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之患":天下的祸患,
# 患:祸患。
"最不可为者":最不能挽回的,
# 为:治理,消除。
"名为治平无事":莫过于表面上社会安定没有祸乱,
# 治平:政治清明,社会安定。
"而其实有不测之忧":而实际上却存在着不安定因素。
"坐观其变":消极地看着祸乱发生,
# 其:代词,指祸患。
"而不为之所":却不去想方设法对付,
# 所:处所。这里指解决问题的措施。
"则恐至於不可救":那么恐怕祸乱就会发展到无可挽回的地步;
"起而强为之":起来坚决地制止它,
"则天下狃於治平之安而不吾信":又担心天下人已经习惯于这种安定的表象却不相信我。
# 不吾信:不相信我。,狃:习惯。
"惟仁人君子豪杰之士":只有那些仁人君子、豪杰人物,
# 惟:只有。
"为能出身为天下犯大难":才能够挺身而出为国家安定而冒天下之大不韪,
# 犯:冒着。,出身:挺身而出。
"以求成大功":以求得成就伟大的功业;
# 以:而,表顺接。
"此固非勉强期月之间":这本来就不是能够在短时间内一蹴而就的,
# 期月:一个月。这里泛指短时期。,固:原本。
"而苟以求名之所能也":更不是企图追求名利的人所能做到的。
"天下治平":国家安定平静,
# 治平:政治清明,社会安定。
"无故而发大难之端":无缘无故地触发巨大的祸患的导火线;
# 端:开头,开始。,发:触发。
"吾发之":我触发了它,
# 发:触发。
"吾能收之":我又能制止它,
# 收:制止。
"然后有辞於天下":然后才能有力地说服天下人。
# 然后有辞於天下:然后才能有力地说服天下人。
"事至而循循焉欲去之":祸乱发生却想躲躲闪闪地避开它,
# 去:逃避。,循循焉:缓慢的样子。循循,徐徐。焉,……的样子。
"使他人任其责":让别人去承担平定它的责任,
"则天下之祸":那么天下人的责难,
"必集於我":必定要集中到我的身上。
"昔者晁错尽忠为汉":从前晁错殚精竭虑效忠汉室,
# 昔者晁错尽忠为汉:从前晁错殚精竭虑效忠汉朝。昔者,从前。
"谋弱山东之诸侯":建议景帝削弱山东诸侯各国的实力,
# 山东:指崤山以东。
"山东诸侯并起":于是山东诸侯各国共同起兵,
# 并起:一同起兵叛乱。
"以诛错为名":借着杀晁错的名义;
# 以诛错为名:以诛杀晁错作为名义。以……为,把……作为。
"而天子不以察":可是景帝没有洞察到他们的用心,
# 以:因为。
"以错为之说":就把晁错杀了来说服他们退兵。
"天下悲错之以忠而受祸":天下人都为晁错因尽忠而遭杀身之祸而痛心,
# 以:因为。
"不知错有以取之也":却不明白其中部分原因却是晁错自己造成的。
# 之:用在主、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义。,取:招致。
"古之立大事者":自古以来凡是做大事业的人,
"不惟有超世之才":不仅有出类拔萃的才能,
"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也一定有坚韧不拔的意志。
"昔禹之治水":从前大禹治水,
# 之:用在主、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义。
"凿龙门":凿开龙门,
# 龙门:今陕西韩城东北,是黄河奔流最湍急处。
"决大河而放之海":疏通黄河,使洪水东流入海。
# 大河:指黄河。
"方其功之未成也":当他的整个工程尚未最后完成时,
# 方:当。
"盖亦有溃冒冲突可畏之患":可能也时有决堤、漫堤等可怕的祸患发生;
# 盖亦有溃冒冲突可畏之患:可能也有决堤、漫堤等可怕的祸患。
"惟能前知其当然":只是他事先就预料到会这样,
"事至不惧":祸患发生时就不惊慌失措,
"而徐为之图":而能从容地治理它,
"是以得至于成功":所以能够最终取得成功。
# 是以:所以,因此。
"夫以七国之强":七国那样强大,
# 夫:句首发语词。
"而骤削之":却突然想削弱它,
# 骤:突然。
"其为变":他们起来叛乱,
# 其为变:他们起来叛乱。
"岂足怪哉":难道值得奇怪吗?
