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ū
fèn
èr
shǒu

朝代:宋作者:陆游浏览量:3
bái
xiāo
xiāo
zhōng
zhǐ
píng
tiān
jiàn
zhōng
è
qióng
cān
zhān
jiǔ
yōu
fèn
zhāng
xún
jiáo
chǐ
齿
kōng
chūn
shàng
lín
yuàn
tuí
yuán
yuè
luò
yáng
gōng
zhuàng
xīn
wèi
nián
lǎo
yóu
néng
zuò
guǐ
xióng

译文

我这白发稀疏的老头幽住在镜湖旁,只有公正的天地能洞察我报国无门的忠肝义肠。遭难的苏轼熬住了十数年吞毡咽雪的风霜,忧愤的张巡面对叛贼恨得把牙齿咬碎嚼光。丝丝的春雨飘洒在上林苑的乱草上,清冷的夜月照见了洛阳宫的断砖破墙。我的壮心并没有同年岁一起衰老消亡,纵然死了我也能做鬼中雄杰英明流芳!

逐句剖析

"白发萧萧卧泽中":我这白发稀疏的老头幽住在镜湖旁,

# 泽中:陆游所住三山别业,南为鉴湖,北为大泽(今为蜻蜓湖),故曰。,萧萧:头发花白稀疏的样子。

"只凭天地鉴孤忠":只有公正的天地能洞察我报国无门的忠肝义肠。

# 孤忠:忠心耿耿而得不到支持。,鉴:照。,凭:凭借。

"阨穷穷苏武餐毡久":遭难的苏轼熬住了十数年吞毡咽雪的风霜,

# 阨穷穷苏武餐毡久:《汉书·苏武传》:“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毡毛并咽之。······其冬,丁令盗武牛羊,武复穷厄。”厄穷,即穷厄,困穷。苏武(?—前60),字子卿,西汉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天汉元年(前100)奉命出使匈奴,被扣留十九年,受尽苦难,始元六年(前81)才被遣回朝。

"忧愤张巡嚼齿空":忧愤的张巡面对叛贼恨得把牙齿咬碎嚼光。

# 忧愤张巡嚼齿空:《旧唐书·张巡传》:“及城陷,尹子奇谓巡曰:‘闻君每战眦裂,嚼齿皆碎,何至此耶?’巡曰:‘吾欲气吞逆贼,但力不遂耳。’子奇以大刀剔巡口,视其齿,存者不过三数。”张巡(709-757),唐邓州南阳(今属河南)人。安史之乱时,与许远共守睢阳(今河南商丘),内无粮草,外无援兵,坚守数月,城破被害。

"细雨春芜上林苑":丝丝的春雨飘洒在上林苑的乱草上,

# 春芜:春草。上林苑:秦时宫苑名,在陕西省。泛指皇家园林。当时在沦陷区。

"颓垣夜月洛阳宫":清冷的夜月照见了洛阳宫的断砖破墙。

# 洛阳宫:汉时东都洛阳的宫殿。当时在沦陷区。,颓垣:断墙残壁。

"壮心未与年俱老":我的壮心并没有同年岁一起衰老消亡,

# 壮心:豪壮的志愿,壮志。

"死去犹能作鬼雄":纵然死了我也能做鬼中雄杰英明流芳!

# 鬼雄:鬼中之雄杰。用以誉为国捐躯者。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书愤二首(其一)》是宋代诗人陆游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主题围绕着诗人晚年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和个人壮志未酬的悲愤之情展开。诗中通过对自己白发苍苍、卧病泽中的现状描写,表达了虽身处困境但仍愿为国效忠的决心,并以历史人物苏武和张巡为例,抒发了自己对忠诚与气节的理解。同时,通过对上林苑和洛阳宫昔日辉煌今已成废墟的描绘,寄托了对国家兴衰的感慨。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爱国诗人,南宋“中兴四大家之一”

