其比喻运用得恰如其分、生动形象。在简洁的文字背后,饱含着深沉且坚定的爱国情怀,彰显出一种矢志不渝的爱国主义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朱淑真《蝶恋花·送春》

下一篇:宋·贺铸《子夜歌·三更月》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