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rén
zhī

朝代:宋作者:苏轼浏览量:3
yǒu
rén
jiā
lěi
qiān
jīn
èr
shèn
yòu
jiào
zhī
ài
wèi
yuē
:“
:“
jūn
zhī
suī
měi
ér
tōng
shì
néng
jiā
?”
?”
yuē
:“
:“
zhī
mǐn
ér
qiě
shì
duō
néng
yǒu
tōng
shì
zhě
?”
?”
ài
yuē
:“
:“
shì
zhī
dàn
wèn
jūn
zhī
suǒ
shí
zhě
cóng
lái
ruò
zhī
zhī
dāng
wàng
yán
zhī
zuì
。”
。”
suì
wèn
zhī
rán
xiào
yuē
:“
:“
zhī
měi
náng
lái
。”
。”
qiǎo
rán
gǎi
róng
yuē
:“
:“
zhī
shèn
shì
tián
zhōng
lái
?”
?”
ài
yuē
:“
:“
fēi
shēng
。”
。”

译文

齐国有个富人,家累千金,但是他的两个儿子甚是蠢笨,儿子的父亲又不教导他们。一天,艾子对他们的父亲说说:“您的儿子虽然很好,但不通事务,日后怎么能够持家呢?”富人大怒道:“我的儿子,聪明并且具有各种本领,艾子说:“不如试一试他,只要问你的儿子,所吃的米是从哪里来的?如果知道,我愿承担造谣的罪名。”富人就叫他的儿子来问他。儿子笑嘻嘻地说:“我怎么会不知道呢?米是从布袋里取来的。”富人神情变得严肃,改变面容说:“儿子你真是愚笨!艾子说:“有其父必有其子,

逐句剖析

"齐有富人":齐国有个富人,

"家累千金":家累千金,

# 累:积攒、拥有。

"其二子甚愚":但是他的两个儿子甚是蠢笨,

# 甚:十分,很。

"其父又不教之":儿子的父亲又不教导他们。

"一日":一天,

"艾子谓其父曰":艾子对他们的父亲说说:“

"君之子虽美":您的儿子虽然很好,

"而不通世务":但不通事务,

"他日曷能克其家":日后怎么能够持家呢?”

# 克:胜任。,曷:何,怎能。

"父怒曰":富人大怒道:“

"吾之子敏而且恃多能":我的儿子,

# 多能:多种本领。,恃:依靠,指具有。,敏:灵敏,聪明。

"岂有不通世务者耶":聪明并且具有各种本领,

"艾子曰":艾子说:“

"不须试之他":不如试一试他,

"但问君之子":只要问你的儿子,

"所食者米":所吃的米是从哪里来的?

"从何来":如果知道,

"若知之":我愿承担造谣的罪名。”

"父遂呼其子问之":富人就叫他的儿子来问他。

"其子嘻然笑曰":儿子笑嘻嘻地说:“

"吾岂不知此也":我怎么会不知道呢?

"每以布囊取来":米是从布袋里取来的。”

# 以:从。

"其父愀然改容曰":富人神情变得严肃,

# 愀然改容:神色变得严肃。改容,改变面色。

"子之愚甚也":改变面容说:“

# 甚:十分,很。

"彼米不是田中来":儿子你真是愚笨!

"艾子曰":艾子说:“

"非其父不生其子":有其父必有其子,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富人之子》是北宋苏轼的寓言故事,出自《艾子杂说》,故事揭露了一位富豪对待子女的极端宠溺态度,他错误地认为,凭借自己的财富,足以确保儿子一生衣食无虞,却未料到这种观念实则大谬不然。本文巧妙地讽刺了那些“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教育观念,即仅仅满足于提供物质上的富足,却忽视了精神与品格塑造的深层意义。说明有其父必有其子的道理,孩子不可以娇生惯养,否则对他很不利,因此教育方法也很重要。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富人之子》苏轼所写,出自《艾子杂说》。与普通的笑话汇编或寓言故事集有所区别,这本集子独特地融合了寓言与幽默元素。不过,寓言也好,幽默也好,它们都是采用“借古讽今”的手法进行创作的。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寓言故事。讽刺了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教育方法,并深刻揭示了“父辈行为影响子女”的道理。强调孩子不应被过分溺爱,因为这种做法对他们的长远发展有害无益。因此教育方法也很重要。

