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合离宫转夕晖":夕阳下那被野草覆盖的行宫,
# 离宫:即行宫,皇帝出巡时临时居住的地方。金陵是宋朝的陪都,所以有离宫。,草合:草已长满。
"孤云飘泊复何依":自己的归宿在哪里啊。
# 孤云:作者自喻。
"山河风景元无异":祖国的大好河山和原来没有什么不同,
"城郭人民半已非":而人民已成了异族统治的臣民。
"满地芦花和我老":满地的芦苇花和我一样老去,
"旧家燕子傍谁飞":人民流离失所,国亡无归,燕子们也是巢毁窝坏,到哪里去安身呢。
# 旧家燕子:化用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诗意。
"从今别却江南日":现在要离开这个熟悉的老地方了,从此以后南归无望,
# 日:一作路。,别却:离开。
"化作啼鹃带血归":等我死后让魂魄归来吧。
# 啼鹃带血:用蜀王死后化为杜鹃鸟啼鹃带血的典故暗喻北行以死殉国,只有魂魄归来。
"万里金瓯失壮图":江山沦丧在于没有宏伟的谋划,
# 金瓯:金属制成的盛酒器,后借喻疆土的完整坚固。
"衮衣颠倒落泥涂":连德祐皇帝也向异族下拜称臣,就像从天上落入泥涂。
# 衮衣:衮服,古代帝王及上公绣龙的礼服。
"空流杜宇声中血":即使杜鹃啼到嘴角流血也是无家可归了,
"半脱骊龙颔下须":德祐已是亡国之君,小皇帝也死于非命。
"老去秋风吹我恶":人已老去,秋风吹得我心情不佳,
# 恶:病,情绪不佳。
"梦回寒月照人孤":梦中醒来,寒月照着孤寂的人。
"千年成败俱尘土":在历史长河中,暂时的成败不算什么,
"消得人间说丈夫":最值得关注的是让人称道自己是一个大丈夫。
南宋著名大臣、文学家
文天祥(1236 ~ 1283),南宋大臣、文学家 。初名云孙,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宋理宗宝佑年间进士,官至丞相,封信国公。临安危急时,他在家乡召集义军,坚决抵抗元兵的入侵。后被俘遇害。文天祥的文学创作以元军攻陷临安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多咏物应酬之作,后期诗歌多出于颠沛流离中,反映社会现实和表现民族气节,诗作直抒胸臆、慷慨激昂。名篇有《过零丁洋》《正气歌》等。著有《文山先生全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组七言律诗,也是一组爱国题材的诗。描绘了金陵驿周边的衰败之景,运用象征、对比等手法,体现了诗人的亡国之痛、黍离之悲,表达了诗人坚守气节、以身殉国的壮志豪情。
2. 写作手法
对比:“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将山河风景依旧与城郭破败、人民离散形成鲜明对比。山河的稳定不变,愈发衬出城郭、人民遭受战乱后的巨大变迁,强烈地揭露了战争给社会带来的灾难,突出诗人对往昔繁华消逝、百姓受苦的痛心,强化了诗作的悲剧感。象征:“孤云飘泊复何依”,以“孤云”象征诗人自己漂泊无依的处境。孤云在广阔天空中无所凭附,恰似诗人在国破家亡后,失去了国家的依托,四处流落,展现出个体命运的孤寂与迷茫,强化了诗人内心的凄凉之感。用典:“空流杜宇声中血”,运用杜宇啼血的典故。杜宇传说为古蜀帝,失国后化为杜鹃,啼叫至出血,诗人借此典故,隐喻南宋王朝的覆灭,自己如同杜宇般悲痛欲绝,抒发深沉的亡国之恨,使诗意更为厚重。反衬:以动衬静,“草合离宫转夕晖”,以夕阳西下的动态之景反衬诗人凝望沉思的静态。夕阳缓缓转动、余晖渐逝,越发映衬出诗人长久伫立、沉浸于亡国哀伤中的静止状态,突出其悲恨的深沉,让诗人形象更具感染力。照应:“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孤云飘泊”与“草合离宫”相互照应。“草合离宫”展现出曾经辉煌的皇帝行宫如今荒芜破败,象征国家的衰落;“孤云飘泊”则寓意诗人个人身世的飘零,二者紧密关联,点明国家命运与个人境遇息息相关,为全诗奠定了沉痛基调,使前后情感逻辑连贯,让读者更易理解诗人的复杂心境。化用:“万里金瓯失壮图,衮衣颠倒落泥涂”,化用历史典故,借“衮衣颠倒”喻指帝王失位、国家覆亡,以古事写今情,暗示南宋政权的衰败惨状;“老去秋风吹我恶,梦回寒月照人孤”,化用杜甫“老去悲秋强自宽”诗意,融入自身亡国孤苦心境,拓展情感深度,在传承前人诗意基础上,赋予诗句贴合当下的新内涵,使情感表达更具感染力。