# 岂足怪哉:难道值得奇怪吗?足:值得。
"错不於此时捐其身":晁错不在这个时候豁出自己的性命,
"为天下当大难之冲":为天下人承受抵挡大难,
"而制吴楚之命":从而控制吴、楚等国的命运,
"乃为自全之计":却居然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
# 乃:竟然。
"欲使天子自将而己居守":想让景帝御驾亲征平定叛乱而自己留守京城。
# 欲使天子自将而己居守:想让皇帝御驾亲征平定叛乱,而自己留守京城。
"且夫发七国之难者":再说那挑起七国之乱的人,
"谁乎":是谁呢?
"己欲求其名":自己想赢得那个美名,
# 己欲求其名:自己想求得这个美名。
"安所逃其患":又怎么能躲避这场患难呢?
# 安所逃其患:怎么能逃避这场患难呢?安:怎么。
"以自将之至危":拿亲自带兵平定叛乱的极其危险,
"与居守至安":与留守京城的极其安全相比,
"己为难首":自己是个引发祸乱的主谋,
"择其至安":选择最安全的事情去做,
"而遣天子以其至危":却把最危险的事情留给皇帝去做,
"此忠臣义士所以愤怨而不平者也":这就是让忠臣义士们愤怒不平的原因啊。
# 此忠臣义士所以愤怨而不平者也:这是忠臣义士们之所以愤怒不平的原因啊。
"当此之时":在这个时候,
"虽无袁盎":即使没有袁盎,
# 虽:即使。
"错亦未免於祸":晁错也不可能免于杀身之祸。
"何者":为什么呢?
# 何者:为什么呢。
"己欲居守":自己想要留守京城,
"而使人主自将":却叫皇帝御驾亲征。
"以情而言":按情理来说,
# 以情而言:按照情理来说。以:按照。
"天子固已难之矣":皇帝本来已经觉得这是勉为其难的事情,
"而重违其议":但又不好反对他的建议。
"是以袁盎之说":这样正好给袁盎以进谗言的机会,
"得行於其间":使他的目的能够得逞。
"使吴楚反":假若吴、楚等七国叛乱时,
# 使:假若。
"错已身任其危":晁错豁出性命承担这一危险的平叛重担,
"日夜淬砺":夜以继日像淬火磨刀似的训练军队,
# 淬砺:锻炼磨砺。引申为冲锋陷阵,发愤图强。
"东向而待之":向东边严阵以待,
"使不至於累其君":让自己的君主不至于受到烦忧,
"则天子将恃之以为无恐":那么皇帝就会充分依靠他而不觉得七国叛乱有什么可怕;
"虽有百盎":纵使有一百个袁盎,
"可得而间哉":能有机可乘离间他们君臣吗?
"嗟夫":唉!
# 嗟夫:感叹词,唉。
"世之君子":世上的君子,
"欲求非常之功":如果想要建立伟大的功业,
"则无务为自全之计":那就不要考虑保全性命的计策。
# 务:从事。
"使错自将而讨吴楚":假如晁错自己亲自带兵去讨伐吴、楚等七国,
"未必无功":不一定就不会成功,
"惟其欲自固其身":只因他一心想保全自身,
"而天子不悦":而惹得皇帝不高兴。
"奸臣得以乘其隙":奸臣正好趁此钻了空子,
# 隙:空隙,空子。
"错之所以自全者":晁错企图保全自己的性命,
"乃其所以自祸欤":正是他招致杀身之祸的原因啊!
# 乃其所以自祸欤:正是他招致杀身之祸的原因啊!欤:语气助词,表感叹。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人物评论文,文章深入分析了晁错因削藩失败而最终遇害的复杂原因。通过晁错改革失败的沉痛教训,作者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感慨与无奈。他将自己比作同样怀揣报国之志却难以施展才华的志士,深感现实与理想的巨大鸿沟。晁错的遭遇,仿佛一面镜子,映照出作者内心深处那份壮志未酬的忧郁与现实的残酷碰撞。整篇文章不仅深刻剖析了晁错的命运,更透露出作者对现实困境的深刻体悟,以及对个人抱负难以实现的深深叹息。
2. 写作手法
承上启下:“此固非勉强期月之间,而苟以求名者之所能也。”总结前文“起而强为之”的冒进后果,强调成功需长期坚持而非一时冲动。引出后文对晁错急功近利行为的批判,暗示其失败根源。虚实结合:“古之立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提出普遍道理(成大事需才与志),再以大禹治水为例,具体化“坚忍不拔”(凿龙门、决江河)。理论抽象(虚)与大禹事迹(实)结合,增强说服力。引用:“凿龙门、决江河”“事至而不惧,徐为之所”,引用大禹治水典故,以大禹的坚韧智慧,论证“大事需沉稳”的核心观点,增强历史厚重感。反问:“且夫发七国之难者,谁乎?”,以不容置疑的语气揭露晁错矛盾,直击要害,深尖锐批判其虚伪与失职。