2. 写作手法

对比:故事中富人与艾子的对比,以及富人之子对米来源的无知与富人对儿子能力的盲目自信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教育方法的缺陷和后果。借古讽今:通过富人之子的无知回答和富人的愤怒反应,讽刺了那些只看重表面现象、不了解事物本质的人,以及那些盲目自信、忽视教育的家长。同时,艾子的言论则是对这种教育方法的直接批判和讽刺。

3. 分段赏析

第一段:“齐有富人,家累千金。其二子甚愚,其父又不教之。” 这一段是故事的背景介绍。开篇点明故事发生在齐国,有一位富人,家中积累了千金财富,强调其家境富裕。接着指出富人的两个儿子非常愚蠢,而作为父亲却不加以教导,为后文情节的发展埋下伏笔,暗示了这家人可能会因为儿子的愚笨和父亲教育的缺失而出现问题。第二段:“一日,艾子谓其父曰:‘君之子虽美,而不通世务,他日曷能克其家?’” 此段通过艾子与富人的对话展开情节。艾子直言不讳地对富人说,他的儿子虽然外表俊美,但不通晓世间事务,将来怎么能够承担起家庭的重任呢?艾子的话直接切中要害,指出了富家子弟存在的问题,即缺乏实际的生活能力和对世事的了解,同时也引发了富人的反应,推动了故事的发展。第三段:“父怒曰:‘吾之子敏而且恃多能,岂有不通世务者耶?’” 这里描写了富人的愤怒反应,他认为自己的儿子聪明且有多种才能,不相信儿子不通世务。富人的这种态度反映出他对儿子的盲目溺爱和过度自信,也体现了他自身认识的局限性,为下文儿子的愚蠢表现做了铺垫,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第四段:“艾子曰:‘不须试之他,但问君之子,所食者米,从何来?若知之,吾当妄言之罪。’“ 艾子为了让富人认清事实,提出了一个简单的测试方法,即询问儿子所吃的米是从哪里来的。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却能直接考察出儿子是否了解生活常识和基本的世务,也体现了艾子的机智,他巧妙地通过这个具体的问题来揭示富人儿子的无知。第五段:“父遂呼其子问之。其子嘻然笑曰:‘吾岂不知此也?每以布囊取来。’” 富人听从了艾子的建议,叫来儿子询问。儿子嬉笑着回答,说自己知道米是用布袋取来的。儿子的回答令人啼笑皆非,他只看到了米被装在布袋里这一表面现象,而不知道米的真正来源,充分暴露了他的愚蠢和对生活实际的无知,也印证了艾子之前的判断。第六段:“其父愀然改容曰:‘子之愚甚也!彼米不是田中来?’” 富人听到儿子的回答后,脸色立刻改变,意识到儿子的愚蠢程度超出了自己的想象,不得不承认儿子确实不通世务。他的这句话既表现出他对儿子的失望,也从侧面反映出他自己虽然知道米从田中来,但却没有教育好儿子,让儿子连这么基本的常识都不知道。第七段:“艾子曰:‘非其父不生其子。’” 故事的结尾,艾子用这简短的一句话进行总结,意味深长。它既暗示了儿子的愚蠢与父亲的教育方式和家庭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正所谓有其父必有其子;也包含了对富人的一种委婉批评,提醒人们要重视子女的教育,不能因为家庭富裕而忽视了对孩子生活常识和品德才能的培养,否则将会自食其果。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苏轼《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

下一篇:宋·袁燮《山月》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