陆游(1125~1210),南宋爱国诗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生当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受家庭中爱国思想的熏陶;投身军旅后,主张坚决抗金;晚年退居家乡,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陆游与尤袤、杨万里、范成大并称“中兴四大家”。陆游诗诸体兼备,古体、近体、五言、七言均擅长。其诗歌突出特点是充满爱国忧民的激情,陆游还有大量描写山水风光、赠酬友人、抒写个人情怀之作,清新灵动,富于生活情趣。诗歌今存九千余首,为历代诗人之冠。陆游也擅长词,兼具清旷超迈、沉郁苍凉、纤丽之风,亦有寓意高远之作。代表作品有《关山月》《书愤》《示儿》《钗头凤》等。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书愤二首(其一)》是宋代诗人陆游在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创作的作品。此时的陆游已经六十一岁,正处于人生的暮年阶段。他被黜赋闲在家,居住在他的家乡山阴(今浙江绍兴),这种状态持续了五年之久,直到这一年春天,他才重新得到起用,被任命为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抒怀诗。《书愤二首(其一)》通过诗人对自己晚年生活境遇及内心世界的深刻描绘,表达了他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和个人壮志未酬的悲愤之情。此诗表达了自己虽年迈力衰、远离朝廷,但仍怀有满腔的忠心和壮志,对无法为国效力感到极度的愤懑与无奈。他通过历史人物如苏武和张巡的故事来比喻自己的忠诚不渝,并借景抒情,表达了对往昔荣光不再的哀叹。整体而言,《书愤二首(其一)》不仅展现了陆游深厚的爱国情怀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同时也反映了他对时代变迁和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体现了他作为一个忠诚爱国者的英雄本色和终生难释的爱国深情。这两首诗意境开阔,语言自然,笔力雄健,气壮山河,是陆游诗歌风格特征的重要体现。

2. 写作手法

对比:在诗中,陆游通过对比自己的壮志与现实的无奈,“塞上长城空自许”,“但悲不见九州同”,表达了强烈的悲愤之情。这种对比不仅突显了诗人内心的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也加深了读者对诗人情感的理解和共鸣。用典:陆游在诗中引用了苏武和张巡的历史典故,“厄穷苏武餐毡久,忧愤张巡嚼齿空”。通过这些历史人物的故事,诗人将自己的忠诚与不屈精神进行了类比,增强了诗歌的思想深度和感染力。象征:诗中的“宝剑”、“寒光”等意象象征着诗人的壮志和决心,尽管年迈体衰,但仍怀有强烈的报国之志。这种象征手法使得诗歌既有形象感,又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3. 分段赏析

本诗以“白发萧萧卧泽中,只凭天地鉴孤忠”开篇,描绘了诗人年迈力衰、远离朝廷的现状,表达了自己虽身处困境但仍怀有满腔忠心的情感。通过“泽中”这一具体地点(镜湖)的提及,诗人将自己的孤独与无奈具象化,并借“天地鉴孤忠”来表达对忠诚不被人理解的愤懑之情。“厄穷苏武餐毡久,忧愤张巡嚼齿空”一句引用历史典故,将自己与历史上两位著名的忠臣苏武和张巡相比,既突显了自己内心的耿耿孤忠,也增强了诗歌的历史厚重感和情感深度。接下来,“细雨春芜上林苑,颓垣夜月洛阳宫”通过对上林苑和洛阳宫的细腻描写,展现了昔日辉煌如今已成废墟的景象,表达了对国家兴衰的深切感慨。此联不仅在情感上起到了铺垫作用,也在结构上为下文的情感爆发做好了准备。最后一联“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则一吐胸臆,直接点明主题,表现了诗人即使年老体衰,依然怀有强烈的报国之志和英雄本色。这种直抒胸臆的方式使诗歌更加真挚动人,充满了悲壮的气息。

4. 作品点评

《书愤二首(其一)》是宋代诗人陆游在其七十三岁时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充分展现了他晚年深沉的爱国情怀与壮志未酬的悲愤之情。这两首诗不仅在陆游个人的创作生涯中占据重要位置,也在宋诗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王安石《浪淘沙令·伊吕两衰翁》

下一篇:宋·张咏《孤舟》

猜你喜欢