3. 分段赏析
《晁错论》文章第一段为泛泛概说:“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开篇之句,虽似轻描淡写,实则巧妙地映射出汉景帝时期国家表面繁荣之下潜藏的诸侯割据之患。随后,作者紧扣“患”字,从两个维度展开论述:一是若“坐观其变”,对隐患视而不见、不作为,则祸乱将如野火燎原,一发不可收拾;二是若“起而强为之”,即贸然行动而不顾时机是否成熟,亦会打破现有的安定局面,引发动荡。这里的“起而强为之”,实则暗指晁错急于削藩的举措。紧接着,文章承上启下,进一步引申,提出“仁人君子豪杰之行”应有的作为。他们以天下为己任,行事审慎而果敢,既能洞察时局,又能适时而动。作者以此与晁错的行为相对照,隐晦地指出,尽管晁错心怀壮志,意在消除诸侯之患,但其行动上的急躁与缺乏周全考虑,却未能体现出真正“仁人君子豪杰”的智慧与担当。用“此固非勉强期月之间。而苟以求名者之所能也。”深刻概括了历史上那些急功近利、未能持之以恒者的失败,具体到晁错身上,更是对其失败原因的一种深刻评论。它指出,真正的成功绝非短时间内勉强追求所能达成,更不是那些单纯为了名声而行动的人所能轻易获得的。这两句话不仅是全文的精髓所在,也是作者论述的核心。在此,这句话巧妙地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前半句“此固非勉强期月之间”,承接了前文关于“起而强为之”的论述,强调了成功需要长期的努力和坚持,而非一时的冲动和急躁;后半句“苟以求名者”,则引出了下文对于那些只图虚名、缺乏实际行动力者的批判,同时也暗示了晁错在削藩问题上的急功近利。因此,虽然没有直接写晁错,但每一句都有晁错。但却通过抽象与具体、虚写与实写的巧妙结合,将晁错的形象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为后文的深入论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二段中,文章自然流畅地从先前的抽象论述转向了具体的历史事件,仿佛从朦胧的远景拉近至清晰的近景。它聚焦于西汉时期诸侯割据对中央集权的严重威胁,以及晁错在这一背景下扮演的关键角色。晁错,继贾谊之后,多次向汉景帝提出“削藩”的主张,他深刻指出,诸侯王无论削与不削,终将反叛,但削之则反叛迅速,祸患相对较小;不削则反叛延迟,祸患将更大。汉景帝采纳了他的建议,结果引发了震惊朝野的“七国之乱”。在这场动荡之后,晁错因遭谗言陷害而不幸被杀,后世之人往往为他的忠诚却遭遇不幸而扼腕叹息。然而,苏轼在此却并未沿袭传统观点,他独树一帜地认为,晁错之所以获罪,其实“有以取之”——即晁错自身在处理问题时存在疏忽与不当之处,这一新颖见解使得文章别开生面,与众不同。第三段中,作者紧密围绕着历史事件展开论述,但同时又巧妙地将笔触拓展开来,引入了更为深远的哲理思考。他首先提出一个振聋发聩的观点:“古之立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这句话强调了成就伟业不仅需要超凡的才能,更需具备坚定不移的意志。紧接着,作者旁征博引,以大禹治水为例,详细描述了大禹凿龙门、决江河、面对溃冒冲突的壮举,以此论证在面对艰难险阻时,“事至而不惧”的心态以及“徐为之所”(即从容不迫地寻找解决办法)的行动方针,是成就大事的关键所在。这里,大禹的坚韧与智慧成为了衡量英雄人物的标尺。第四段是全篇的主体,这一段议论变得丰富,行文也变得曲折。这一段通过有力的论说鞭辟近里地阐述了晁错取祸的原因。苏轼在文中深刻剖析了“削藩”策略的实施方式及其后果,他指出:“夫以七国之强而骤削之,其为变岂足怪哉!”他认为,对于七国这样强大的诸侯势力,若急于求成,骤然削藩,引发叛乱就不足为奇了。苏轼主张“削藩”应当循序渐进,“徐为之所”,而非急功近利,否则必然招致“七国之乱”,这正是“无故而发大难之端”。在危机四伏之际,仁人君子与豪杰之士往往挺身而出,担当重任,然而晁错却未能在此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力挽狂澜,反而选择临危而逃,“使他人任其责”,最终使得“天下之祸”集中到了他自己身上。至此,文章所讨论的事件与观点逐渐由隐晦变得明确,由暗淡转为鲜明。文章的气势也随之由弱转强,由平易近人逐渐变得汹涌澎湃。