3. 分段赏析
第一首:开篇首联“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描绘出一幅沧桑破败之景,夕阳余晖斜照,那曾经庄严肃穆、金碧辉煌的皇帝行宫,如今已被荒草肆意蔓延,重重围困,满目荒芜,令人痛心疾首。诗人伫立于此,不忍离去,只因这行宫承载着百年故国的厚重记忆,是大宋政权往昔辉煌的象征。于他而言,见到行宫,仿若见到为之倾尽心力的君王与亲族。“草合离宫”与“孤云漂泊”对仗工整,前者道出国家的衰落,后者映照个人的飘零无依,二者交织,为全诗定下国家命运与个人遭际紧密相连的沉痛基调。而“转”字堪称神来之笔,夕阳缓缓西沉、光影流转的动态,反衬出诗人长久凝望、沉浸于悲痛沉思的静态,又与“孤云飘泊复何依”呼应,恰似拉开情感的闸门,引出诗人如滔滔长江般奔涌不息的悲恨怅惘,一位空怀复国壮志、处境凄凉的爱国者形象呼之欲出。颔联“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笔锋一转,将视野从行宫拓展至广袤山河。山河景致大体依旧,可短短四年间,城郭已面目全非,百姓或流离失所,或惨遭不幸,半数难寻踪迹。“元无异”与“半已非”形成强烈反差,如同一记重锤,狠狠敲打着人心,深刻揭露了战乱给黎民苍生带来的沉重灾难,尽显诗人胸怀天下、心系百姓疾苦的赤诚之心,进一步烘托诗作悲怆的基调,让主题更加鲜明夺目。颈联“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诗人眼中,那满地芦花恰似哀鸿遍野,它们洁白似发,仿若和自己一样,在国破家亡的苦难中迅速苍老,每一朵芦花都深藏着道不尽的国恨家仇、漂泊离苦。遥想往昔,王谢世家盛极一时,燕子尚可飞入寻常百姓家寻得栖身之所,如今百姓或亡于战火,或逃亡异地,燕子也巢毁窝塌,无所依傍。这般拟人化的细腻描写,极具感染力,仿若能听到诗人的悲恸哭声,整个金陵城也似在低泣呜咽,诗人自身那悲凉凄惨的形象愈发立体饱满。尾联“从今别却江南日,化作啼鹃带血归”,金陵城沉浸在无尽悲凉之中,诗人满心眷恋,视此地如母亲、如挚爱,怎舍得离去。然而元军逼迫,不容他久留。即便肉身无法停留,诗人也要让忠魂化作那啼血不止、日夜怀乡的杜鹃鸟,飞回故土,陪伴这片深爱的土地。此句将诗人视死如归、以死报国的钢铁决心展现得淋漓尽致。第二首:首联“万里金瓯失壮图,衮衣颠倒落泥涂”,视野宏大,从宋高宗时的行宫起笔,跨越时空,直击当下亡国的残酷现实。往昔大宋江山如画,有着宏伟蓝图,如今却山河破碎,连德祐皇帝(宋端宗)都被迫向元朝屈膝下拜,曾经象征尊贵的衮衣龙袍也委弃泥尘,尊严扫地,尽显国势倾颓的悲哀。颔联“空流杜宇声中血,半脱骊龙颔下须”,笔触聚焦于南宋末代皇帝,从德祐皇帝的投降,写到小皇帝昺的悲惨结局,短短两句,高度概括了南宋亡国的凄惨历程。杜宇啼血,声声悲切,恰似南宋覆灭的哀号;骊龙失须,仿若失去珍宝与生机,象征着王朝的衰落,读来令人痛心疾首。颈联“老去秋风吹我恶,梦回寒月照人孤”,巧妙化用杜甫“老去悲秋强自宽”之意,融入自身独特经历与深沉情感。诗人在国亡家破的绝境中,愈发感到岁月无情,衰老加剧,秋风萧瑟,更添身心的苦楚。寒夜梦回,唯有冷月相伴,孤寂之感如潮水般汹涌,将个人的危苦心境刻画得入木三分。尾联“千年成败俱尘土,消得人间说丈夫”,诗人于绝境之中自我砥砺,告诫自己要为后世树立榜样。果然,四年之后,他在元军狱中受尽折磨,面对种种诱惑与威胁,始终坚贞不屈,最终从容就义。他用热血与生命践行了誓言,在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精神长河中,奏响一曲激昂悲壮、浩然正气的不朽之歌,激励着后世中华儿女奋勇前行。
# 他在旅途中就绝食过,北行时更有殉国的决心,此诗的末两句,即表达了身虽死而魂魄犹思宋室这一心愿。
不详中国文史学家金性尧《宋诗三百首》
上一篇:宋·苏轼《晁错论》
下一篇:宋·刘克庄《孙伯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