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略谁堪敌伯符":孙伯符的霸略,谁能与之匹敌?
"每开史册想规模":每次翻开历史书,都会想起他的伟大气魄和谋略。
"一千扫众横江去":他率领一千人马横渡长江,
"十七成功自古无":十七岁时就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在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不分老瞒称猘子":曹操称他为“凶猛的小子”,
"便呼公瑾作姨夫":人们也称呼他的妻弟周瑜为“姨夫”。
"君看末命尤奇特":你看他临终时的安排尤为奇特,
"指顾张昭为托孤":他将孩子托付给张昭,指望着他辅佐幼主。
南宋文学家
刘克庄(1187~1269),南宋文学家。初名灼,字潜夫,号后村居士,莆田(今属福建)人。以荫入仕,淳祐初赐同进士出身,官至工部尚书兼侍读,以龙图阁学士致仕。谥文定。刘克庄兼擅诗、文、词各体,尤以诗歌影响最大,为江湖派的重要作家。其诗初学晚唐,后推崇陆游,喜用典故成语。诗风豪迈奔放、雄健疏宕。在南宋辛派词人中,刘克庄与刘过、刘辰翁并称“三刘”。词风豪迈,颇受辛弃疾影响。著有《后村先生大全集》《后村诗话》,编有《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代表作品有《戊辰即事》《贺新郎·九日》《六州歌头·客赠牡丹》等。
1. 分段赏析
首联:“霸略谁堪敌伯符,每开史册想规模。”诗人以“霸略谁堪敌伯符”开篇,直接点明孙策的卓越才能和雄才大略,强调其在历史上的独特地位。诗人每次翻开史书,都会被孙策的宏大抱负和非凡气魄所吸引。颔联:“一千扫众横江去,十七成功自古无。”这两句通过具体事例展现了孙策的军事才能。诗人提到孙策以少胜多,横扫千军,十七岁便成就功业,这种壮举自古罕见,突出了孙策的非凡成就。颈联:“不分老瞒称猘子,便呼公瑾作姨夫。”这两句通过曹操(老瞒)和周瑜(公瑾)的典故,进一步衬托孙策的英雄气概。曹操称孙策为“猘子”(猛犬),而孙策则与周瑜结为亲家,这些细节展现了孙策在乱世中的威望和影响力。尾联:“君看末命尤奇特,指顾张昭为托孤。”诗人提到孙策临终时将后事托付给张昭,这一举动尤为奇特,体现了孙策的远见和对人才的重视。诗人通过这一细节,进一步展现了孙策的非凡气魄。
上一篇:宋·文天祥《金陵驿二首》
下一篇:宋·袁去华《鹊桥仙·明眸皓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