苏轼紧接着连用两个反问句,将文章的气势推向了高潮:“且夫发七国之难者,谁乎?”是谁引发了七国之乱却又临危而逃,将天子置于极度危险的境地?这是忠义之士所愤慨与惋惜的。即便没有袁盎的谗言,晁错也难以逃脱祸患。这一结局的根源在于他“己欲居守,而使人主自将”,即自己想要留守后方,却让天子亲自领兵出征。苏轼并未就此止步,他进一步从反面假设晁错的行为,将文章的高潮推向了更加深远广阔的境界。他设想:“使吴、楚反,错以身任其危,日夜淬砺,东向而待之”,如果晁错在吴楚叛乱时不选择逃避,而是挺身而出,日夜备战,严阵以待;“使不至于危其君,则天子将恃之以为无恐”,如果晁错能够确保天子安全无忧,那么即使有再多的袁盎也难以置他于死地。这样的假设不仅展现了苏轼对于晁错行为的深刻反思,也体现了他对于英雄豪杰应有担当的赞赏与期待。最后一段,文章的气势渐渐平缓,在感叹历史之时,再一次指出临危而逃自固其身是晁错取祸的原因,从而增重了题旨的作用。
4. 作品点评
作者所处的时代,已久享治平之世,文官安逸,武将懈怠,国家呈现出积贫积弱的态势。面对这样的国情,作者心怀忧思,渴望国家强盛,因此这篇议论实为针对时弊、有感而发之作。文章开篇便展现出雄深浑厚的议论风格,直指问题核心,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全文的行文结构巧妙,从抽象议论逐步过渡到具体史实,再由史实引发出一系列激昂的论述,气势如虹。随着论述的深入,文章的气势逐渐达到顶峰,随后又缓缓回落,最终将舒缓与紧凑完美融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韵味。这种由虚入实、再由实转虚的写作手法,不仅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也使得作者的思想观点更加深入人心。
# 此篇前面引人事说景帝虽为治平,有七国之变。此篇体制好,大概作文要渐渐引人来。
宋吕祖谦《古文关键》
# 此论先立冒头,然后入事,又是一格。老于世故,明于人事,有优深思远之智,有排难解纷之勇,不特文章之工也。
宋谢枋得《文章轨范》
# 于错之不将面为居守处,寻一破绽作议论,却好。错之误,误在以旧有怨于盎,而欲借吴之反以诛之,此所谓自发杀机也。鬼瞰其室矣。何者?以错之学本刑名故也。
明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苏文忠公文钞》卷十三
# 错虽数言兵,然未实试之行阵也。吴、楚反,关东尽为敌国。景帝往来两宫间,天下寒心。此论云:“晁错自将,未必无功”,愚以为书生事后之见,非万全策。万全之策惟在任人。当是时,朝廷上有一持重善兵之周亚夫不能荐,难乎其智囊矣。眉批:虚冒全篇,了无遗漏。是一格。如“坐观其变”云云,此处既详,文中更不道及。
明末清初储欣《唐宋十大家全集录·东坡先生全集录》卷二
# 此是先生破尽身见,独存义勇,而乃抒为妙文。后贤且只学其刀刀见血。
明末清初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卷十四
# 此篇先立冒头,然后入事,又是一格。晁错之死,人多叹息,然未有说出被杀之由者。东坡之论,发前人所未发,有写错罪状处,有代错画策处,有为错致惜处,英雄失足,千古兴嗟。任大事者,尚其思坚忍不拔之义哉。
清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卷十
# 吾读《应诏集》诸论至此,盖悟公之为此,直自成一家言,而占人特借以为资而已。当积驰守患之日,恬愉处堂,惮不敢发,发又催不能收,率用晁错喜事杀身以自解,公故切切然以坚忍矢志望望之,而非直为昔者垢病也。推此以观诸论,则悠意冰释。起幅雄深浑颧,独冠群篇。由其借错为影,直刺时局,自发议论,与《思治》、《策略》等相参,故能凭空横鹜如此。要于题事仍统体笼举一也。”
明末清初浦起龙《古文眉诠》卷六十六
# 公独摘出“使上将而己居守”一语为论柄,却是老于世故、明于人情之言。高在先将古君子出身犯难以求成功立案,则错之区区台全,先发难而不能收难,其被祸也,诚有以取之,相形益见,易足怪与?公论发人所未发多如此,其笔力则公文本色,雄快不待言。
高塘《唐宋八家钞》卷六
上一篇:宋·徐玑《新凉》
下一篇:宋·文天祥《金陵驿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